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哈工业园项目(拉哈工业小镇的历史沿革)

三、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小镇面貌(1979-2012),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拉哈工业园项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拉哈工业园项目(拉哈工业小镇的历史沿革)

拉哈工业园项目

三、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小镇面貌(1979-2012)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会上提出“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一步深化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

改革开放后,拉哈镇所有企业实行产品自产自销,自负盈亏,由于长期以来多数国营企业体制僵化、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导致多数企业长期亏损,最终导致停产、破产,在此期间诞生了一批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采取新的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在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下有所发展,并引领拉哈镇经济的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竟争机制。至2000年,拉哈镇规模以上企业仅原红光糖厂、原拉哈酒厂正常运营,其余企业或被私人收购,或被变卖,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原拉哈酒厂和原红光糖厂经过企业改革,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1979年到1992年是黑龙江省红光糖厂从建成投产到创造甜菜制糖行业各项辉煌的历史时期。这期间企业按照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历经了两次大规模的设备和技术改造,建设成为日加工甜菜3000吨的国家大型Ⅱ类企业,并以其生产的高水平、产品的高质量、经营的高效益、职工队伍的高素质而载入我国甜菜制糖的辉煌史册。1992年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黑龙江省红光糖厂由于体制僵化,管理不善,糖价低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出现巨额亏损,到1998年已经跌入谷底,累计亏损2.2万亿元,负债总额高达5.4亿元,资产负债率142%。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1998年11月,经省经贸委、省体改委批准,在省工商局注册,成立了黑龙江省第一家股份制制糖企业——黑龙江北方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租赁红光糖厂的部分有效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强化管理和推进改革使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从1998年到2008年,黑龙江北方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资产增长十倍,共实现利税1.6亿元,成为我国甜菜制糖行业的一面旗帜。

2008年8月12日,世界500强企业英国联合食品集团与黑龙江北方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新公司――博城北方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经商务部批准,在国家工商局注册成立,利用三年时间,投资三亿元,引进英国、德国等当今世界先进的制糖工艺及设备进行改造和扩建,将制糖生产能力提高到年加工甜菜100万吨,实现年创利税6000万元。

同一时期,拉哈酒厂1989年获得全省白酒行业三星级竞赛优胜单位称号,白干酒获得省政府颁发优质产品证书。厂长朱光华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企业跃为省级先进单位。改革开放后,率先实行联产计酬,取消铁饭碗,工厂效益大增,成为行业排头兵。

1998年拉哈酒厂实施产权改革转为股份制。改为黑龙江省讷河市北华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期间生产了四款北华系列酒。北华春、北华玉、北华液、北华醉等产品。2004年7月28日,产权深入改革,由侯存明先生出资购买北华酒业,结束了六十多年的国营企业,彻底成为民营,更名为讷河市三盛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在改革开放后,拉哈镇国营工业企业一度维持繁荣,但受90年代产权改革的影响,国有工业企业全部破产倒闭,少部分改制为民营企业延续至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