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桃木枝摆放位置(清明节却都爱插杨柳枝)

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都爱在自家的门栓上,插上些杨柳枝,图个吉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辟邪桃木枝摆放位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辟邪桃木枝摆放位置(清明节却都爱插杨柳枝)

辟邪桃木枝摆放位置

桃木也可避邪,清明节却都爱插杨柳枝,您看与观音菩萨有何关系?

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都爱在自家的门栓上,插上些杨柳枝,图个吉祥。

按照民间的传统说法:插上杨柳枝,可以驱除鬼崇。民间还留有:杨柳枝插门上,百鬼不入家的清明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年,唐代杰出的诗人杜牧,曾写下一首《清明》诗篇,后人广为传诵和引用。

清明节之所以让人感到悲伤之情,是因为清明节是中国人的三大传统祭祀和扫墓的节日。

清明时节,容易下雨,暮春细雨菲菲之下,加上人们悼念和哀思先祖或亡魂的淡淡忧伤,人们会感到清明节的天空,笼罩着一种悲伤忧愁的氛围。

”墓葬“的习俗,据说在古代,只有帝王权贵才能享有这样的”待遇“,普通的老百姓原本是没有墓的。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普通百姓也可以建有自己的墓地,百姓们将”坟“或”墓“,统称为”坟墓“。

清明(寒食)节,祭祀和扫墓的习俗悠久,大都是为了缅怀先贤古人。

在清明佳节前一天或清明节当天,人们都会带着果品或纸钱到先祖的坟墓前,为故去的亲人,献上食物,并在墓地上重新培植修缮新土,清除杂草,同时还会插上几束青青杨柳。

在《折柳相赠,城隍巡游,吃螺狮和竹笋…古人过清明,都有哪些讲究?》一文中,”源易缘“曾谈到过,古人之所以在坟墓中,插上杨柳枝,一是体现萌发的春意和生机,二是为了祈福平安,希望亲友能够像杨柳枝一样,适应环境强,能够很快生根发芽;三是”柳“与”留“字谐音,有眷恋和挽留之意,突出对已故的亲人尊敬和缅怀之情。

在先祖坟墓上插杨柳枝,寓意颇多。那么古人,也有于清明节在家门口插杨柳枝的民俗做法,又是为何呢?

按照传说民间的说法,清明(寒食)节,还融入了另一个祭祀的节日——上巳节。

在这一天,人们也会选择沐浴洗澡,或兰草洗身,或者用杨柳枝沾上花瓣水,点撒向人体的头部或身部,以祛灾祈福。

清明时期,虽进入三月暮春,但如果清明节遇上阴雨天气,或”倒春寒“,气温就会下降,气温太低,民间还留下:”清明谷 雨,冻死老鼠”、“清明谷雨风,冻死老家公”等谚语。

进入三月清明节后,天气还处于阴冷潮湿时期,清明、寒食节民间又有扫墓祭祖的习俗,加上,古人认为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是“三大鬼节”,这一天给人感觉阴森、阴沉的感觉。

古人为了避免受到恶鬼的侵扰和伤害,就想出了在家门上“插柳驱鬼”的方法。

“插柳”为了驱鬼避邪,在民间,桃木被称为“降龙木”、“鬼见愁”、“鬼怖木”……据说,在上古神话传说中,桃木林是追日的夸父,手中拐杖所化而成,驱邪效果也特别得好。

《山海经》中更是记载了最早的二位门神神荼、郁垒,摘桃树树枝鞭打百鬼的故事,所以民间有鬼怪惧怕桃木的传说,桃木辟邪的说话就由此而来。

那么,清明节为何没有选用桃木,而用的是“杨柳枝”呢?

至今,人们都还爱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萌,来形容意外的收获。从这个俗语中,也可看出柳树的生存力极强,容易种植。

在家门前插柳的习俗,还有3个说法:

一是与介子推临终前所抱之树有关

晋文公当年下令焚山后,介子推和母亲拒不出山,最终抱树而死。

据说,当年介子推所抱之树,正是一棵老柳树。

介子推和母亲死后,这棵老柳树却意外地死而复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晋文公率领众人来到绵山之上时,意外地发现这棵柳树,于是赐名“清明柳”,并亲折下柳枝戴在头上,以示怀念和敬重。

二是与观音菩萨手中的杨柳枝有关

四大名著《西游记》或民间神话传说中,常见观音菩萨手中的水净瓶里,就有杨柳枝。

“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除愆,火焰化红莲……”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总是带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她手中常持杨柳枝,深有寓意,杨柳枝条随风摇曳,好似菩萨的慈悲柔软心意。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手中的玉净瓶中善治仙树灵草甘露水,用杨柳枝蘸水,还医活了被誉为——天地灵根,镇元子的那棵人参果树。

民间百姓们认为,观音菩萨慈悲地以杨柳枝沾甘露水可以来普度众生。那么,她手中的杨柳枝,当然可以驱除邪恶,于是,清明节“插柳驱邪”的说法,沿用至今。

三是与帝王的推崇和御赐有关

在唐朝时期,杨柳枝还被人称赞为“御柳”。

“御”字,在古代指的是与帝王有关。那么御柳的来历是什么呢?

唐朝诗人、“大历十大才子”韩翃在《寒食》诗中描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仲春与季春之交时节,从长安城到御苑,处处飞花,风吹柳丝,无处不是春意盎然,令人沉醉。

而唐朝有个风俗,就是在清明寒食节“折柳插门”。皇帝会在这一天也会折下杨柳枝赏赐给大臣们,以示恩宠,这就是“御柳”的来历。

帝王的推崇,使得清明节插杨柳枝,逐渐深入到千家万户之中。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