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自哪个名著(包拯笑比黄河清)

《包拯传》是我们语文课本当中的一篇课文,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对包拯这个人有一些印象。包拯是宋朝著名的大臣,他以清廉和刚正不阿出名。出生于999年的他,因为对老百姓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至今为人们所传颂。但是,《包拯传》里面的句子,却未必大家都理解。比如,课文里“包拯笑比黄河清”是啥意思?不认真想,还真不理解。

包拯出自哪个名著(包拯笑比黄河清)(1)

文言文是古代的文体,它以简洁深刻著称。我们现代文要50万字搞定的内容,可能以春秋笔法的文言文来写,也就是五六个字的样子;如果以贾谊、晁错他们的笔法来写,最多也就是两三千字。这样的好处当然是很多的,比如,古人的公文效率比现代高很多,没有太多的长篇大论和废话。

但是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很多东西一般人看不懂。不要说现代人,古代人都看不懂。就比如《道德经》,只有几千字的原文,古代、现代解说它的文字加起来起码是十几亿字了,关键十几亿字也没弄明白。因为文言文的表达手法太隐晦,很多字是一字多义多音,看了让人不明就里。比如《包拯传》当中:

包拯出自哪个名著(包拯笑比黄河清)(2)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就这么一句话,我当年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但是乍一看,还真不知道这话啥意思?第一反应是:黄河很清吗?然后敲了一下自己的脑袋,黄河都叫“黄”河了,怎么可能清呢?然后再看了一下前一句:“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结合上下文:是不是说包拯一笑,就天下海晏河清了呢?

因为他比较正直,权贵和不法之徒都被他所震慑,所以荡清了天下的浑浊,所以“包拯笑比黄河清”?但仔细一想,这也不太靠谱,黄河好像一直就没有清过,至少在宋朝的时候没有清过,那岂不是说包拯也一直没有起到真正海晏河清的作用呢?这么解释太牵强了,于是我就查了下资料。

包拯出自哪个名著(包拯笑比黄河清)(3)

原来“包拯笑比黄河清”这句话是转了好几个弯的。首先,咱们得知道黄河是不可能清的——这是理解这句话的基础;黄河不清,包拯的笑却像黄河水清一般,这意味着包拯也不会笑,这是第二个弯;那么,包拯为啥不会笑呢?原因就在前后文,当时的老百姓甚至形容包拯: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为啥不笑呢?就是因为他很正直,所以总是拒绝和别人拉帮结派,也没有各种阿谀奉承,这是这句话的第三个弯;但这还没到头,因为这句话的最终意思是说明:包拯连笑都不笑一下,是当时贪官污吏最为恐惧的清官,是正义的代言人,所以老百姓才会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出自哪个名著(包拯笑比黄河清)(4)

但是,我们一般语文考试的翻译,也就是把它翻译成:别人都把包拯的笑比作像黄河水请一样。这种翻译相当于没有翻译,因为它连第一个弯都没有转过来,不知道的人看了还会一脸懵逼:黄河水请?司马光在搞笑吗?黄河水怎么可能清呢?包拯的笑容又怎么可能跟黄河水清一样呢?

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了,司马光想要突出包拯的正义形象,用一句话就把他那种克己奉公,奸邪畏惧的形象写了出来。不过,我们现代大多数人看了这句话之后大约没啥感觉,因为都不怎么去想为啥包拯笑比黄河清。这有点儿像是司马光的一曲高山流水谈给了一群“下里巴人”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