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常红年龄多大(最后一课张常红)

张常红年龄多大(最后一课张常红)(1)

张常红年龄多大(最后一课张常红)(2)

西双版纳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那火球真像是要把大地上的一切都给烤熟。

我快步走在去勐捧农场中学的林间道路上,两旁整整齐齐的橡胶树纷纷向后闪去。我无心仔细端详,一心想着赶快到学校去。经过六分场三队时,文书萧剑升正在和一位青年填写墙上的“逐日割胶进度表”。以前由于统计的习惯,我总爱看看谁的指标高,红旗多。他见我不停步,转身问到,“张老师,明天就要到昆明上大学了,今天还到学校干什么?”

“还有点事没有办完。”我随口答了一句。往常二十分钟的路程,我只用了一刻钟便到了学校办公室。此时,挂钟正当当地响着。

我们的中学是一个很普通很简陋的农场子弟学校,它坐落在橡胶林中的一个小山坡上。教室和学生宿舍还有我们的办公室都像楼梯般的建造在山坡上。建校两年了,房顶的茅草都要漏雨了。今天我怀着说不完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怀,觉得自己的学校是那样的可爱可亲。半年前为了加强教育,我从机关调到学校。半年来我和在边疆长大的老一代垦荒者的后代们朝夕相处,我把我所学的知识都献给了他们。同时对我来说,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我们辛勤培养下,祖国的花朵不也在茁壮地成长吗?

张常红年龄多大(最后一课张常红)(3)

学校地处橡胶林间,教室前面的木瓜树,那一串串芭蕉都是我们亲手种下的,还有办公室前面的夜来香,每当晚上老师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备课,批改作业,总是被那糯米香味陶醉。有时夜深了,眼睛疲倦了,走出这“制高点”上的办公室,远处的夜景是那样的壮观。不远处那是我们的邻居——边防部队某营部所在地。再就是农场医院,汽车队,基建队。河南边是勐满农场场部,宽阔的勐捧坝子近在眼前。

“张老师,来这么早?”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沉思遐想。原来是李校长过来了。他五十开外,头发白了一大半。虽然在学校里年龄最大,但走起路来十分精神。他满面笑容的拉住我的手,“想不到我们又要分别了,”眼睛里含着激动的泪花。是啊,李校长是我多么熟悉的人。二十年前他就是我的老师,在我的少年时代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十年前我从思茅中学来到农场插队时,他被“造反派”从学校里被撵了出来,到生产队劳动改造。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不能学到的知识。刚解放时,他就在部队当文化教员,后来转业到国营农场,他就是农场职工子弟小学的第一位老师。他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上级。这半年多的时光里,我们又重新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当时我想报名去高考时,他是十分支持我的。“学习学习,深造一下,将来再回来,我们共同干教育。”是啊,明天(10月11日,)我就要乘农场的客车去昆明报到了。

张常红年龄多大(最后一课张常红)(4)

《录取通知书》是昨天早上才收到的。当时我正在上课,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时间太急了。下午我急忙办好各种手续,今天早上整理了一下行李。但始终牵挂的还是教学工作,我担任初三年级的语文课和班主任,还兼任高一的政治和历史,还有四十本练习册没有批改完,还没有和代课老师接头呢。我讲解的毛岸青韶华《我爱韶山的红杜鹃》一课也就要结尾了,这是我最后一堂课,也是最后一班岗,一定要善始善终。我要趁中午时间把作业批改完,下午给同学们把课文讲解完。平常的日子里,下午上课前教室里总是一阵喧闹,老远就听到男生叽叽喳喳,女生嘻嘻哈哈的声音。有的唱歌,有的喊叫,几个调皮的学生还要学着电影刘三姐的对歌学上几句,逗得大家哈哈一笑。我抱着作业,拿着粉笔,怀着难以形容的心情向教室走去。

张常红年龄多大(最后一课张常红)(5)

“快看啊,快看啊,大学生来了,张老师考上大学了!”那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喊叫。因为我带过他们几节地理课,我笑着冲他们摆了摆手。“张老师明天你就要走了,今天下午还来上课啊?”这是我教的高中班学生向我问候。像看热闹一样,初二年级的学生也挤在门口。随着上课的钟声,我跨进了教室。同学们刷的一声,整整齐齐的站了起来,“老师好!”我也大声回答,“同学们好!”教室里顿时静悄悄的。我的心咚咚直跳,就像是半年前刚走进课堂一样,看着同学们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一动也不动的睁着大眼望着我。我稍微定了定神,今天全班四十一人全部到齐了。往常离校最远的同学唐丽秀也坐得端端正正,教室后面李校长和接课的王老师,他们笑着向我微微点了点头。我轻轻清了清嗓门,“同学们,我们先看看上次的作业。”刚想叫学习委员黄云和课代表何建来取作业,不,还是我亲自发吧,这是我最后一次叫他们的名字。肖思聪、田晓玲、冯国强……随着我的喊声,他们来到讲台前把自己的作业领回去。这次作业要求同学们找出课文里表现“象征”手法的句子并说明它们的意思。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大家重述了一遍,并要求同学们学习这篇散文,从思想上了解毛主席及其家人为中国革命所付出的英勇牺牲。今天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更加热爱领导我们英勇奋斗半个世纪建立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革命事业,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韶山的红杜鹃象征着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按照备课的要求,我解释了这篇课文。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是湖南支边职工的子弟,他们的父母来自毛主席的故乡。可是我的同学所熟悉的,知道的是版纳的山山水水。鉴于这种情况,我又讲述了文化革命初期到湖南韶山参观毛主席旧居的情况,并拿出了当年的照片给他们看。还有毛主席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家庭资料,增加一些感性的知识。

张常红年龄多大(最后一课张常红)(6)

“当、当、当”,下课的钟声响了,短短的五十分钟就这样过去了,多么短暂的时间啊,从此就要和熟悉的课堂分别。我环视着教室里的一切,后墙上是学习竞赛栏、科学知识栏和成绩公布栏、考勤登记栏。那些板报上的学习天地好像都充满着活力。我要利用这最后的时间向同学们告别。“同学们,这是我离校前的最后一堂课,这新学期的一个多月,咱们共同配合,教学相长,彼此都有提高。我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就像那韶山的红杜鹃开遍全国,全世界。”他们向我发出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我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啊。“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这不是一句寻常的话,“再见”二字包含着师生间多么深厚的友情啊!当我走出教室,同学们蜂拥而上,向我围拢过来,他们问这问那,班上年龄最小的仅有十三岁的杜鑫问我,“张老师,你毕业了回来再教我们吧。”我说,“祝愿你们认真学习,打好基础,将来一定会考上大学的。”他们有的拉着我的手,有的帮我拿着粉笔盒,我的备课笔记也被他们翻来翻去,他们舍不得离开我,我也舍不得离开他们。

“人民教师”,这是一个多么光荣的称号,它饱含着师生间多少深情厚谊。此时王老师向我走来,“欢送会就要开始了,我们快去吧!”我告辞了同学,走出教室。

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教室下边的篮球场传来了哨音,课外活动篮球比赛正在进行。高二年级教室里又传来了悠扬动听的手风琴声,那是业余小分队在练习合唱。在阳光的照耀下,教室周围盛开的鲜花,是我和同学们亲手栽种的。李校长拉着我的手,走进办公室。老师同学干部一起向我鼓掌,桌子上堆满了炒熟的花生、黄豆和香蕉、饼干、水果糖。黑板上画着一束盛开的鲜花,写着三个红色字——“欢送会!”

张常红年龄多大(最后一课张常红)(7)

【作者简介】:张常红,林州市千家岗村人,老三届,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曾在林县县委组织部工作,八五年任林县师范校长、书记。九五年任林州市成人职业中专书记,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余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