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疾病断诀(学会这八字诀)

文/ 水产前沿 林贞武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随着水温的逐步回暖,春季病害防控逐步提上日程,寄生虫问题、水质问题、鱼体体质问题扑面而来,在这个时间段有一种寄生虫极为“猖狂“,一旦发病,目前单纯药物来看还没有“特效药”,后果很严重,那就是小瓜虫病。以2019年同期为例,在佛山有一8亩的塘黄颡鱼在小瓜虫病发病高峰期时候一天造成杂交黄颡鱼死亡量高达5千条,同样数据显示在2018年时候,丹灶一区域高达十来塘黄颡鱼同样是死鱼这样的病害—小瓜虫病。诸如此类的损失笔者在网上稍微找了下,比比皆是:

八字疾病断诀(学会这八字诀)(1)

八字疾病断诀(学会这八字诀)(2)

大家都知道,今年暖冬,水温回温比较往年会快上十天半个月,这导致了小瓜虫病比往年提前到来。据四川一养殖户反馈,目前四川已经有个别鱼塘出现黄颡鱼小瓜虫病的案例,幸亏当前水温还比较低,白天水温在15℃左右,活性较低,发现及时经处理之后已经基本好转,暂时未造成大量死亡。而在广东,近两天也接到养殖户反馈,其有一个4亩的黄颡鱼塘得了小瓜虫病,用了好几次杀虫药未果,3月6号当天死亡量过千条,目前情况还在恶劣中。当前黄颡鱼价格高位运行,单斤利润超5元,好不容易有“牛市“,广大朋友可要撑住。

对此,笔者业访问了黄颡鱼的其他主要产区湖北、浙江、等地部分从业人员,询问当地情况,浙江也有出现小瓜虫病的症状了,湖北则暂时还未有发现,不过也表示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该病害会逐步厉害起来,对整个行业影响特别大.目前湖北产区养殖户担心由于疫情影响,动保产品无法及时运输至手中,一旦出现后果很麻烦。行业传言,一旦得了小瓜虫病,基本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对此,笔者针对该疾病,向对此研究较深的专家,”黄优1号“之父---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求解决之道,解决行业痛点。

八字疾病断诀(学会这八字诀)(3)

华中农业大学樊启学教授

水产前沿:随着气温的回升,在春季生产期间,黄颡鱼养殖需要注意什么,怎么科学养殖?

樊启学:前一段时间,我给大家总结了春季养殖的“八字诀”,即:“降水、肥水、增氧、少喂”。今天再做一下简要说明:

“降水”即水位管理。降低水位是春季池塘养殖的首要管理措施。水位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直接影响鱼类、各种生物的新陈代谢速率、也影响各种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变化及反应速率;水位变化本身影响水层中光的分布及溶氧的变化,从而影响水质及底质状况。水温上升到12℃以上时,应降低池塘水位至1.0-1.2m,若池塘的存鱼量大(大于1000kg/亩),水位可适当高一些。随着水温的逐渐上升,再相应提高池塘的水位。水温12℃左右时,水体的饱和溶氧量在10mg/L以上,而各种耗氧因子的耗氧率低,降低水位不会造成鱼类缺氧;低水位可加速水温的上升,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水体肥度、提高初级生产力和水体溶氧量;而1-1.2米水深的水底层基本成为真光层和增氧水层,底质可得到根本的改善;水温的上升有利于鱼类的摄食,尽早恢复鱼体的健康和生长。

“肥水”即水质管理。春季水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肥水”。早春水温低,投喂少,没有高温期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的问题,但水体的肥度通常不够。通过施肥增加水体的肥度,可大大提高初级生产力而增加水体的溶氧量,改善溶氧状况;春季也是各种寄生虫疾病流行的主要季节,通过池塘肥度增加,浮游生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多样性及稳定性相应增加,可有效抑制和防止各种鱼类寄生虫的爆发及对鱼体的侵害;继而,对寄生虫引发的细菌性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增氧”即溶氧及增氧机管理。池塘的溶氧管理任何时候都是养殖管理的核心内容。早春水体的饱和溶氧度高,耗氧量低,通常不会缺氧。在肥度适宜条件下,初级生产力高,溶氧量也高。在存鱼量很高、水体肥度不够或水体的浑浊度大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缺氧现象。春季溶氧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底质,同时,良好的溶氧状况有利于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和抗逆能力,提高鱼体的健康状况,预防和减少鱼病的发生。除非存鱼量很大,阴雨天不开增氧机。晴天中午开机1-2小时,使池塘水体充分混合,增加底层溶氧,保持底质的健康。

“少喂”即投喂管理。“少喂”是早春投喂管理的关键。历经冬季几个月的饥饿,鱼体体质及各方面的机能下降,水温低,鱼类的消化吸收速率低,所以,应“少喂”。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通常在水温达到12℃以上时要开始投喂,如四大家鱼,“黄优1号”黄颡鱼等。也有些鱼类在更低温条件下摄食,如加州鲈、鲟鱼等。选择在连续的晴天开食。在开始投喂阶段,日投喂率控制在千分之2-3。也可每隔1-2天投喂1次。10-15天后,视水温提高的幅度,适当地增加投喂率。为利于鱼类的消化吸收,同时,为了鱼体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早期投喂阶段应投喂强化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功能性饲料。两个星期左右后,再转为投喂正常的饲料。水温逐渐升高,投喂率相应增加,但适度“少喂”对池塘的健康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年春季都有“黄优1号”养殖池塘爆发“烂身病”“腹水病”等的报道,基本都与过量投喂而引起消化不良、排泄量大、水质恶化有关。

水产前沿:对于黄颡鱼的养殖上,目前有哪些疾病比较严重?

樊启学:黄颡鱼的养殖疾病主要有寄生虫病、腹水等,也有冬季管理不当而在春季出现的烂身病。

水产前沿:请您介绍一下小瓜虫病及其危害性

樊启学:小瓜虫病是一种危害广泛的疾病,几乎所有的养殖鱼类都可能患小瓜虫病。小瓜虫在水温15-25℃时繁殖率高、侵害力强,危害最严重,所有,流行的季节是在春季和秋季。如果不注意防控,小瓜虫的危害可以非常严重,造成很高的死亡率,有时甚至导致全军覆没。

水产前沿:针对小瓜虫病这种病害,在养殖过程中怎么预防?一旦发生需要如何科学处理?

樊启学:现在还没有治疗小瓜虫病的特效药,所有必须注意预防。虽然书本上和杂志上介绍有许多对付小瓜虫的方法,比如:生姜水或辣椒水驱赶的方法、改变水体的温度或pH的方法、各种药物杀灭的方法。这些方法要么作用很有限,如生姜水或辣椒水驱赶的方法,要么实施起来很难或很局限,如改变水体的温度或pH的方法,而各种药物杀灭的方法往往是小瓜虫没杀死,水质杀坏了,鱼也杀半死了,最后导致鱼类的高死亡率。

预防和治疗小瓜虫的方法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生态学的方法,最不能使用的方法是药物杀灭的方法,要从理念上彻底地改变对小瓜虫及小瓜虫病的认识。

所谓生态学的方法就是肥水的方法。注意肥水了、养殖水体肥了,即使鱼体上有了小瓜虫,也没有小瓜虫病了。在养殖“黄优1号”黄颡鱼的多年实践中,生态学防治小瓜虫病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生态学防治的原理是利用浮游生物群落的丰富和稳定,限制小瓜虫种群的爆发。实践中发现,在肥度适宜的水体中,很少出现小瓜虫种群的爆发,而即使鱼体上检测有小瓜虫,其活力也较弱,危害小,不会出现“小瓜虫病”。

水产前沿:这几年黄颡鱼产业不断扩大,杂交黄颡鱼功不可没,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155号公告中,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成为水产新品种,作为科研团队的领头人樊教授更是被亲切的誉为“黄优1号”之父。在此,我也想让您介绍下该新品种的选育以及特点。

樊启学:黄颡鱼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养殖品种,养殖效益较好,也非常受市场的欢迎,现在已是养殖总产最高的特种水产养殖品种。黄颡鱼池塘主养技术也是湖北省2020年推广的十大主推技术之一。“黄优1号”是第三代黄颡鱼养殖品种,养殖规模逐年迅速增加,现在是很多地方黄颡鱼的主要品种。这与“黄优1号”的优势和特点有关,其在养殖成活率、生长率、养殖效益及抗逆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①“黄优1号”苗种存活率高。“黄优1号”推广之前,限制黄颡鱼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由鲶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苗种存活率低(裂头病、红头病),鲶爱德华氏菌病经常导致苗种全军覆没,平均成活率为20%-50%。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苗种对鲶爱德华氏菌存在抗性,经过几年时间的推广,苗种培育阶段以及成鱼养殖阶段几乎未发生鲶爱德华氏菌病,苗种成活率可达90%以上,平均60-80%。

②“黄优1号”养殖效益高。“黄优1号”性腺不发育,饲料利用率与规格整齐度较高,同时生长速度较普通黄颡鱼和全雄黄颡鱼快,毛毛鱼(长不大的鱼)比例显著降低,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收益提高。

③“黄优1号”耐运输。上两代黄颡鱼养殖品种都存在不耐运输的情况,一旦运输时间和吊水时间延长,会出现花纹颜色减退、身体发黄等现象,影响售卖,对于流通商来说损失率高。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耐性高,这也是其受市场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字】:小瓜虫病水产水产养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