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

电视剧《山海情》完美收官,

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神剧”。

这部作品,

没有华服香车,全员灰头土脸,

很多人压根不会想到,

扶贫剧有一天也会成为爆款。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1)

《山海情》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引导和福建省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地区群众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路径,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2)

《山海情》的成功,不仅在于它集合了金牌制作团队和一众影视大腕,更在于它以平等的视角,观察和呈现了西部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够真实,才动人

《山海情》原名《闽宁镇》,

“闽”取自福建,“宁”取自宁夏

在现实生活中,

西海固、闽宁镇都是真实存在的地方。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3)

剧中,带领涌泉村老百姓

一步步迈向希望的

马得福、白校长、陈金山、

吴月娟、凌教授这些人,

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真实对应的原型。

剧中,演员黄轩饰演的马得福

融合了闽宁镇多位扶贫干部的经历,

但主要的人物原型是谢兴昌。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4)

谢兴昌是宁夏西吉人,现任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党支部书记。他是第一批从西海固山区搬迁到闽宁镇的移民。

《山海情》剧中,村民住“地窝子”、移出又跑回、种蘑菇等剧情都是当时真实发生的事情。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5)

谢兴昌指着来访闽宁镇的合影照片,向来访者讲述闽宁故事。徐航 摄

“刚搬来时,这里天上不飞雀雀,地上不长草草,风吹砂石满地跑……”年过六旬的谢兴昌,回忆起当年移民搬迁时的艰苦岁月,记忆犹新。

水电通,产业来,人富足

作为闽宁村第一代移民,谢兴昌见证了这个纯移民镇发展的全过程。

影片开头,刚从农校毕业的马得福去报道,第一个任务就是劝返自己的老乡——7个涌泉村的吊庄移民户刚搬到玉泉营,第二天就逃了回来。这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条件有多恶劣。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6)

驮水的农民(闽宁镇镇史馆提供)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7)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8)

《山海情》剧照。

剧中一位村民说:“未来这个好,未来那个好,未来是啥嘛,未来就是还没有来嘛。啥时候能来,谁又能知道呢?”

在现实中,谢兴昌搬出山沟沟的决心,源自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在闽宁村奠基仪式上的一封贺信。谢兴昌看完信,觉得这里有奔头,就动员了12户村民跟他一起搬到闽宁村。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9)

闽宁村建设初期的资料图片。

整地、盖房子、种枸杞、搭蘑菇棚……在一望无际的黄沙之上,身为村支部书记的谢兴昌盖起了闽宁村的第一座土坯房,带领着村民一起创建家园。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10)

《山海情》剧照。

那一年,福建省还给闽宁镇派来了农业专家,手把手地教移民种植蘑菇等技术。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11)

“当时供电所也来人了,他们没几天就把之前的临时电杆换成了新电杆,并把电送到了几公里外黄河岸边的扬水泵站里。”谢兴昌说。

没多久,家家户户的灯变亮了,黄河里的水抽过来了,种植、养殖更有保障了。

谢兴昌回忆,到2000年,村里近300栋蘑菇棚,年收入最差也在七八千元。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12)

蘑菇种植大棚。张鹏飞 摄

2001年,闽宁村“升级”成了闽宁镇,谢兴昌安家的地方,改名为福宁村。蘑菇、枸杞等特色种植带来的“真金白银”让谢兴昌体会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

落户闽宁镇至今,谢兴昌一共搬了4次家,从地窨子到土坯房,从砖瓦房到有小庭院的水泥平房……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伏电站惠民生

闽宁镇,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发展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从没有电,到引入农业光伏大棚项目、打造‘光伏小镇’,闽宁现在真的大变样。” 闽宁镇镇长王勇强感慨地说,自闽宁诞生至今,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主动配合做好闽宁发展相关的电力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13)

在闽宁镇福宁村,整齐的屋顶上,统一安装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目前,在闽宁镇原隆村及周边,青岛昌盛日电农业光伏一期20兆瓦示范工程,已于2015年底前并网发电。

“这是以光伏电站与农业大棚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造血’式精准扶贫,一期就建成农业光伏大棚588座,主要种植蘑菇、番茄、辣椒、百合等。”王勇强说。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14)

闽宁镇的屋顶光伏电站。张鹏飞 摄

村民邵东礼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2012年,邵东礼一家5口人从隆德县三河乡搬迁到闽宁镇原隆村。邵东礼说,除了能拿到农业光伏大棚项目发放的土地流转承包费和光伏扶贫补贴外,村里还安排他到光伏园区打工,主要负责大棚里的正常用水用电,当年实现净收入近4万元,顺利摘帽脱贫。

“刚开始做水电工的时候,大棚里的抽水、灌溉我几乎是一窍不通,连卷帘机开关在哪都不知道。当地供电所的供电员工经常主动上门服务,也不嫌烦,一遍又一遍地教我。”邵东礼笑着说,现在他负责的光伏大棚用电布线合理,还能节省不少电费。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15)

闽宁镇供电所员工给邵东礼讲解用电知识。徐航 摄

2020年6月3日,宁夏重点工程——宁夏国光新能源有限公司永宁县1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建成并网发电。这座建在荒滩上的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4800万元,为闽宁镇按下致富奔小康的快进键。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16)

如今的闽宁镇。

随着闽宁镇新镇规划的实施,闽宁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配电网网架格局、用电性质及供电重要性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悉,仅配电网改造一项,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已投资近2.84亿元,先后解决了闽宁产业城“一城两园”建设及小城镇中心村建设项目电力问题,闽宁老镇区架空线路入地改造以及移民村庄高低压供电线路改造等民生问题。

十三五期间,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规划投资超过6亿元,进一步完善永宁县电网建设。工程涵盖线路迁移改造、街道高低压线路整改、供电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实现闽宁镇“一年小变、三年大变、五年奔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电力扶贫进大山(土味扶贫剧山海情)(17)

如今的闽宁镇。田满潮 摄

20多年过去了,闽宁镇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万多名移民。国家重点关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移民自强不息,闽宁镇也成了全国特色小镇、全国重点乡镇,一代又一代移民在这里把脱贫致富的梦想变成现实。


特别鸣谢:徐航(宁夏银川供电公司);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编辑|王清可

审核|王远

监制|葛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