山河月明朱棣怎么渡过长江的(山河明月第17集朱棣侦办的)

在电视剧《山河月明》刚刚更新的17-18集中,朱元璋为惩治贪腐,重新起复朱棣和锦衣卫,拘捕前来京师纳粮的各地方官员,搜查盖过印信的空白文册。再加上之前查办地方官员借开中政策贪污盐税,此案更是牵连起以胡惟庸为首的几千名官员。引出了明初四大案的“空印案”和“胡惟庸案”

山河月明朱棣怎么渡过长江的(山河明月第17集朱棣侦办的)(1)

当然了,这是电视剧的改编。历史上“空印案”和“胡惟庸案”并没有剧中这种直接的关系。但却都是朱元璋为惩治贪腐,消灭他认为对他的朝廷有威胁的人所引发著名株连官员的案件。

那么历史上的“空印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有人说这是一场与明初其他三大案不同的彻底的冤案呢?

山河月明朱棣怎么渡过长江的(山河明月第17集朱棣侦办的)(2)

发生时间

空印案发生的时间有几个不同说法,一说为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一说为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根据当事人方孝孺等人的记载,真实事件发生在洪武九年,学界也有争论,本文采用洪武九年的说法。

起因

明朝时每年地方都需派人至户部报告财政收支账目,缴纳中央官府的钱粮、军需事宜。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结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

当时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因为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

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当地府衙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

朱元璋获知此事后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的欺君重罪,因为路上损耗了多少是无法得知的,官员上报户部的数目很有可能远少于路途损耗,将多出的部分中饱私囊。从而下令处罚、逮捕所有相关官员。

山河月明朱棣怎么渡过长江的(山河明月第17集朱棣侦办的)(3)

郑士利上疏

对于空印案所产生的一连串逮捕行动,郑士利直接给朱元璋在上疏,为天下官员申辩。在申辩中郑士利直接指出:1、官方文书的效力产生在于必须盖有完整的印章,钱粮文书盖的是骑缝章,是无法随意挪做贪赃枉法之用的。2、所有申报的钱粮确切数目必须要从县、府、省一直到户部,层层往上确认符合,只有最后到户部才能知道确切的数字,如果“待策书既成而后用印”,就一定得重新造册,也势必会耽误时间,故“先印而后书”只是权宜之计,并非刻意欺君瞒上之事。3、在空印案发生之前一直没有明确立法禁止,而今诛杀这些官员并没有法律依据。4、官员是需要数十年才得以培养造就的人才,轻易杀掉是很可惜的。

然而郑士利的上疏并没有让朱元璋打消诛杀官员的念头,反而激怒了他,朱元璋还是“竟杀空印者”,无一悻免。他本人也被流放在江浦。

结果

在《中外历史年表》提到,洪武九年“空印狱起,官吏下狱者数百人”。全国一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这些省府县的官员很多都与空印案有关。主印官员全部杀掉,副手打一百杖充军。“每岁布政司”、“府州县吏诣户部核钱粮”、“军需诸事”等无一幸免。除此之外,连各省按察使司的言官也多有获罪者,理由是监管不力。

‘空印案’究竟是冤案吗

小编认为,“空印案”可能确确实实是冤案。根据现有的史料来看,“空印”不过是官员们由于工作上的便利采取的一种变通手法,朱元璋认为的官员贪墨行为,在相关的史料中也为找到具体贪墨的证据与确定贪墨的官员。或许真有少部分人贪墨,但在此案的处置中,在大家都心知肚明且有人上书说明真相的情况下,逐渐演变成了一件牵连数百人的大案。“行省言臣二十余辈、守令署印者皆欲置之死”

在这次空印案中很多素有清廉之名的好官也被杀掉了,最有名的就是千古忠臣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方克勤曾任山东济宁知府,为政清廉,方克勤曾在洪武八年十月被下属程贡诬陷,发到江浦服刑。服刑将满一年即将释放之时却又发生了空印案,再度被牵连诛杀,仅因为他是主印的官员。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做

对于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大家都心知肚明且有人上书说明真相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的处置这样一件仅仅属于“不符合工作流程规范”的事件。小编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底层官员藐视皇权,未经朝廷明诏擅自在空白文书上盖空印,被朱元璋认为是挑战皇权并加以警示百官。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山河月明朱棣怎么渡过长江的(山河明月第17集朱棣侦办的)(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