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十四子胤禔为什么只是贝勒(被康熙幽禁的皇长子胤禔)

康熙皇十四子胤禔为什么只是贝勒(被康熙幽禁的皇长子胤禔)(1)

康熙的皇长子胤禔(实际是康熙的第5个儿子),算是最早被康熙给全盘否定的皇子。自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被康熙下令幽禁,胤禔一直都没有得到释放。尽管如此,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中,胤禔算是比较长寿的了。

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时,就将大阿哥胤禔,给排除在了新太子人选的行列,理由是,康熙认为胤禔性格不好,也不聪明,当不了太子。

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

今天就通过史料来了解一下,大阿哥胤禔,是否真如康熙所说的那样“躁急愚顽”。

康熙皇十四子胤禔为什么只是贝勒(被康熙幽禁的皇长子胤禔)(2)

01

胤禔,出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十四日,那一年,康熙皇帝才只有19(虚)岁。胤禔有一个同母的亲哥哥——出生于康熙九年(1670年)闰二月初一的承庆(康熙第3个儿子,未序齿)。但可惜,承庆在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十八日,就早夭了,还不满2周岁。

或许是担心胤禔也养不活,康熙就将他交给了内务府总管噶禄,让其带回自己家,代为抚养。这位噶禄,姓戴佳,与康熙皇帝的成妃戴佳氏(老七胤祐的生母),是亲戚关系。

大阿哥,养于内务府总管噶禄处。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五》

胤禔出生1年多后,即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康熙的嫡次子胤礽出生了。

论出身,胤禔肯定是无法与身为嫡子的胤礽相比的。

胤禔的生母,是后来被封为惠妃的纳喇氏,属于资历比较老的康熙后宫嫔妃。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将惠妃,说成是明珠的妹妹。惠妃与明珠,虽然都姓“纳喇”,但“纳喇”这个姓氏,也分“叶赫、乌喇、哈达、辉发”等不同家族。《钦定八旗通志》中记载,明珠的家族,是“叶赫地方纳喇氏”,隶属满洲正黄旗。

纳喇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䖏(chǔ)于叶赫、乌喇、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十二》

《爱新觉罗宗谱》中有载,惠妃的父亲,是“郎中索尔和”。

而明珠的父亲,是被授予骑都尉世职的尼雅哈。所以,明珠与惠妃,绝不可能是亲兄妹的关系。

明珠,满洲正黄旗人,姓纳喇,叶赫贝勒锦台什之孙也。父尼雅哈,当太祖高皇帝灭叶赫时,随其兄德勒格尔来降,授佐领,屡从征,有功,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予骑都尉世职,顺治三年卒。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因为明珠有一个堂兄,也叫索尔和,所以,有人认为,惠妃是明珠的堂侄女。但这位叶赫纳喇·索尔和,当过吏部侍郎、兼佐领,他在顺治朝病故时,就拥有二等阿思哈尼哈番(二等男爵)的爵位。而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中,惠妃的父亲索尔和,那会儿还只担任着司库一职。

康熙给胤禔这个皇长子选的嫡妻,是尚书科尔坤的女儿——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月初六,为胤禔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女儿)。由此推算,他俩成亲的时间,应该是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或者比这更早一点。

胤禔的前5个孩子(4女1子),都是由嫡妻伊尔根觉罗氏所生,时间跨度从康熙二十七年十月,到康熙三十五年九月,并且,伊尔根觉罗氏是一连生了4个女儿之后,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九月三十日,生下了嫡长子——弘昱。由此可见,胤禔与伊尔根觉罗氏的关系,应该挺不错的。但可惜,伊尔根觉罗氏早逝。后来,胤禔又续娶了总官兵张浩尚的女儿,为继福晋。

胤禔的嫡长子弘昱,寿命也不长,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十三日病逝,只有23(虚)岁。虽然弘昱去世之前,已经娶妻,但却没有留下子嗣。

顺便插一句,康熙给弘昱找的嫡妻,是工部尚书赫呢(也写作赫奕)的女儿——赫舍里氏,这位赫舍里氏的曾祖父,是康熙赫舍里皇后曾祖父的亲弟弟。康熙做这样的安排,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让老大胤禔与太子胤礽,亲上加亲。

康熙皇十四子胤禔为什么只是贝勒(被康熙幽禁的皇长子胤禔)(3)

02

康熙虽然没有将胤禔封为太子,但也很注重对他的培养。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初二,康熙皇帝让19(虚)岁的胤禔,给抚远大将军和硕裕亲王福全当副将,去讨伐噶尔丹,希望胤禔能在实战中,得到锻炼。

辛卯。噶尔丹深入乌朱穆秦地。上命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子允禔副之,出古北口。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七》

不过,胤禔这次出征,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因为他才走了1个多月,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十三日,康熙就诏他回京,理由是,康熙得知,胤禔与裕亲王福全,产生了矛盾。据福全说,是胤禔“军中过恶”。

在公,裕亲王福全是胤禔的上司;在私,福全又是胤禔的伯父。如果胤禔是个聪明内敛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个时候,与福全闹矛盾。不过,康熙还是给了自己儿子一个台阶下,说胤禔是被小人挑拨的。

上谕大学士等,允禔听信小人谗间之言,与抚远大将军和硕裕亲王福全不相和协,妄生事端,私行陈奏,留驻军前必致偾事。著撤回京。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

而在此之前,17(虚)岁的太子胤礽,也惹得康熙不高兴了。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十四日,康熙动身去巡幸边塞,其实,他是想去亲自指挥讨伐噶尔丹,但半道上,康熙却突然生起病来。七月二十三日,在众位大臣的劝说下,康熙取消了亲征的计划,打道回府。七月二十四日,与老三胤祉一起奉诏赶来的太子胤礽,却因为在见到生病的父亲后,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担忧和关心,而被康熙指责为“绝无忠爱君父之念”。康熙一气之下,将太子胤礽遣回了京城。

是日,允礽、允祉,至行宫请安,见圣体未宁、天颜清减,略无忧戚之意见于词色。上以允礽绝无忠爱君父之念,心甚不怿,令即先回京师。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七》 

康熙皇十四子胤禔为什么只是贝勒(被康熙幽禁的皇长子胤禔)(4)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决定再次讨伐噶尔丹,并御驾亲征。二月二十八日,康熙下令,由皇太子胤礽留守京师,代替他这个皇帝,全权处理各部门递上来的奏折,如果遇到非常重大的事情,由大臣们商量出个结果后,直接奏报给太子胤礽。康熙这时给胤礽的权限,是相当大了。二月三十日,康熙就带着大军开拔,随行的皇子,共有6位,年龄最大的,就是25(虚)岁的胤禔,最小的,是16(虚)岁的老八胤禩。

甲寅。谕大学士等,此次各部院衙门本章,停其驰奏,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若重大紧要事,著诸大臣会同议定,启奏皇太子。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一》

这次出征,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月初九,康熙就回到了宫中。

第二年,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初六,康熙亲自前往宁夏,去讨伐噶尔丹。这一次,康熙让胤禔随驾。

是日,上行兵宁夏,命皇长子允禔随驾,设卤簿。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初二,康熙第一次给皇太子以外的皇子进行加封。27(虚)岁的胤禔,被封为多罗直郡王。老三胤祉,被封为多罗诚郡王。而老四胤禛、老五胤祺、老七胤祐、老八胤禩,都被封为多罗贝勒。

丁丑。册封皇长子允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允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俱为多罗贝勒。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七》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十六日,康熙带着皇长子胤禔、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去巡视永定河堤的修筑情况。四月十七日,康熙为了不增加农忙中的百姓的负担,下令抽调八旗兵丁,进行疏通河道、及筑堤的工作,而这些抽调上来的兵丁,都交由胤禔管理。

八旗并包衣属下,每佐领派护军各二名、骁骑各二名、步军共一千,令其挑浚,著直郡王允禔总领之。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八》

康熙皇十四子胤禔为什么只是贝勒(被康熙幽禁的皇长子胤禔)(5)

03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康熙皇帝在巡幸塞外的途中,突然宣布要废黜太子。在此之前,康熙就已经让胤禔,来负责他的安保工作,因为康熙发现,太子胤礽有试图在夜晚,窥视他(康熙)帐篷内情况的行为。

更可异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窃视。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

但奇怪的是,康熙表明要废黜太子的同时,也宣布,他虽然让胤禔负责安保,但并不会将胤禔,立为新的太子。

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

不过,康熙在回宫的路上,还是让皇长子胤禔,负责看守废太子胤礽。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十六日,康熙一行人回到了京城,便由皇四子胤禛,与胤禔一起,共同看守胤礽。

至是抵京,设氊帷,居允礽于上驷院旁。上特命:皇四子胤禛,同允禔看守。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

胤禔和太子胤礽的关系,应该不是很好,所以,察觉到康熙对胤礽的反感后,胤禔便抓着这个机会,在康熙面前说了胤礽的坏话,还向康熙提议,如果有需要,他愿意代替父亲,将胤礽给杀了。康熙虽然对胤禔的言论,感到既震惊又气愤,但并没有立即就对胤禔采取行动。

戊戌。上谕诸皇子曰,拘禁允礽时,允禔奏,允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允禩,后必大贵。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二十八日,康熙告诫众皇子,管好自己的护卫、太监,以及奶娘的丈夫等人,不要让他们狐假虎威、胡作非为。顺便,康熙斥责胤禔,不该让太监、护卫等人,私下帮其探听消息,更不应该乘着负责看守废太子胤礽的机会,将胤礽处的匠人都抓去、还对他们施以“苦刑”。另外,胤禔之前有向康熙表态过,说他们兄弟几人,会“同心合意,在皇父膝下安然度日”。哪知,康熙听了这话,反倒更加恼怒,说如果他们兄弟中有人想造反,他们是不是也会齐心协力地包庇那个人?

前召尔等面谕时,允禔奏伊弟兄等,嗣后同心合意,在皇父膝下安然度日。似此,亦非善言。假使尔等内有不肖人,行非礼事,亦可众人一心助之而行乎?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十五日,看准时机的老三胤祉,告诉康熙,胤禔将一个会诅咒之术的蒙古喇嘛巴汉格隆招去,不知道要干些什么。康熙立即令人,将老三提到的那些喇嘛、以及胤禔府上的护卫等人,一起抓起来审问。结果,这些人供出,胤禔有让他们用巫术诅咒胤礽。那些“镇厌物件”,也被挖了出来。这下,康熙意识到,胤禔比废太子胤礽更加危险,便将胤礽之前的种种不当举动,都归结为是被巫术所害。

巴汉格隆等供,直郡王欲咒诅废皇太子,令我等用术镇厌,是实。随差侍卫纳拉善等,掘出镇厌物件十余处,命交和硕显亲王衍潢等,严拟具奏。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五》

十一月初一,康熙皇帝下旨,革去胤禔的直郡王爵位,将其幽禁在他自己的王府内。这一年,胤禔37(虚)岁。

十一月。癸酉朔。谕领侍卫内大臣等曰,允禔,著革去王爵,即幽禁于其府内。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五》

康熙皇十四子胤禔为什么只是贝勒(被康熙幽禁的皇长子胤禔)(6)

04

康熙对幽禁中的胤禔,还不是很放心。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四月十五日,康熙因为即将要去巡幸塞外,担心胤禔,会乘机在宫里搞政变。康熙的想象力也是丰富,说他一旦离开皇宫,胤禔或许就会让一个太监,假传皇太后懿旨、或者是谎称奉有密旨,干些杀人害人的勾当。为此,康熙要文武大臣们讨论,应该将胤禔关在什么地方、如何看管,才比较安全。大臣们商议后上奏,胤禔还是关在他自己府里,可以暂时从八旗中,“派护军参领八员、护军校八员、护军八十名”,轮流看守,直到康熙回宫。

朕意今欲将大阿哥安置一处,令其安静,不致生事方好。倘万一事出,朕在塞外,须两三日后,始闻知,必致迟误。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七》

四月二十三日,康熙说他已经派“八旗章京十七人”,去负责看守胤禔,这些人,个个都是经过慎重挑选的,绝对只效忠于他这个皇帝。另外,康熙又派了贝勒延寿、贝子苏努、公鄂飞、都统辛泰、护军统领图尔海、陈泰,负责看守胤禔。此外,康熙又让领侍卫内大臣,不定时地前去巡察看守情况。

康熙之所以要派这么多人严密看守胤禔,是因为胤禔的势力,不容小觑。康熙说过,虽然上三旗中支持胤禔的人不多,但在其他五旗内,听胤禔话的人数,还是很可观的,尤其很多还是宗室子弟。

今三旗大臣、侍卫,为大阿哥所愚者,不过一二人,其五旗蠢然无知诸王幼子被愚者,甚多,大阿哥若出而妄动,则此蠢然无知之辈,又将附和之矣。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七》

安排好了一切,康熙觉得,胤禔应该翻不起什么浪来了,便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四月二十七日,带着被复立的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启程去塞外巡幸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二十日,康熙又对外说,老大胤禔患有家族遗传的疯病。

又谕曰,自太祖太宗以来,宗室中患疯疾者,不止一人。英郡王,临阵甚勇,效力甚著,但疯疾一发,即便妄行。大阿哥允禔、公景熙,亦皆有疯疾。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七》

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雍正一直没有解除对胤禔的禁锢,当然,他也没有让废太子胤礽恢复自由,因为将这2人禁锢的,是康熙皇帝。雍正还说了,康熙曾经留下“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的硃笔谕旨。

当日大阿哥残暴横肆,暗行镇魇,冀夺储位,二阿哥昏乱失德,皇考为宗庙社稷计,将二人禁锢。此时曾有硃笔谕旨:“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此广集诸王大臣特降之谕旨,现存宗人府。

——《大义觉迷录·卷一》

雍正皇帝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四日,即康熙去世后的第二天,将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封为郡王,而对于胤禔的儿子,雍正一直没有任何表示。不过,雍正认为,他对胤禔的儿子,也算是优待了,例如,雍正就提到,胤禔的庶长子弘昉,虽然没有任何爵位,但仍然被允许住在王府里。

大阿哥之子弘昉,一间散宗室,亦现居亲王邸第,岂伊本分所应得乎?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四》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一,大阿哥胤禔病逝,享年63(虚)岁,雍正让人按照贝子品级,给胤禔办理丧事。而同样被幽禁着的废太子胤礽,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就病故了,只有51(虚)岁。

史料中,有奉恩镇国公诺恩托和,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二,递上的题为“奏已知大阿哥有病,未及时奏闻医治,自请交部议处折”。十一月初九,大学士鄂尔泰也有递上题为“奏议将延误大阿哥治病之官员,交部院察议折”。看来,当时负责看守胤禔的一些官员,并不是很尽心。

康熙皇十四子胤禔为什么只是贝勒(被康熙幽禁的皇长子胤禔)(7)

结束语

胤禔去世的第二天,即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二,其庶长子弘昉,才被雍正封为奉恩镇国公。这时的弘昉,已经31(虚)岁了。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三月,雍正让弘昉,署理镶白旗汉军都统。弘昉好歹是有事可做了。但雍正去世之后,乾隆就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六日,解除了弘昉的职务。

公弘昉,著不必署理镶白旗汉军都统事务,其员缺,另行奏请补授。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五》

一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十二日,乾隆才授予弘昉镶红旗护军统领的职务。

(注:本文由[头条@热爱瘦身的鱼]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