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故事(读狂热的追求发现者述说的DNA双螺旋结构和遗传真相)

还记得高中生物课本上的这副插图吗?吉姆•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他们构建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故事(读狂热的追求发现者述说的DNA双螺旋结构和遗传真相)(1)

沃森、克里克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图源网络,侵删

如今,DNA的双螺旋结构已被广泛了解和认知,对于其发现者吉姆•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也耳熟能详,但你知道他们是何时又是如何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吗?是发现血液循环的10世纪?是达尔文提出“物种起源”的15世纪?还是18世纪?都不是,答案是1953年,也就是距今仅约70年前。至于他们是如何发现的,身为发现者之一的克里克在其自传性作品《狂热的追求》中说道: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不是基于逻辑推理,更像是意外收获。”两条链之间的“正确碱基配对”是“误打误撞地得出”的。即运气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样的回答既表现了克里克的谦虚,也印证了那句“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名言的客观性。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故事(读狂热的追求发现者述说的DNA双螺旋结构和遗传真相)(2)

《狂热的追求》

《狂热的追求》是弗朗西斯•克里克撰写的一部回顾其人生经历和科学发现的自传性作品。作品以轻松的文字、深入浅出的讲解,讲述了作者与沃森携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的历程和生物学界对此提出的质疑及社会各界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新成果新发现的来之不易,从发现到被确认真实并接受的过程的曲折。与惯常的自传有所不同,克里克将笔墨付诸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对蛋白质结构,遗传、转录、翻译过程的探究,而对作为传主的自己的生平着墨甚少,作品正文共14章,仅有前两章内容对自己涉足生物学前的生平经历和涉足生物学的时机和经过进行简略讲述,最后一章是作者对自己近况的讲述,中间11个章节的内容都是作者对他与生物学纠缠不清的讲述。不难看出作者对生物学研究的“狂热”。

开读前言时,我们便会发现,既是自传更是遗传载体科普作品的本书,其文字是轻松易读的。书中涉及到的生物学知识,即便非专业只粗略涉猎过高中生物课本也是完全可以看懂的,像。这样轻松易读的文字应与克里克的性格有关吧。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克里克才能与沃森一道,果断抛弃后来被证实谬误的观点,最终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转录、翻译过程的真相。

同血液循环和太阳中心说等非凡发现一样,DNA结构的发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牛顿讽刺胡克时说的,“我还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我们大可取其谦虚之意来形容克里克和沃森的成就,两人对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富兰克林的双螺旋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也引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否应该归功于多人的争论,作者对此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然而发现不代表被接受,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论断后,两人收到了来自多方的质疑和诋毁,而非认同和夸赞。

伟大的发现从来都不是单一学科所能成就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便诠释了这样的论断。发现DNA的美丽结构不仅需要生物学的知识,还“需要掌握遗传学、生物化学、化学以及物理化学,而且需要沙中淘金,从各种数据中去伪存真。”此外,克里克早期的物理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基础作用。克里克的早期学科是物理学而非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生物学直到进到研究院时才学习,那一年是19年,克拉克岁。

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除能感受到轻松易读外,还能看到作者的谦逊。“与其说是沃森和克里克造就了双螺旋,不如说是双螺旋造就了沃森和克里克。”

书名《狂热的追求》应该是出自克里克1949年在研讨会上做的报告p51,当然这次报告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功,相反还惹恼了,不过“狂热的追求”正表明克里克对遗传物质研究的热爱,对研究的错误路线的坚决指出,这也能反映他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过程中的态度,以“狂热的追求”为书名,正表达了作者对生物学的情感。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对喜爱事业的态度,积极,乐观,果断,和最重要的“狂热的追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