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从前慢散文(文章结尾的余味)

几十年前上小学那会儿,我家在珠三角的一个小镇开文具店。一天,父亲领着我在街上走,有个壮年汉子迎面而来,他矮而粗壮,脸膛黧黑。父亲问我:“你知道他是谁吗?”我回答:“好像是‘棚厂振’?”父亲让我叫他振伯伯,不许没礼貌。振伯伯和父亲打过招呼后,快步走远,望着他的背影,父亲满怀敬仰地说:“你不知道他有多厉害。”我说:“知道,大戏班一来,他能在‘墟顶’搭一座临时戏院。”父亲说这还不算厉害,振伯伯的绝技是“刷灰水”——他一个人刷礼堂的天花板,完工后,“地面连一滴白灰水也看不到”。我顿时呆住。若没有最后一句话,我不可能到现在还记得这个奇人。

木心的从前慢散文(文章结尾的余味)(1)

作者:刘荒田

蔡澜的《非炸也》一文,描写了日本东京佐加川餐馆制作的“天妇罗”:“大家都坐柜台面前,碟中摆放着一张纸,老师傅把食物做好,放在纸上。我们用筷子夹起来吃时,发现纸上一滴油的痕迹也没有……”这位老师傅去世后,他的儿子接班做天妇罗,“纸上有一滴油”。去过肯塔基州的人都知道,那里盛炸鸡腿的纸盒子,底层的油光一律“夺目”。两相比较,可知前者的功夫。

一滴白灰水和一滴油,都在结束之时完美地呈现出绝世技艺。“棚厂振”挥动棕刷,仰头粉刷一天又一天,不漏一滴,靠的是分寸。他是从学徒做起,刻苦磨炼数十年,才达到这个境界的。佐加川餐馆的老师傅炸天妇罗,使的是半寸厚的大铜锅,以保持油温的恒定;用山茶花油炸制,因为山茶花油的沸点比较高,不易挥发,油烟也少;炸制时所蘸的粉浆,粉和蛋的比例全凭经验,愈薄愈好。至于炸多久,靠的是功力。

为文也一样,讲求结尾的余味。昨夜临睡前读张爱玲的散文《“卷首玉照”及其他》,写朋友獏黛制作的一幅照片——嵌在墙上凹进去的一个壁龛里,下角兜了一幅黄绸子,两边两盏壁灯,“一开灯,就像办丧事,当中是遗像”。接下来,出其不意的一句“使我立刻想爬下磕头”,叫人不能不莞尔。

另一篇文章《谈画》,写的是法国画家塞尚老年时的一幅自画像:“脸上也有一种世事洞明的奸猾。但那眼睛里的微笑非常可爱。仿佛说:看开了。这世界没有我也有春天来到——老年不可爱,但是老年人有许多可爱的。”拿泛指的“老年”和具体的“老年人”作对照,妙趣横生。

木心的散文也常常引发我同样的感叹。《静静下午茶》一文,写一个上海老太太——姑妈,曾经的优雅贵族,她老了之后是这样的:“她停止在富态相中,重归窈窕自不可能,而大局既已稳住,每月一两次的下午茶是免不了的。”“大局既已稳住”一句,不是谁都能想得出的。

常年写作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一段话、一篇文、一首诗,有时候把结尾删掉更好,好的结尾是画龙点睛,累赘的结尾是画蛇添足。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原标题:闲话“结尾”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04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