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以避免猝死(如何预防猝死)

文 | 郑莹什么是猝死?就是指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怎么可以避免猝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怎么可以避免猝死(如何预防猝死)

怎么可以避免猝死

文 | 郑莹

什么是猝死?就是指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猝死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是:死亡发生非常急骤,又出人意料;不是外力使然,而是由固有疾病导致的自然死亡。同时,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对尸检的忌讳,如果不涉及刑事案件,一般不会对死者尸检,导致无法确定患者的猝死原因,而这种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家对猝死的恐惧。

恐惧源于“无知”。实际上,对于猝死,大家的认知中还有更多的偏差,比如认为猝死并不罕见,多发生于年轻人等……这些印象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对于猝死,应该有怎样的认识?能否避免猝死这样的“悲痛”?

猝死发生整体风险不高

其实,一般人发生猝死的风险非常小。

猝死往往缺乏准确的诊断,归在原因不明之中,所以很难获得可靠数据估计发病风险。真正能够估计猝死发生概率的数据,来源于有质量的大规模调查。目前我国对猝死的人群调查并不多,但也可以据此给出一个概貌。

绝大部分的猝死与心脏有关。欧美等发达国家估计,心源性猝死大概占所有猝死的80%~90%。在我国,心源性猝死也占比较大。一项近700例不明原因死亡法医尸检研究的结论显示,心源性猝死占60%,另外一项西部贫困地区的调查则发现,这一比例为85%左右。

那么,猝死发生概率有多高呢?我国有一项具备人群代表性、前瞻性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调查,根据这项调查估计,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大概为40/10万,也就是,每2500人中有1个,占所有死亡的10%左右,即每死亡10人中,有一例属于猝死。

但也有专家提出,这项调查可能低估了实际情况,原因是随着城市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猝死的发生率正在增加。实际上,大家感到猝死发生频率高,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估计每年约有60多万人发生猝死,平均每分钟发生一例;二是猝死给人带来的巨大心理震动和深刻印象。

从数据上看,我国人口中猝死发生概率和一般罕见病相当,所以从整体来说,猝死发生风险较小。

哪些群体猝死风险高

不同的人,猝死的风险相差较大。

我们从新闻上经常看到年轻人猝死的报道,比如几个月前某公司一名98年出生的员工在下班的路上猝死。但是从统计看,猝死在年轻人中非常罕见,相反,老年人占比更多。前文提到的调查也显示,发生猝死的平均年龄分别是:男性67岁,女性74岁。

随着年龄增长,猝死风险快速增高。55岁以下的风险非常小,不超过万分之一,55岁以上开始,猝死风险陡然上升。一个较为极端的现象是,75岁以上老年女性的猝死风险是55岁以下各年龄组的100倍。

还有一种理论来解释心源性猝死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显著差异,即年轻人和老年人罹患不同的心脏病。年轻人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其风险天生存在,不是后天积累,叫做“非获得性”;而中老年人以冠心病为主,其风险是身体内外长期不良因素所致,是“获得性心脏病”,占比超过80%。随着技术进步,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使得年轻人发生猝死的风险持续下降。

除了年龄,遗传也可能是猝死发生的原因。分析中国人心源性猝死基因数据库,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 162 个基因里,涉及20 种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其中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儿茶酚胺多形性心动过速、马凡氏综合征、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等。比如,马凡氏综合征,导致很多年轻职业运动员猝死,很重要的原因是剧烈运动后导致主动脉瘤破裂。

年龄和遗传不可改变,而身体内外长期不良因素的累积作用,也增加了心源性猝死和部分脑源性猝死的风险。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其猝死风险也高。比如,心源性猝死最重要的原因是冠心病,其发生发展是长期危险因素暴露的结果。心内科医生提出了重要的四大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而且大量人群研究结果发现,这四种因素的存在,各自提升了4倍以上的冠心病风险,如果这几种因素同时存在,风险更高。

简而言之,猝死发生急骤,关注度高,但一般如果没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未进入老年,发生猝死的风险极小。

大部分猝死可预防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猝死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已经诊断的疾病基础和先兆症状。换句话说,大部分猝死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是:关注症状,关注“三高”,做到“三早”。

第一,关心症状。猝死最常见原因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最为显著的症状是胸痛。致死性胸痛可在几分钟几小时内使人失去生命。因此,出现胸痛症状应及时就医,搞清病因,予以治疗干预,可以大大降低猝死发生风险。

出现胸痛第一时间就医往往可以挽救生命。我国已有1000家以上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有醒目的牌子,有专门通道,有专业规范救治体系。对于个体来说,做个有心人,了解周围医疗资源,无论是自己还是周围人,出现症状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就近就医。

第二,关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这些指标的升高过程中,没有任何症状,等到有了自觉症状再去就医,往往已经产生了对心脑血管和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的严重损害。一部分猝死事件看上去似乎发生在健康人身上,其实真相是他们已经有心脏病但没有机会诊断,以至第一次急性发作就导致猝死。

因此,管好 “三高”尤为重要。如何管好?每年体检,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发现指标增高要就医,药物控制和生活方式干预是重点。特别要提醒的是,遵医嘱吃药至关重要。

第三,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和大部分疾病一样,猝死能够发现一些先兆迹象,或者有一些诱发的基础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还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预防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现代医学可以提供的最佳预防途径就是“三早”,发现疾病、处理疾病、长期控制疾病,这可以大概率避免猝死的结局。

来源: 新华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