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排毒期是什么(遭多位专家反对)

每经记者:林姿辰 每经编辑:文多,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病毒排毒期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病毒排毒期是什么(遭多位专家反对)

病毒排毒期是什么

每经记者:林姿辰 每经编辑:文多

在连续开展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后,为何还不停地发现社会层面新的新冠感染者?怎么看待确诊患者“间歇性排毒”一说?打赢这轮抗疫战,我们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核酸检测的效率?

5月25日,国内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他表示,所谓的“间歇性排毒”并不存在。目前新冠无症状患者经历的是“潜伏期未发生病毒脱落(俗称未开始排毒)-连续排毒-感染末期”的过程。但是,对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核酸检测假阳性,可以通过增加检测手段等方法来改善。

多位专家认为病毒不会“时有时无”

城市历经多轮全员核酸检测,还反复从社会层面筛查出感染者。对此,有关专家的解读中,“间歇性排毒”再被提及。

该解读认为,除了采样质量等问题外,还可能是因为“有些感染者不是持续地向体外排出病毒,而是间隙性排出病毒,感染者在做核酸采样的那个时点刚好不排毒”。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观点已引来不少业内反对之声。

据第一财经报道,多位病毒专家都认为,新冠病毒的复制遵循病毒繁殖的基本科学规律,所谓的“间歇性排毒”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换言之,病毒的感染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存在‘时有时无’的状态。”

针对这种分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5日对国内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进行了电话采访,对方详述了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脱落期(Virus-Shedding),对“间歇性排毒”提出异议。

常荣山表示,在以奥密克戎毒株为主导的本轮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在感染群体中占比九成以上,其“首次接触到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时点,或称暴露时点),与“新冠病毒在他身体里开始复制”、“具备传播力”在时间上是前后延续的,大约有3~5天的跨度;定量核酸检测通过CT值表征为阳性、Ct值表征为阴性、感染周期结束的时点,有时也并非重叠。

他说,从流行病现场调查的结果分析,新冠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的Ct值表征为阳性的时间一般为密接发生后的6~9天内,而在这6~9天时间中的最初的3天内,核酸检测几乎不会呈现阳性。换言之,最早能够检测出阳性的时间约为密接发生后的第4天~第6天,绝对大部分的Ct值表征为阳性的正态分布在这个时间段,而且是连续的。

常荣山介绍,这段能被核酸检测捕捉显示为“阳性”的时期,就是病毒脱落期,即无症状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开始复制、具备传播能力,进入公众通俗理解的“排毒期”。

而多轮核酸检测的科学基础之一,正在于这一排毒期是连续发生的。即便存在极少部分新冠感染者在感染结束期后,Ct值表征为阳性(Ct 35)的情况,也主要是由人体内残存的病毒碎片仍然可以被高灵敏的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所致,但此时病毒已经丧失传播能力。

所以,所谓的“间歇性排毒”并不存在。反之,目前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经历的是“潜伏期未发生病毒脱落-连续排毒-感染末期”的过程。

所谓“间隙性阳性”是怎么造成的

记者注意到,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在2020年5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否认新冠患者“复阳”是源于“间歇性排毒”。

5月25日,记者通过微信向金冬雁确认,对方表示保持“间歇性排毒”毫无科学依据的观点。

不过,由于实践中核酸检测CT界限值不统一、混检可能增加假阴性率、采样员操作不规范等原因,所谓“间隙性阳性”事件随之发生,让抗疫工作平添阻力。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区分核酸检测阳性与阴性的CT界限值,从40下降到35。这意味着,检测CT值大于35,结果便划分为阴性。

但常荣山表示,不排除有医疗机构出于谨慎态度,仍将患者的核酸检测CT界限值设为40的可能,两套标准的碰撞很可能导致“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结果。

不过,结合“CT值<35,新冠病毒具有传染性”的业内共识,常荣山认为国内目前施行的、以35作为CT界限值的标准,是符合我国检测科学结合流行病回溯研究的真实世界数据的。

要想提高核酸检测的效率,加快多轮核酸的“清零”速度,常荣山也有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三管齐下”是一套不错的组合拳,即在核酸检测之外,加大抗体检测等产品的应用。通过抗原检测、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的搭配组合,可用于确认无症状感染者的自愈、解除隔离、医学观察中的所谓核酸检测“复阳”多种情形。

每日经济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