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韩愈古文(古文观止韩愈之原毁)

韩愈,世称“韩昌黎”,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马说韩愈古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马说韩愈古文(古文观止韩愈之原毁)

马说韩愈古文

韩愈,世称“韩昌黎”,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可能大家看到他如此耀眼的光环,怎么也不会联想到他的身世之苦。他从小父亲去世较早,由兄长抚养成人。兄长在他九岁那年早逝,随后只能和寡嫂在困苦和颠沛流离中度过。庆幸的是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他也是经历了三次落榜,但是他依旧坚持,终于在第四次考试中,登进士第。随后他便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三次,均遭遇失败,此时他已经27岁。

韩愈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这也注定了他的宦海沉浮。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大怒,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虽是生前坎坷,命运多舛,但是生后名声流芳千古,或许这才是真正文学大家相似的宿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笔下的一篇文章《原毁》,本文探求毁谤产生的本源,认为“怠”和“忌”是其本源,同时指出毁谤的恶劣影响并痛斥当时社会风气的积重难返。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多用排比句式,层层推进,很有说服力。

【原文】: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这段开门见山,讲解一个观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可以不怠和乐为善。

=================================================================

【原文】: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译文】:

他们听说古代有位叫舜的人,他的为人乃是大仁大义,于是在分析过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之后,责问自己说:“舜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做到的,我怎么就做不到呢?”于是日夜思考,想去掉自己不如舜的方面。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方面。又听说古代有个周公,从为人行事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周围的人于是探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缘由,对照着要求自己说:“周公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做到的,我怎么就做不到呢!”早也想,晚也想,去除自己不如周公的方面,而学着周公的祥子办事。

舜是个著名的圣人,后代无人能及;周公也是个贤名的圣人,后代人没法赶上他。所以古人就说:“我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陷啊!”不就是要求自己严格又全面吗?可是对别人却不是这样,而总是说:“那个人能做到这个,就够得上是个良善之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称得上是个有才艺的人了。”肯定人家一个方面,而不苛求其他;只看人家今日的进步,而不计较他的过去。小心翼翼地唯恐人家得不着做好事应得的好处。做一件好事,是容易办到的;精熟一种技能,也是容易办到的。而古人对于这样的人,就说:“能做到这样,也就足够了。”又说:“能有这种长处。也就足够了。”这不是他对待别人宽容面简约吗?

这段主要通过古人的言行来启迪后人,古人日思夜想都是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无论是舜还是周公,他们都向他们不断学习。在要求自己方面,古人总是要求严格,发现自己这个不如舜,那个不如周公。可是对待别人不是这样,他们总是说做到这样就可以了,又说能做到这个长处,就足够了。

=================================================================

【原文】: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译文】:

如今的君子却不是这样。对别人很苛刻,对待自己却很宽容。要求得既多又细,所以别人就难以做成好事;要求得又少又低,所以取得的收获就很小。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好事,却说:“我做好了那个,也就够了。”自己并没有什么本领,却说:“我有这点才能,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良心,还没有取得多少进步就停滞不前。这不是现今君子对自己要求很少很低的表现吗?

可是他对别人却这样说:“那个人虽然能做这种事,但人品不值得称道。那个人虽然善于做这个,但这事儿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抓住人家某个方面的问题,根本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追究人家以往的缺点,完全不管他现在的变化。担惊受怕地唯恐人家得到好的名声。这不是现今君子要求别人又多又细的表现吗?

这就叫不拿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我看不出来他对自己的尊重。

这段通过今人和古人做对比,讽刺了当下人们总是对别人要求甚多,但对自己要求甚少。对待别人总是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也不值得称道。抓住别人某方面的缺点不放,唯恐别人得到好名声。但是对于自己,总是懈怠,觉得这个做好这个就够了,那点才能就行了。用现在的话说,这样不免落入双标的弊病中。

================================================================

【原文】: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译文】: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行,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不止一次的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颜色。

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诬蔑也随着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难了。

这段主要是通过作者列举现实中的场景来说明他们的思想的根源就在于怠与嫉。懒惰,所以才会不修养品行;嫉妒,所以害怕别人进步。在生活里,褒贬某人都有附和与反对,但这个其中并非真正的心里认可,而是基于利害关系所做的表现。因此,作者感慨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种现象也就会经常发生了。

==================================================================

【原文】: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译文】: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大概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这段主要是提醒世人,上面的道理要牢记,才可以真正的做好治理国家的工作。

感悟:

作者通过鉴古讽今,通过对比说明当下的人们总是对别人苛求太多,对自己要求太少。并指出这一根源正是源于人们的懒惰和嫉妒。这对于我们为人处世很有教育意义,在社会上,我们总会犯一个毛病,指责这个做的不行,那个做的不到位,这个的结果就是让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毛病,而是时刻都是怨天尤人。反过来,对于自己要求甚少,工作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偷奸耍滑,粉饰太平,掩盖自我的过失。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越来越懒惰,同时也越来越嫉妒。既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同时又见不得别人的好。嫉妒产生的恶意,往往不可小觑。在东野圭吾的《恶意》中,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而这个恶意的起源正是来源于一个作家对于另一个作家的嫉妒。因而,我相信我们学习完这篇文章,会有所反思与收获。

感谢一路同行,与君共勉。

未完待续,更新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