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朝三暮四中到底蕴含怎样的哲理)

文/遇见国学

朝三暮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朝三暮四中到底蕴含怎样的哲理)(1)

1

“朝三暮四”的故事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这个庄子在《齐物论》篇讲出的故事,我似乎每次都知道他在讲什么,却总是不懂他到底在讲什么道理。

故事仍旧发生在宋国,有个养猴的老人,非常喜欢猴子,他养了很多猴子,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猴子们的需求。

但是,当有一天他实在难以负担猴子们的伙食时,他想要减少猴子们的伙食,又怕它们不听自己的话了,于是就先就先假装和猴子们商量到:

“以后我给你们喂橡实,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晚上四颗,你们说足够了吗?”猴子们都愤怒地站了起来,表示不愿意。

他又说:“那我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三颗,这样总行了吧?”猴子们听了后,都高兴地趴在了地上。

2

其实,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猴子们能得到的橡实的数量都是一样的,但是对这二者的态度却喜怒不同,让人觉得愚蠢可笑。

庄子却并非要让我们简单地嘲笑猴子,我们在嘲笑过猴子之后,不知能否感悟到庄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在这个故事的前面,庄子就说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智去追求一致,却不知道万物本来就是相通为一的。

猴子只知道养猴人两次说话的分别,却看不到二者之间的想通,我们人呢?

我们绝大多数时候,也只能看到世间万物彼此之间的分别,却看不到彼此之间的想通。

世间万物,原无所谓是非彼此的分别。若真要分别,那么每一个事物都既是彼,又是此,纷繁往复,没有尽头。

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上,我们永远也不会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是非纷争,永无止尽。

朝三暮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朝三暮四中到底蕴含怎样的哲理)(2)

3

这样的情况之下,应该怎么办呢?

如庄子所说,只有像圣人一样,不执着于一端,以更高的角度来关照万物,那么彼此间的对立也会消于无形,世间万物也重归于一。

人如何才能做到以更高的角度来关照万物呢?

万物本无是非彼此之别,是因为人的人为划分才有了分别,人之所以有是非彼此的分别,根本在于人有“成心”。

“成心”就是一个人的好恶、喜乐、对得失的计较之心等。

人只有超越自己,不带个人好恶,不掺杂任何个人意见的看待这个世界,世界才会呈现出它最本真的面貌,没有彼此,没有是非,一切都显得万物静好。

我们所汲汲追求着的金钱、权利、地位,我们所斤斤计较着的利益、得失……

为了这些,我们争得头破血流,身心疲惫,到头来,会发现这一切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其中?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极少有人能真正放下,我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希望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活得更加通透,更加潇洒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