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最有寓意的一首诗(金榜题名不容易)

又逢一年高考时,自从我国1977年举行全国统一高考以来,以考生学识分数录取高等学府,堪称从古至今最公平、逆天改命的考试。

而古代的科举制度则大有不同,门阀子弟入仕也颇为不易,寒门更是难出贵子。

比如人尽皆知的“诗仙”李白,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就因为父亲是一方巨贾,违反了《唐六典》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即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考的。

再如“诗圣”杜甫也是落榜的,因为考试那年的主考官是奸臣李林甫,他巴结唐玄宗“野无遗贤”,跟皇帝李隆基说所有的贤才都在朝廷之中,乡野中已经没有遗漏的贤能之人,因此那年科举朝廷一个人都没有录取,杜甫自然也没有中举……

白居易最有寓意的一首诗(金榜题名不容易)(1)

图:《笑背古诗》①诗人篇

顾况调侃白居易:京城连白米价都贵,居住不容易?

而“诗魔”白居易则大大不同,初入京城的穷小子,在科举“提前批面试”写的“试帖诗”得到了当时的名人顾况的大加赞赏,一炮打响了自己的名声:

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得道个语,居亦易矣。”因为之延誉,名声大振。(典出《唐摭言》卷七)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白居易时年十六。他从江南来到京都长安,唐代参加科举需要名人推荐,白居易就带着自己应考的习作去拜会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白居易,哈哈。长安米价贵,居住可容易啊!”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但当顾况看到诗,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时,立刻打脸,大加赞赏:“好诗!有如此才华住在京城当然容易!”

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随后不久

这首诗,就是流传至今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最有寓意的一首诗(金榜题名不容易)(2)

图:《笑背古诗》①诗人篇

从诗魔的“赋得体”,看科举到底容不容易?

按科举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而白居易16岁为科举所作“试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就老少咸宜,通俗易懂,流传千古。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一年一度枯萎了又繁盛。

漫天野火不能把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远处的芳草弥漫着古道,晴日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朋友远行踏上古道,萋萋芳草满含别离深情。

这首诗的过人之处,不仅仅在于歌颂了春草的自强不息,而且也寓意着与友人的友情,也像这春草一般永不断绝;当再路过往昔的街巷、再梦回曾经的共事、再来到分别的路口,看不见的离别之情就像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朋友的音容相貌,就漫上了心头。

就像白居易思念好友元稹:

*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但是,古代的科举考试当真那么容易吗?

让我们看看“学霸”白居易如何考上科举,步入仕途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山西太原人,从一介白衣书生,初入京城名声不显,到全凭自己的才学打拼出来了科举报国之途。他自幼读得舌头生了疮,手指磨了茧子,年纪轻轻便白了头发;更因为写有一句“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而被人们称为“诗魔”。

白居易最有寓意的一首诗(金榜题名不容易)(3)

【笑背古诗】唐代诗魔《赋得古原草送别》16岁的故事

经过多年的刻苦攻读,精心准备。白居易走得羡煞旁人。他在乡试合格的次年,第一次参加会试就顺利进士及第,3年后首次参加吏部任用考试又成功通过,再3年后首次参加殿试同样顺利通过,后来还成为了科举考官。

以最为人乐道的贞元十六年(800)为例,白居易二十九岁时,“以进士举,一上登第。”(《箴言并序》)

当年的同榜进士十七人,就难度而言,一国考取的进士可比如今考博士难得多。17人中,白居易年纪最轻,且排名第四。而在当时平均四、五十岁才能中举的唐朝,真真是十分了得,不仅中举,还以一己之力降低了中举年龄。

他自己也觉得十分得意,登上慈恩寺大雁塔,写下了诗篇“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最有寓意的一首诗(金榜题名不容易)(4)

这种顺利,离不开《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赋得体”,使白居易名称鹊起,广为人知,其各种作品才学成为了当时的“高考范文”。

“赋得”是命题试帖诗,自唐代开始成为士子应试时所作的命题诗,也称省试诗、省题诗等。廷试,如皇帝命题,也就成应制诗。

唐代科举从重经、重策,之后开始看重诗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八《进士故实》:“唐进士初止试策。调露中,始试帖经,经通,试杂文,谓有韵律之文,即诗赋也。”因此试帖诗的规定越来越严格:大都限五言六韵或八韵律诗;押韵要求官方规定的韵书,不得出韵。唐初依《切韵》的206韵,规定相近的韵可通用。后世依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即平水韵;

宋代到宋神宗熙宁时,一度停止科考试诗赋;清乾隆时期又恢复试诗,赋得体诗又盛行。先是在乡试与会试中加试五言八韵诗,后逐步在岁考、科考、贡生考、复试朝考中,都要试诗。格式限制比前代更严:

出题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诗句或成语;

题目之字,须在首次两联点出,又多用歌颂皇帝功德之语;

韵脚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故应试者须能背诵平声各韵之字;

诗内不许重字,语气必须庄重。

在这样层层选拔、要求繁琐的科举考试中,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不仅是“古高考范文”,至今仍然在每一代国人心里,见证了自然的生生不息、感情的历久弥新、以及千古传承的好学不息的精神。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会心育儿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