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取义是出自哪里的(舍身取义儿所愿也)

#战争影视剧我来评#

听说电影《八佰》最近很火,看过的人反响都很好,所以,我一家三口专程去看了这部影片,算是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洗礼吧。观看的整个过程可谓是热血沸腾,感人至深。

电影《八佰》的时空背景是1937年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组织进行淞沪会战时期,史称"八一三事变"。战役进行到最后阶段,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8师第524团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奉命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 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战至撤退命令后,他们浴血奋战,冲出重围,退入公共租界,困守孤军营。影片再现了一段段真实而又可歌可泣的"完不成,毋宁死"的真实历史故事!

影片场面宏大,剧情紧凑,尤其在刻画人物上以及挖掘人性的特点上很是出彩,有着导演管虎一贯的个人印记。最让我们泪目的那一段就是,当日军采用大规模钢板盾牌战术攻入到大楼底下要炸毁大楼时,我方战士的枪械根本无法穿透钢板,敌我攻防力量悬殊,破楼变得岌岌可危;在装配严重落后的情况下,一名年轻的战士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上捆绑手榴弹当做人肉炸弹,留下一张血书便义无反顾的跳下大楼,随着一声巨响,钢铁阵被炸出个大角。打红了眼的战士们纷纷效仿,大喊着留下个名字抱着手榴弹就跳了下去,一连串的高喊紧跟着一连串的爆炸,钢铁阵被炸的七零八落,空中飞洒着漫天的血肉和一个个不屈的灵魂!无不让人动容泪目,都是一个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都是娘生爹养的啊!就这么离开了这个世界,与他们的亲人天人永隔了!不光影片中的一河之隔对岸上那些麻木的戏子和市侩的小市民看客们感动了,外国观察团们动容了,就连现场观看影片的很多人都在抹眼泪,包括我的妻小,我看到我的小孩双手紧握,怒目圆睁的看着,我觉得这一幕绝对震撼到了他的心灵。

让我们再回到那个由郑凯饰演的第一个跳楼战士留下的血书,影片将这一张血书放在后面情节才得以展现,那是在一块破汗衫上用鲜血写的八个殷红大字:"舍身取义,儿所愿也"。这是他临终前留给父母的绝笔,也是他作为一名战士报效国家的最后绝唱!这沉甸甸的八个字,饱含着对生命和父母的眷恋,更表明了他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国家危难,民族蹂躏而选择慷慨赴死的决绝。

"舍生取义",最初源自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说的就是要坚持自己的道义和做人的原则,不苟且偷生,不因害怕死亡躲避灾祸,也不因功名利禄而摒弃做人本有的良知。舍生取义确实是迫不得已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诚然非常重要,但是要违反做人的原则和良知而苟活于人世间,那比死还要难受,内心会是不安的,是彷徨的。我想,那些跳楼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壮士们舍生取义的意义就是寻求他们心灵上的安宁和对道义上的追求。

"八百壮士"用鲜活的生命写下了悲壮的一笔!他们的壮举虽然最终被西方列强所无视,被日本侵略者所践踏,但是他们却用生命唤醒了那些醉生梦死、贪生怕死的中国人,唤醒了鲁迅先生眼里的那些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老百姓。我觉得,这就是他们最高的价值所在!毛泽东在1938年所做的《论新阶段》报告中,盛赞"八百壮士"是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当年无数热血青年受"八百壮士"感召,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义无反顾地加入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岁月更迭,薪火相传。任凭岁月流转,生死记忆难忘。多少年来,"八百壮士"的事迹始终受到两岸同胞的共同尊崇。在台湾,在祖国大陆,"八百壮士"英勇抗日的历史,都曾被作为教科书的内容,融入到青少年一代的共同记忆与血脉传承之中。"八百壮士"的不朽英名,将会永垂青史,为后人所深深铭记,永久的警醒着活在和平而繁荣的当代人不要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和美好生活。

追念烈士,英魂永存。写着这篇文章,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感觉又响彻耳际,让人心潮澎湃。我好像听到了第一个跳楼的壮士那一声呐喊:"舍身取义,儿所愿也!"是那么的悲壮激越、血性昂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毫不起眼的名字,他叫陈树生。

欢迎大家一起来评论这部电影,请多关注!感谢您!

舍身取义是出自哪里的(舍身取义儿所愿也)(1)

日军攻打仓库

舍身取义是出自哪里的(舍身取义儿所愿也)(2)

胸前捆绑手榴弹的战士(李晨饰)

舍身取义是出自哪里的(舍身取义儿所愿也)(3)

国旗永不倒

舍身取义是出自哪里的(舍身取义儿所愿也)(4)

爱国宣传的青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