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淮师大的感悟(永远的淮阳师范076:)

路过淮师大的感悟(永远的淮阳师范076:)(1)

1977年7月,淮师语文毕业班小组合影。(前排左起)王克清、韩守富、陈怀敬、张宝安、张余昌;后排(左起)韩翠荣、邓美兰、李平安、段瑾瑜、李月琴。

淮师内,龙湖旁,那所千年古城的百年名校,是我爱人邓美兰曾经读书学习的地方,更是我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怀恋她的青春岁月,淮师时光,怀念与她朝夕相处,踔历奋发,不负韶华的同学,感恩呕心沥血培养她的老师和一年四季为她提供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致敬这次为建同学群,想方设法寻人,不辞劳苦写作,默默编辑推送的各位美女帅男。

我和邓美兰是中学同学。1975年秋,她入读淮师政文专业后,远在四川军营的我便与龙湖,与龙湖边淮师校园里的她,结下了不解情缘。

离我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她读书的校园。那里寄托着她的青春和梦想。

离她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我当兵的地方,那里凝结着她的牵挂和思念。

“少年不识愁滋味”“悔教夫婿觅封侯”

当我们读懂并切身体悟到这些诗意的时候,离愁别绪也像奔腾的蜀江豫水,跨越万水千山,在两个人心中不舍昼夜地激荡流淌开来。

我担心她:人生校远,路途不便。开门办学,翻淤压沙,盖窑洞楼,累着伤着;怕她学习压力大,吃不好睡不安,拖垮了身子.....

她牵挂我:一人在外,想家孤单,训练吃不消,生活不习惯,衣服谁洗,被子谁缝,生病谁疼。尤其对我当兵打仗,出生入死的高危处境牵肠挂肚,提心吊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那时虽无战火,但由于交通通讯不便,也常常十天半月得不到她的讯息。只要能获知一星半点她的音讯,我都心甜如蜜。就是几十年后的今天,看到刘金环微信群里忆当年,与邓美兰车上奇遇,同去淮师报到,又被分配在同一个班,同一个桌,每天一起上课,一起去图书室,一起整理课堂笔记,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的情形时,我依然倍感亲切。仿佛一下子又看到了几十年前邓美兰清纯靓丽的淮师形像。

路过淮师大的感悟(永远的淮阳师范076:)(2)

邓美兰青春靓照。

路过淮师大的感悟(永远的淮阳师范076:)(3)

邓美兰与同学合影。

路过淮师大的感悟(永远的淮阳师范076:)(4)

1976年开门办学收麦时合影。

《乡村夜月》是赵明海在周楼开门办学时,与梅启振、邓美兰、范九菊看电影回来路上,一起对诗联句的小诗。

“月光皎洁照浮云,

茫茫四野如烟尘。

笔直大道行人少,

远处犹闻喇叭音。”

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把工农兵学员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夜色下的广阔天地,描绘得微妙微俏,还原得美伦美焕。随着诗意,我的思绪也回到了那个令人砰然心动的年代。

那时,天朗气清,生活清苦。已经步入军营的我,每月也只有6块钱的津贴和一天4角5分钱的伙食费。我是汽车兵,除了车炮场日,几乎天天出车。战友们都盼着星期六能早些返场,因为只有周六,连队才改善伙食吃粉蒸肉,然后集合到师部大操场看电影。每逢这一天,开饭时间不到,战友们就早早唱歌列队,等待指挥员一声令下打牙祭。即便如此,我也没有改变出车回来,先到连部翻找信件的习惯。一个刚刚离开父母,离别家乡的游子,看到父母亲来信温暖,收到同学来信亲切,要是这时能收到淮师75政文班的来信,我会什么话也不说,悄忙把信塞进口袋,甩开战友,箭一般冲向停车场,打开车门,摇上玻璃,品读欣赏她写给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甜甜美美享受这独有的温馨燃情时刻。

良宵苦短,胜事难逢。这时最怕时间快,信封薄,内容少。第一次信看完是初见,等到晚点名,熄灯后被窝里照手电再看,夜里接岗站卫兵也不放过。信看完,装在口袋里贴胸放着,集合站队带在身上,出操点名带在身上,野营拉练带在身上。

四川山高路远,战士四年才能探一次家。她知道奶奶疼我想我,舍不得我当兵,为我哭的几近双目失明。每次从淮师回家,她都要去看奶奶,在老城买奶奶喜欢吃的鸡蛋糕和麻花。为节省路费,男同学拦车,女同学搭乘。吃饭也一样,她和杨爱梅等同学俩人一份莱饭。冬天和同学们一起去湖边采摘苇毛缨子垫脚取暖。那时,我虽然每月只有几块钱,但只要一领到津贴,都想办法寄些给她。为了图省事,有时干脆把五块钱一张的纸币装信封同寄。

她在淮师我在蜀,

日盼信来夜忧书。

万般情意装不下,

寒到湖边信到无?

1977年初,我终于有了回家探亲和奶奶父母姐姐弟弟一起过春节的机会。我们没结婚,我的归队日也成了她的返校日。正月十六,我们一同乘车从老城到水寨,第二天一大早,就坐上了从项城经淮阳到开封的长途班车。

汽车开出项城站,经过沙颖河大桥,一路向北往淮阳疾驶。车越开越快,沙河越来越远,龙湖越来越近,即将分别的手也越握越紧….

上午九点,车到了淮阳,她下车了。看着久伫不去的她,真不知道该用何种语言表达我当时的离情。

岁月匆匆,青春易老。当微信又把45年的老同学联系到一起,大家仿佛又回到了激情澎湃青春年华。自从邓美兰入群,我也被感染得闲散不再,老发少狂。为了寻找邓美兰从淮师寄来的信件,我几乎天天翻箱倒柜,拿放大镜端详照片。分享你们久别重逢,犹如初见,胜似初见的喜悦与疯狂,看着你们的毕业照,收麦照、教室照、生活照,一张张,一个个,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的将你们,与现在的大学生们比起美来。

黑白照中工农兵学员的青春靓影,穿越时空,与今天的时代娇子交相辉映,你们特有的端庄秀美,优雅自信,时尚阳光,直到现在都是大美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

路过淮师大的感悟(永远的淮阳师范076:)(5)

淮师同学合影,(左起)彭秀萍、陈荣华、王清兰。

路过淮师大的感悟(永远的淮阳师范076:)(6)

前排(左起)韩翠荣、段瑾瑜。后排(左起)邓美兰、李月琴。

路过淮师大的感悟(永远的淮阳师范076:)(7)

1977年7月,淮师语文班女同学毕业合影。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岁月带不走你们的付出,沧桑掩不住你们的芳华。正如郭学礼在回忆文章中所言:“作为75级政文专业社来社往的工农兵学员,最终我们没有成为时代的弃儿,通过统一招教考试,都被安排了工作,大家一生都奋斗奉献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我们无法选择历史,却永远怀念历史。我们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改变者。你们的汗没有白流,你们的理想已经成为现实。共和国的土壤里有你们付出的爱,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你们青春的风采。我为你们骄傲,为淮师自豪! 为随我征战沙场,挥师南疆,走到哪里带到哪里,“随军照”中的每一位淮师人自豪!

感谢你们搭建的平台。通过微信话当年让我们重回过往,再致青春。这才是真正的同学聚会,最时尚的网红集结。

致敬75政文班

致敬永远的淮阳师范

一届淮师一生情,欢迎你们来成都,在吃火锅中听你们的《朝阳沟》。

路过淮师大的感悟(永远的淮阳师范076:)(8)

范良书法作品

路过淮师大的感悟(永远的淮阳师范076:)(9)

2000年,范良、邓美兰夫妇和女儿范南南合影。

路过淮师大的感悟(永远的淮阳师范076:)(10)

范良、邓美兰夫妇在指导外孙学习书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