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腊八节的风俗有哪些(腊月腊日腊祭)

关于腊八节的风俗有哪些(腊月腊日腊祭)(1)

甲、什么是腊月?

  回答:农历十二月古时候也称“蜡月”。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乙、腊日最初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是腊祭?

回答: 腊者,猎也。季冬月,农事已毕,谷物收藏。行猎,飨农。是故敬天法祖,行大腊。《礼记·郊特牲》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祭百神以报啬也。飨农,以及邮表辍、禽兽等,仁之至,义之尽也。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故迎而祭之。祭坊与水庸,事也。故祝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之。”岁终,怀敬畏感恩之心,诚敬神农后稷,缅怀先贤;礼敬禽兽,感悟自然;尊重农具实乃珍惜劳动之成果也。故行祭仪,谓之腊祭也。

丙、腊祭最初的日期是什么?后来为何固定在腊月八日?

回答: 腊日者,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最初的腊日定在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后世因十二月八日正值上弦月相,恰似一张弓满弦的样子,所以固定在十二月八日。此举为了与腊者,猎也相合也。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安排节日活动,理顺腊祭与迎接新年之间的关系。是故历代沿袭之。

丁、腊月举行驱傩日的意味是什么?

回答: 趋吉避凶,盼望消除瘟疫,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汉书·礼仪志》载:“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皁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幹,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儛。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这是一种用仪式来表达内心良好期盼的方式。

戊、为什么说华夏历法和节庆日都是密合天行的?

回答: 因为华夏历法是阴阳合历,就用腊日来说,一定会是季冬月天寒地冻,另外一定会是上弦月高挂天空,暗含腊者,猎也。华夏其他的传统节日亦如是。这些是不区分计算方式的,只要是华夏的节日就是使用华夏历法的,不论是用日期、节气日还是节气日加干支日计算。华夏历法是完整的,不容分割的。比如说清明节,冬至节,夏至节则是使用夏历清明日、冬至日、夏至日来计算的,他们分别是清明三月节、冬至十一月中、夏至五月中。春秋两社日,使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计算,因为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戊属土,所以这是有文化内涵在其中的。另外社日也会在春分和秋分前后,所以也会吻合四时。上元、中元、下元都是孟春、孟秋、孟冬的月圆之日。仲夏端午则是五月五日,五月建午,驱五毒。七夕则亦是上弦之月,以配鹊桥。季秋重阳,重九之日,是夜月相亦为上弦之相。除夕日和正月朔日,则是无月之日,所谓大晦除夕,越黑越吉祥。正月之朔,一元复始也。

己:腊八节的吃粥的习俗有什么来源?

回答: 民间有传说,某年间有富商不惜粮食,杂粮随便丢弃而邻人收集之。来岁冬遭遇饥荒,富商眼看将饿毙,邻人突来送上杂粮若干,富商与邻人煮粥分享之。富商得救,邻人曰:杂粮乃旧年富商所弃,其不忍暴殄天物而收集之。本属富商,理当分享之。富商闻此,甚羞愧。后富商每年冬必熬制杂粮粥,教育后人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之果实也。此为故事。佛寺施粥,则为供佛也。

庚、为什么佛教说腊月八日是佛祖成道日?

回答: 佛教传入诸夏较之腊日成俗为晚。佛教为传播教义,必尊本土之文化,遂定十二月八日为佛祖成道节,施粥供佛云云。然宗教信仰自由,对此不加置评。

辛、腊八日都有什么民谚?

回答: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小孩小孩你别搀,过了腊八就是年。

壬、为什么说过腊八节是尊敬自然,感恩生活?

回答: 诸夏腊日之祭典也。季冬寒时,行猎之事,不伤禽兽繁衍。尊重自然当取则取,但绝不肆意妄取,盼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收获猎物,收藏五谷,先敬天法祖不忘上天四时之恩赐与祖先创业之维艰。此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五谷煮粥彰显一年终岁,辛勤之耕耘。猎物飨宴,犒赏农人一岁之艰辛。四时轮回,万物交替,生活继续,无声无息。一粥一饭,愿来年生活之顺遂,阖家团圆,点滴之间充满对平凡世界生活之感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享受平凡中的幸福。

癸、华夏传统节日真的只有吃吃喝喝吗?

某些人说华夏传统节日只是吃吃喝喝的契机:过大年大吃大喝胡吃海塞伤害身体,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过元宵节吃元宵,江米太甜吃多了不消化;过端午吃粽子,同样太黏不消化;七夕吃巧克力,甜甜蜜蜜;中秋啃月饼,天价礼盒还增加生活负担;腊八喝粥日,别的能有啥;

华夏五千年,文化灿烂。华夏传统节日当然不是吃吃喝喝的契机,美食只是节日的点缀,但不是节日的主要内容。我们的祖先一直领先世界,谁又能说我们的祖先一直只在吃上下功夫?他们是懂得吃,会吃美食,但绝对不是只有吃。否则人类几大原创文明中那三个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消亡了,为何只有泱泱华夏,至今屹立在世界之东方。祖先的节日,祖先的文化,需要的是一代一代的继承发扬,而不是任凭作古。说什么古中国,古节日,古文化。试问华夏未断,何以言古?

回答: 过大年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三元之首,日之初生。请不要忘记她本身叫元旦。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斗柄回寅,天下回春。日月合朔,贺岁添福的日子。百节年为首,年大于节。燃放烟花爆竹要适量适度注意安全,但那是一种文化,一种对新年生活的希冀。人类许多文明中都有很多习俗,属于那个文明的特色。只要适量适度,注意安全,燃放爆竹是很正常的。享受美食也是同理,适量适度。但请注意节日不是大吃大喝日,捡回很多已经失落的优秀文明才是正题。

元宵节,何谓元宵?元者,元月也。正月的别称是元月,宵者,月圆之夜也。元宵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所以悬灯庆贺,又称上元节,天官赐福。元宵哪种食物只是节日的点缀。何时变成节日的惟一了?灯节也是一个大节日,早年间灯会要持续三日之久的。

端午节,一个驱散五毒,驱疫,洁身净体的日子,菖蒲艾蒿,七彩丝线,香囊。射五毒,钟馗像。龙舟竞渡,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粽子同样只是一个节日的点缀。谁让端午变成“粽子节”的?谁说诸夏,只有吃吃吃了?!

七夕节,一个少女充满对未来憧憬的,月下乞巧的日子。羞涩的少女,幻想着未来的郎君,悄悄对织女说,希望可以变得心灵手巧。穿针引线,实践着盼望着。只有小孩子才会去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啊。七夕之节,真真正正诸夏女儿节也。男子会拜魁星,希望可以有一番作为,希望可以娶到一个美好的姑娘为妻。这是诸夏的节日。何日成了西洋“瓦伦丁节”的翻版?何日充斥着西洋的巧克力和玫瑰花,还有露骨的狂欢。这一切的一切难道是诸夏文明的责任吗?诸夏人只会过节吃吃吃,吃这吃那的。不是,当然不是!

中秋节,仲秋圆月,三秋之半。敬月神,阖家团圆,分享月饼。仲秋八月,既望正是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间,院中赏月品酒,小酌几口,与好友家人共度佳节。乃人间一乐事。月饼只是点缀,绝非全部。另外月饼是什么?月饼首先是祭祀月神的祭品,然后才是众人分享的美食。谁让中秋佳节变成“月饼节”了?肯定不是诸夏文明。还有“天价礼盒”是人的事,是审美的事,是社会风气的事,这些与中秋节又何干呢?就算废除中秋节,废除月饼。只要那些风气依旧存在,一定还会出现什么节什么饼的天价礼盒。这些又与华夏文明何干?华夏文明教导人敬天法祖,勤劳节俭,礼义廉耻,这些不是说教可以达到的,而是需要人心去践行的。这段话就点到在这里。

谁说诸夏节日就是吃吃吃,他们懂诸夏文明设立这些节日的内涵吗?什么叫顺四时,合天道。诸夏设立四时节日,便是提醒人们顺四时,合天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腊祭,介绍在上述问答。当然不是喝粥日而已。下面就附上几首关于腊祭的诗词来结束这个问答吧。

《大腊》

晋·裴秀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

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

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

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

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

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

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宇谦 燕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