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

1937年,北平西智义胡同。

一个日本人拎着沉甸甸的箱子,对一个老头说:“老先生,你给我写一个字,给你一根金条!”

“滚!就算是一座金山我也不会写”,老头梗着脖子,拿起扫帚就要打人。

日本人看这架势,吓得灰溜溜走了。

这个暴脾气的老头,正是大清末代状元——刘春霖。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1)

有人说,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其中状元八百余名。

要论这当中谁最倒霉,刘春霖称第一,估计没人敢称第二。

和其他状元郎一样,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金榜题名中状元,结果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清朝便亡了。

从此命运多舛,贫困潦倒,余生只能靠卖字为生,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那么,当我们将时间线倒推回民国时期,彼时的刘春霖到底经历过什么呢?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2)

刘春霖,字润琴,河北肃宁县人。

他的父亲在保定知府衙门当差,母亲在知府家帮工做仆,家里经济并不富裕。

但刘春霖天资聪颖,学习又非常认真,肯吃苦。于是,刘春霖的父母一咬牙,将他从老家的小乡村带到省会都市保定,并进到当地知名的莲池书院求学。

而刘春霖也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在莲池书院刻苦求学,只盼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

光绪十六年,刘春霖成功考上秀才,又在光绪二十五年和二十八年接连考取拔贡和举人。

刘春霖不仅书读的好,书法更是一绝,尤其是他的正楷小字,在当时十分出名,许多人花重金求他的墨宝。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3)

在中举前,刘春霖给一位王爷抄过佛经,这份佛经刚好被王爷呈献给了慈禧,慈禧一看,龙颜大悦,啧啧称赞。

1904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年,年仅32岁的刘春霖,成功获得殿试资格。

那是一个春天,刘春霖与273名考生,走进紫禁城,一起参与状元的角逐。

彼时,他并不知道,就在他们参考后的次年,清廷宣布“停止科举,推广学校”,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盛行千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殿试结束后,按照惯例,主考官把入选的试卷呈给慈禧。

这些试卷的排序可是有讲究的,一般按照主考官批改后,定出的名次排列。

众主考官心中,对状元的人选,是一位叫朱汝珍的考生。

所以,呈给慈禧的第一份答卷便是朱汝珍的。

慈禧看到朱汝珍的试卷文词畅顺,字迹清秀,心里很是喜欢。可是一看落款,突然就变得很不高兴。

原来因为早年珍妃的原因,让慈禧十分讨厌“珍”这个字。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4)

另一方面,朱汝珍是广东人,慈禧想起康有为、孙中山这些“逆党”也都是广东人,她就更不高兴了,广东那边出来的,都不是什么忠臣。

越想越生气,慈禧想给朱汝珍当场来个不及格,还是各个大臣极力阻止,害怕引发不好的社会舆论,她才作罢。

而当她翻到第二份试卷时,她不禁舒展了眉头,第一眼便被卷纸上隽永的书法所吸引,笔画精到了毫端,文采更是斐然,让人一看,如沐春风。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5)

她再一看这名字——刘春霖,心里更是十分欢喜。

原来,因为那一年大清刚好大旱,正期盼一场春雨。刘春霖,刚好有甘霖普降之意。

再加上刘春霖的老家在河北肃宁县。“肃宁”二字又正好有肃静安宁之意,这在乱世之中更是吉兆!

慈禧马上大手一挥,将本是第二名的刘春霖被定成了状元。

而朱汝珍,只得了第二名榜眼,而探花则由广州防正白旗商衍鎏获得。

不得不说,刘春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6)

刘春霖本以为是上天垂怜,一心想要在官场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但这一届状元高中后,他没有第一时间进入官场做官。

因为当时,清廷认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已然不适合清朝的发展,于是在刘春霖中举之后,清廷将他们送往日本学习先进的知识理论,直到1907年才返回国内。

没想到的是,等刘春霖等人学成归来,清朝却已然走向腐朽与衰败。

刘春霖虽然中了状元,但回国后,没有受到任何重用,只得了一个闲职,倒是更像个摆设。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7)

他本想着熬过最初的几年,便有机会被调去一个有实权的部门,哪怕是偏远地方的父母官,也能施展抱负。

但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则打了刘春霖一个措手不及。

1911年,武昌一声炮响,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大清亡了。

刘春霖自小熟读四书五经,在他的潜意识里,一直信奉“天地君亲师”。

可如今,连皇帝都没了,一时间,刘春霖只感信念坍塌,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何去何从。

那一年,他才39岁。

本该在官场有番作为,但他却躲进了蜗居,终日读书吟诗,不问世事。

直到1914年,他才终于出仕了。

因为邀请他出山的不是旁人,是复辟成功的袁世凯。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8)

在刘春霖刚回国那会,袁世凯曾奏请皇帝,举荐刘春霖,对此刘春霖还是十分感念袁世凯的。

这次,袁世凯邀请他出来站台,他自然不好意思拒绝,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只不过,刘春霖日常所经手的,仍旧是没有太大实权。

与其说袁世凯重视刘春霖的才华,倒不如说更看重的,是刘春霖这个“末代状元”的名号。

即便如此,刘春霖当时能够享受到的待遇还算不错。

可好景不长,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的皇帝,便被迫退位。一时之间,军阀陷入混战。

手无缚鸡之力的刘春霖,亲眼目睹了当时内部争斗的场景后,深感自己的无力,最终选择辞去职务,闭门不出,只在家专心研究字画。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9)

1935年,溥仪逃到东北“复辟”,急需招揽人才。

他想起了状元郎刘春霖,邀请刘春霖前去为其效力,并许以教育部部长的官职。

可当刘春霖在他们的来意之后,却断然拒绝。

因为刘春霖心里很清楚,溥仪和当时的袁世凯一样,只是让他去撑门面。

更重要的是,在刘春霖心里,自己是中国的官员,怎么能在日本人手下做事,他是断然不愿受此耻辱的。

但溥仪不甘心,再次托伪“满洲国”的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第二次登门拜访,请他同意就职。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10)

这一次,郑孝胥有备而来,为了投其所好,郑孝胥先四处打听了解刘春霖的习惯和爱好。

其中一人透露说,刘状元痴迷品茶。

郑孝胥特意跑到京城最出名的老字号茶庄,买了好几斤的极品茶叶,再次找到刘春霖进行劝说。

这一次,刘春霖直接忍不住怒斥:

“今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岂能随汝而毁我之誉。”

说完,不待郑孝胥说话,便把茶叶摔到郑孝胥手中。

郑孝胥面红耳赤,只得讪讪的离开了。

在抗日战爆发之前,刘春霖一直待在北平,但却没有选择加入任何一股政治势力。

1937年,日本人攻占北平,又有一个人找上门来。

这人和刘春霖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名叫王揖唐。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11)

不同的是,日本人来了,王揖唐马上攀附日本人,成了令人不齿的汉奸走狗,混得风生水起。

这一次,王揖唐想借着同窗之好,招揽刘春霖为日本人做事。

按照日本人指示,许给刘春霖北平市市长一职,这个职位可不低。王揖唐兴冲冲地来给刘春霖报喜。

但刘春霖却对着王揖唐啐了一口,冷笑着说:

“当汉奸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之后,刘春霖拂袖而去,看都不看王揖唐一眼。

挨了一顿臭骂,王揖唐气哄哄地走了。

王揖唐本就是小人,受此羞辱自然是不甘忍气吞声。

于是他勾结日本人,暗中调动势力,抄了刘春霖的家,钱没了,多年的心血被小人抢走。

曾经风光无限的状元郎,一夜之间变成了流落街头的乞丐。

即便如此,刘春霖还是宁死不屈,他大声怒斥:

“宁作华丐,不当汉奸!”

状元被抄家,这可是大新闻,民众听闻,议论纷纷,不少报纸也刊登此事谴责王揖唐。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王揖唐只好把房子还给刘春霖,并返还了部分抄走的财物。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12)

晚年的刘春霖虽然生活潦倒,经济拮据,但他却始终坚守本心。

为了生存,刘春霖坚持以写字卖文筹资。

“七七事变”后,北京街头不断涌现出日本的商店,其中不少铺面的招牌题字都是请的当地名人或书法家所题。

但没有一个日本牌匾,是刘春霖写得。

有一名日本商人慕名找到刘春霖府上,想请他为自己饭店“东亚楼”饭庄题字。

来之前,他特意买了一套千金难觅的“文房四宝”,当做润笔费。

可刘春霖一听他是日本人,二话不说,直接将他撵了出去。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13)

后来这种不请自来的日本人,太多了,但每次都吃了闭门羹。

刘春霖实在是太不给日本人“面子”了。

“不能为我所用,不如毁之”,日本人一直对他十分不满,屡屡出手打压,打算将刘春霖杀害。

幸运地是,这一次刘春霖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救助,最终侥幸逃脱。

但经此变故,刘春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摧残。

1942年1月18日,刘春霖病逝于北京,终年72岁。

这位中国最后的状元,终是带着清朝残破的梦,走完了风雨飘摇的一生。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14)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15)

从肃宁县的一个小小秀才,到末代王朝的状元,刘春霖花了18年的时间,他一步步从社会底层,爬到了这个社会的金字塔尖。

他出身寒微,拼命苦读,本想“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用毕生所学,改变命运。

被钦点为状元那一刻,他本是豪气万丈,可惜时不与我。状元的辉煌,随着清朝的灭亡,变成了镜花水月。

在时代的变迁中,个体是那么的渺小。

虽然人改变不了时代,却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面对一次次的诱惑,刘春霖始终守住本心,不为所动,宁肯卖字糊口,也不愿变成别人的傀儡。

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一身正气,不卑不亢。直到死,他也未曾替日本人做过任何一件事。

他撑起了中国王朝末代状元,最后的尊严。

末代状元刘春霖简介(末代状元刘春霖)(16)

回看和刘春霖同届的末代进士,

榜眼朱汝珍,在清朝倾倒之后,仍旧保留着强烈的“遗老”思维,拒绝写“民国”二字,也不肯为官,于1943年,中风病逝。

探花商衍鎏,同样在清朝覆灭后,因不满内部的黑暗,拒绝入仕为官,长期以卖字为生,于1963年病逝。

作为科举的前三甲,他们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时代的局限,造就了他们的特殊经历。

而在时代洪流下,作为末代进士,他们虽际遇不同,却没有随波逐流,用骨气和正气,撑起了读书人最后的体面。

他们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奏响了发人深省的隔世遗响,成了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代插曲。

-END-

作者:千一

责编:柳叶叨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