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红薯充饥(生产队那个年代)

文:郑学良

小编在上一篇文章中讲到生产队时期人们的一日三餐问题,在网上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大部分网友都认可和赞同,但也有小部分人不认同,认为生产队时期粮食紧缺、生活困难,怎么可能会有一日三餐九碗饭,其实小编在文章中已说得比较清楚了,那个年代确实物资匮乏,特别是粮食紧张,人们一日三餐很难保障,但人还是要生活生存下去,主粮不够吃,就要依靠杂粮甚至瓜菜作为替代和补充,主粮加杂粮,还是基本上达到了温饱水平,养活了那一代人。今天就来谈谈红薯米饭的生活。

六七十年代红薯充饥(生产队那个年代)(1)

生产队时期,农村社员家庭能否吃饱饭,主要取决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小编是南方人,水稻是主粮,如果是平原地区,耕地较多、土地肥沃,便于粮食生产,则社员家庭分的主粮较多,甚至个别富裕地方,光靠主粮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如是山区,则一般水田较少、水源灌溉不便、土地贫瘠等原因,主粮生产收获较少,光靠主粮是养不活全家人的,必须要以杂粮补充,而且食用杂粮的比例和份额依主粮的自给水平而定。

生产队时期,农民社员固定限制在本生产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不像现在,人们可以自由从事其它劳动如外出打工挣钱,有钱后就可以到市场上购买粮食,那时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粮食。人们的口粮取决于本生产队集体粮食的生产与收获,这也是社员们口粮的唯一来源,而那时粮食产量普遍不高,从生产队分得的粮食很难以保障全家人吃饱饭,这就到了考验每一位家庭主妇的时候了,家庭主妇必须要根据当年所分得的粮食数量,精打细算,合理安排全家的吃饭事宜,绝对不能顾头不顾尾,寅吃卯粮。如果分得的粮食不够,就要计划好从全家人嘴里省粮的措施,嘴里省粮,不是指少吃或者不吃,这也不是个办法,而是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中通过合理安排杂粮和主粮的比例,用杂粮弥补主粮的不足,解决好全家人的吃饭大事。在南方,红薯是主要的杂粮,红薯米饭在人们的一日三餐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

六七十年代红薯充饥(生产队那个年代)(2)

那时农村杂粮主要有红薯、玉米、高粱、土豆等,但人们吃得最多的杂粮还是红薯。主要是因为红薯便于栽种,易于管理,红薯生产种植对土壤、水源的要求不高,耐旱,特别适宜于山区或者河谷流域地区的沙土地区种植,红薯除了可以当粮食食用外,红薯藤和红薯还可以喂猪,所以当时除了生产队统一种植外,社员家的自留地(自留山)也都大量种植,并且红薯产量高,随随便便的一亩地就能产上三四千斤,是一种高产作物。另外,相对于其它杂粮,红薯口感稍好些,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作口粮。

红薯不耐储存,新鲜红薯放久了容易发芽和霉烂,一年四季要吃上红薯米饭,就需要储存好红薯,一是加工成干红薯丝,将收获的新鲜红薯洗净去掉泥土,最好是用刀削掉薯皮(薯皮晒干后发苦),然后用刨子将红薯刨成红薯丝,红薯刨子是类似于搓衣板的一块木板,木板上安装突出的刮器,用手将红薯放在刨子上来回使劲搓,直至将一个个的红薯变成一根根细细的红薯丝,这活儿非常辛苦,坐在凳子上,要弯腰弓背,使劲来回搓,往往干下来后,腰酸背痛手发麻,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半机械化的刨红薯工具,是手摇式刨子,人把高的木架上立一个漏斗,漏斗内安装刮薯器,将红薯放入漏斗内,用手摇动手柄转动,细细白白的红薯丝就滴落下来,这虽然也需要用力,但人却是站立操作的,比起手搓还是轻松了些,将红薯刨成红薯丝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去掉水分就成了干红薯丝,干红薯丝可以长期存放;二是窖藏,那时山区每户社员都会在山上沿着山体挖一个薯洞,薯洞大概一二米深,二三个平方左右,洞门处用木板制成栅栏,锁上一把锁,既防老鼠又防偷盗,专门用来储存新鲜的红薯,由于洞内较为干燥、常年恒温,可以长时间保存红薯,不易霉变和腐烂,人们需要时随时取用。

六七十年代红薯充饥(生产队那个年代)(3)

红薯米饭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红薯块米饭,将新鲜的红薯切成块,与大米一起煮,二是红薯丝米饭,将晒干的红薯丝掺和到大米中做成。煮红薯米饭也较为简单,那时农村煮饭都是大铁锅,把大米淘洗干净先下锅,待水开后,将洗净准备好的红薯块或红薯丝倒入锅中,与半生半熟的米粒搅拌均匀后,再煮上一段时间,一大锅冒着腾腾热气、飘着红薯甜香的红薯米饭就做成了。

红薯单拎出来吃是甜,但是与大米一起煮成红薯米饭后,虽然闻起来香,可吃起来可就没有那么“甜”了。吃过红薯米饭的人都知道,红薯米饭没有了大米白饭的清香绵软,还夹带着一丝丝霉苦的味道,口感较为粗糙,吃红薯米饭最好是借助于油水重的下饭菜,可偏偏那时哪有油水重的肉类菜可吃呢,退而求其次,下饭菜多是选择酸菜、腌菜、豆豉、麦酱等盐分较多、口味较重的菜,容易下饭,最怕的是炒蔬菜吃红薯米饭,蔬菜本身是清淡菜,薯饭粗砺,蔬菜清淡,吃起来不但没有什么味道,还难以下咽。

除了口感不佳外,红薯米饭也不能经常吃和多吃,吃多了红薯饭,肚子胀,打嗝,胀气,反胃、烧心,有时甚至肚子痛,而且特别爱放屁,而且是响声很大的那种,大庭广众之下,有时未免太尴尬。不过,红薯米饭的好处是容易饱腹,通肠润便,吃了红薯米饭,解大便都会畅快淋漓,很少有便秘的感觉。

生产队时期,人们对红薯米饭是又厌又爱。说厌,是因为它与大米白饭相比,口感差、营养少、肚子胀,平原地区的人们还好,主粮较多,一个月只吃几餐还可以,山区主粮少,那里的人们大半年甚至是整年都是吃的红薯米饭,以至于看见红薯米饭就发怵,特别羡慕能天天吃上白米饭的人,那时农村家庭孩子多,一到了开饭时间,兄弟姐妹们都争先恐后去盛饭,并不是怕吃不饱,而是先去盛饭,可以趁机把米饭中的薯块扒拉一边,尽量捡白米饭吃,这时父母就要骂人,父母是疼孩子的,只是无力一一顾及罢了,当然了,家里最小的孩子还是可以受到一些特别的优待,父母吃红薯米饭时,往往从自己的碗中扒拉出一些白米饭,让给最小的孩子吃。说爱呢,是因为艰苦年代,吃饭为大、生存第一,红薯米饭虽然粗砺口感差,但比起瓜菜代饭或者稀饭来说,它毕竟能饱腹,使人们免于饥饿之忧挨饿之苦,红薯这种普通、廉价、高产的杂粮成了那个年代人们主食的重要组成和选择,说红薯助力养活了一两代人也毫不为过,所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对红薯这种杂粮心存感恩。

六七十年代红薯充饥(生产队那个年代)(4)

小编这里所说的红薯米饭是指将红薯当主食吃的,不包括那种将红薯当零食吃的情形,偶尔将红薯当作副食和零食吃,可以说是相当的美味。小时候,我们将红薯放入火堆中烤熟后,香甜诱人,或者中午煮上一锅红薯汤,佐以油盐和葱花,红薯也就成了一道美食,但是这只能偶尔吃而且只能当零食吃,当主食吃或者经常吃,就会变成上面所说的难以下咽、令人厌烦的食物了。这里,奉劝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千万千万不要以红薯作为忆苦思甜的反面教材,因为我们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无奈和尴尬: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作为六十年代人,已为人父为人母,带儿女上街,小孩缠着要吃烤红薯或玉米棒,这时会勾起你艰苦岁月的回忆,你也趁机想对儿女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说:爸爸妈妈那时生活艰苦,没有饭吃,就经常吃红薯和玉米,这时小孩会一脸天真地回答说:爸妈那时天天吃红薯玉米,生活好幸福哟,听完这话,气得你差不多要吐一口老血,所以,吃一堑长一智,时间又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们都到了作爷爷奶奶的年纪,要汲取深刻教训,再也不要拿吃红薯米饭当作给孙辈们忆苦思甜的教材和事例了,就让那一段吃红薯米饭的历史珍藏封存于我们心中,独自回忆和品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