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先王之道是什么意思(先王之道的先王是指谁)

儒家先王之道是什么意思(先王之道的先王是指谁)(1)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01】这一章承接上一章继续谈传承的问题。

【02】有子

有子在这一篇里是第二次出场了。有子,名若,字子有,或云字子若,鲁国人。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小孔子43岁。据《孟子》、《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赶下位来。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孔门弟子中,只有有若和曾参二人在《论语》中被称子,所以有人推测《论语》是曾子、有子二人的弟子所编篡。所以有子应该是以从事教育为主,而非从事政事。

【04】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所不行,不行者谓难于调和。难于调和,当以礼节之。不能为和而和,失于公义。分配不均,社会之大弊也;平均主义,亦大弊也。此二者皆失于和,是故,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以礼节之,阶级之间虽有差距而不大过,不失公平之大则,亦不违于和,不失于仁也。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历代有之。贫而不失其家,贫而不失其命,其心尚可安也。失命失家,则铤而走险,几则无大害,多则为祸矣。是以为政者,不应夺民生路。欲政通者,必欲人和也。

依法治国,法无周备,有法律覆盖不到地方,是有所不行。无法可依时,应以和为目的调和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所以是知和而和。新问题新矛盾出现多了,法律就得补充调整,让以后出现的类似情况有遵循的依据。所以说,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05】先王之道,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到了父亲这一辈,就成了父之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奠定了传承的基础。所以,礼的传承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礼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诚敬认为,不管礼怎么变化,其核心目的是不变的,这个核心目的就是和,和就是仁的体现。仁的传承与发扬,是依靠礼来完成的。

儒家先王之道是什么意思(先王之道的先王是指谁)(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