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灭亡最可惜(为什么讲误国总是书生多)

公元1644年,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这个年似乎并不能算寻常,因为某个人的上吊宣告着它的历史轨迹转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而这个人就是大明王朝(除去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崇祯的朱由检。

很多人都知道崇祯在上吊前于蓝色袍服上留下了这么一段话: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为什么明朝灭亡最可惜(为什么讲误国总是书生多)(1)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哪怕是再忌恨崇祯的人,只怕见这几个字也会心生恻隐。不过我们的今天的话题却不是来自于这行字,而是来自于公元1644年的三月十五日,闯王李自成包围北京城,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大明王朝灭顶之际,太监曹化淳说了这么一件耐人寻味的话: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这句话相信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明白,说的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太监,号称“九千九百岁”,除异己,贪枉法,持朝政,并被崇祯除去的魏忠贤。大家都知道魏忠贤是个什么样的人,阉党误国,《明史》更是把大明之所以会灭亡的责任推到了魏忠贤的身上,然而曹化淳却发出如此感慨,且不论是否故意而言,相信必定是空穴来风,话出有因。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有理有据地谈一谈,为什么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

迄乎恶贯满盈,亟伸宪典,刑书所丽,迹秽简编,而遗孽余烬,终以覆国。—《明史》

为什么明朝灭亡最可惜(为什么讲误国总是书生多)(2)

当然了,这句话其实不是崇祯说的,不过这不是重点,这位勤俭节约,身为大明天子还打着补丁的皇帝,其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可惜不是明君,这里要搞清楚的并不是说魏忠贤虽然贪但是能用人,崇祯就一个睁眼瞎。而是明朝的朝政自永乐帝以后,就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中,以皇权利益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和以士绅为代表的文官集团。

明朝是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品贸易经过元朝的压抑之后一举超越宋朝,成为中国历代之巅,无数士绅们赚的盆满钵满,腰缠万贯。很多关心税收方面的人或许今天都被一个新闻刷屏了,那就是特朗普政府准备了降企业所得税从35%降到15%的提案,如果这个提案能够通过国会,那么预示着之前一直被所有人嘲笑和谩骂的特朗普有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而明朝的商业税是2%。

为什么明朝灭亡最可惜(为什么讲误国总是书生多)(3)

不仅仅是如此,当阉党还能同文官集团斗时,姑且不论是否带有灰暗以及不正当的手段,但总归这2%的税尚还能收上来那么一丁点,朝廷的财政不至于说连一个大明王朝都养不起。而阉党之首从王振,刘瑾,冯保传到了魏忠贤这代时,魏忠贤也算不负前辈所托,扛起了为大明王朝的皇帝谋福利,然后自己从中吃点漏下来的金银珠宝差事,并同时和内阁文官集团们斗智斗勇。

这个“优良”的传统持续到了崇祯上位,魏忠贤和阉党在这位有心革除前朝弊端,重振大明王朝的新皇帝手中走向了灭亡,只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同时也带走了大明王朝的寿命。此时文官集团传到了以江南士绅为利益的东林党手中,对于他们来说,为经济发达的江南士绅们请命,让自己流芳百世才是他们的诉求。

为什么明朝灭亡最可惜(为什么讲误国总是书生多)(4)

所以结局就是,魏忠贤一死,不仅这2%的税收不上来了,东林党还免除了其他更多的税赋,对于百姓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特别是恰巧在小冰河期的大明王朝来说,此刻内忧外患。国内天灾不断,需要银两赈灾;关外女真南下,需要银两抗敌,最终朝廷支撑不了财政赤字,不仅国内民变四起,边关也是节节败退,焉有不亡之理?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大明王朝的国库里穷的老鼠都没有,崇祯到处筹钱打仗,李自成却在北京城转了一圈就刮除了无数金银财富,而最终能陪崇祯的,也只剩下一个太监,不见文武百官。当然了,不能说除魏忠贤不好,也不能说不可以除魏忠贤,只是当时确实是非明智之举。而关于明朝为何会灭亡,这可是个错综复杂的大问题,环环相扣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