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

导读:《心理学简报》本期内容简介

人类有一个共性,当我们衰老时,我们更倾向于投入在那些充满意义的、已经在年轻时就建立好友谊基础的老朋友圈子。虽然这样的圈子通常不大,但人类也并不愿意在年长之后再去寻求新的朋友以扩大朋友圈。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1)

同时,在人们衰老的过程中,我们更倾向于青睐那些给我们带来积极情感的关系,而不是带来紧张或者充满冲突的人际关系。似乎在成长之后,人们更享受一种“熵减”的“断舍离”友谊。

所以,无论在怎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通常人类越年长,朋友反而越来越少。这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背后的机理到底是什么?致力于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家们对这个现象的原因一种存在着争论,在学术界大致可分为2钟思想流派:社会情感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和邻近机制(proximate mechanisms)。

  • 社会情感选择理论:基于个人对未来预期时间和死亡风险的评估

社会情感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认为:导致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核心过程是基于对未来个人时间和死亡可能性(future personal time and mortality)的明确理解;当个人将未来的时间广度视为长久时(如青年时代),人们会优先考虑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并扩展人脉进行更多互动;但当个人将未来时间视为短暂时(如老年时代),人们则会专注于现有的重要社会关系。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2)

在社会情感选择理论中,个人对未来的时间预估并不仅仅限于生理年龄,也与个人对周遭环境和个人遭遇的认知相关。如,高频的自然灾害发生率、地理限制较高、疾病诊断的严重性等因素都将导致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时间范围缩短,从而表现出与老年人相似的社交偏好。

  • 邻近机制:社交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邻近机制(proximate mechanisms)是广泛存在于多物种内的社交机制。邻近机制指出,是否参加社交以及与谁进行社交取决于社交的成本和收益权衡(cost-benefit trade-offs)。在人类衰老过程中,由于个体身体状况、健康状况、免疫状况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而被附加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需要通过调整社交选择以适应新的限制。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3)

因此,邻近机制认为,人类的社会情感选择性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an adaptive response),老年人更注重能带来利益并且能避免负面结果和风险的重要社会关系。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最新研究解开了谜题:21只雄性猩猩用21年的数据告诉了人类想要的答案

长久以来,究竟是怎样的机制导致了人类在年长时社交情感选择发生偏向,这个谜题一直困扰着心理学家们。时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的Alexandra G. Rosati和在读博士Zarin P. Machanda为了揭开谜底,观察了从1995年到2006年21只雄性成年大猩猩从青年(15岁)到暮年(58岁)的行为变化,这是人类首次从非人类的物种中观测到与人类具有相似社交选择偏向的实验,由此揭示了人类在年长时出现社交选择偏向的奥秘。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4)

文献题目和摘要截图。

该项重要的研究发现于2020年10月23日发表于顶级期刊Science上。

为什么要通过研究大猩猩来解决人类的难题?

通过上文介绍了学术界对两种机制的争论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情感选择理论是基于人类对未来时间和死亡风险的预估而产生的社会情感选择偏向,所以这一理论成立的前提是个体对未来的认知和对死亡的意识。但并非所有的动物都对时间和死亡有如同现代人类般的认知,也并非任何文化背景和社会中的人类对死亡和时间有相同的认知。所以,如果社会情感选择理论是主导人类社交偏向的核心原因,那么在老年时期人类展现出的社交选择偏向就应该是人类独有的社会行为,并且在人类社会中,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应该会展现出不同的社交偏好。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5)

大猩猩即使是再聪明,也还没有对未来时间广度和死亡形成深刻的认知和意识。如果从大猩猩身上能观察到类似于人类在衰老过程中出现的社交选择偏向,就可以证明以对未来时间和死亡认知为前提条件的社会情感选择理论就不是这种现象的主导机制。

因此,Rosati教授和Machanda教授设计了大猩猩的实验,以大猩猩作为对“未来时间和死亡认知”的空白实验来证明以上猜想。

实验结论:年长大猩猩的社交选择偏向与人类行为一致

通过累计7万8千个小时对大猩猩社交行为的观察,Rosati教授和Machanda教授通过以下3个实验测试了社交选择偏向与年龄的关系,证实了大猩猩与人类在衰老时的社交选择有相似的偏向,由此为人类了解自身的社交情感关系和社交选择机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 结论1:越年长,越在乎有意义的重要社交情感关系

在大猩猩的社交行为中展现出了2种明显的社交关系:双边友谊(mutual friendships)和单边友谊(one-sided friendships)。所谓双边友谊是指两只雄性大猩猩都喜欢和彼此坐在一起,而单边友谊指只有其中一只大猩猩喜欢主动跟另一只大猩猩在一起,而另一只并没有这样的偏好[1]。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6)

单边与双边友谊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如上图所示,随着年龄增长,双边友谊的数量在增加,而单边友谊数量则明显减少[1]。

也就是说,随着个体的成熟和衰老,社交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交友的精力、时间更愿意被投入在对友谊双方都有益的关系中,而非是单方面的友情。而在人类社会中,双边友谊被认为是具有意义的、高质量的重要社交情感关系,所以,随着时间推移,友谊双方都参与的有意义的情感才会愈久弥新。

  • 结论2:越年长,越喜欢独来独往,社交时只喜欢跟“老朋友”打交道

在大猩猩的实验中,Rosati教授和Machanda教授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雄性大猩猩的群居习性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独来独往的行为(solitariness)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7)

聚会行为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但一旦出现群体聚会,数据显示,36.6%的15岁年轻雄性大猩猩平均与5.8个同伴一起聚会,而 53.7%的40岁年长大猩猩在聚会时平均与6.6个同伴一起。也就是说,年长的大猩猩更喜欢和更多的“老朋友”们在一起社交[1]。

  • 结论3:越年长,越喜欢能带来积极情感的君子之交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8)

积极与消极友谊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测试了社交冲突和年龄的关系,发现:年长的雄性大猩猩更倾向于选择与冲突较少、能带来积极情感的同伴进行社交,这一特征与人类在年长后的社交选择偏向相似[1]。

实验分析:是什么导致人类在年长时产生了社交选择偏向?

正如本文开篇提到的,学术界一直对社交选择偏向的机理存在争议,而Rosati教授和Machanda教授这篇发表于Science的文献为解释这个机理提供了颇有意义的证据。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9)

该项研究的结论表明,与人类相似的社交选择偏向并非仅仅出现在人类,还出现在了其他物种上。社会情感选择理论看似最符合人类的思想,但需要建立在物种对于以未来为导向的认知上(future-oriented cognition),这显然并不符合大猩猩的行为意识。因此,Rosati教授和Machanda教授认为,导致人类在年长时产生社交情感的转移和选择偏差的主导机理是由于邻近机制,也就是对社交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 放弃是人类适应衰老的方法:衰老带来的限制使得人们学会放弃不必要的情感纠葛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10)

随着年岁增长,身体和心理机能的限制与日增多。为了适应这些限制,人们在权衡成本和收益后会自动选择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社交(social withdrawal),从而降低社交成本的消耗以适应身心随衰老带来的限制(the constraints of aging)。

  • 友情的价值在于弥补了亲情的遗憾

在某些物种身上可以观察到随着衰老的来临,这些动物放弃了几乎所有的社交以避免风险和成本,以此来应对衰老。但为什么人类和大猩猩不会在年老时放弃所有的情感呢?Rosati教授和Machanda教授认为,人类和大猩猩是生育率不高且寿命较长的物种,社交情感的首要关系实际上是亲情(kinship),但亲人会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死亡,一旦近亲死亡发生,就将对个体造成难以弥补的情感缺失,而且这种缺失很难再通过建立新的亲情进行弥补。因此,独立于亲情之外的友情实际上填补了亲情的遗憾。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11)

亲情会随着特定一个或几个亲人的离世而中断,但友情不同于亲情,友情不局限于特定的单一伙伴,友谊是一种灵活的社交机制(socially flexible),因此朋友圈产生的友情能始终伴随个体一生。

因此,由邻近机制可见,友情为人类带来了收益,友情的价值在于弥补了亲情中的遗憾,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会在年老时放弃所有的社交和友谊。

  • 只有能带来积极情感的友情才会让人珍惜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12)

在社交中,友情并非多多益善,只有那些有意义的、高质量的、能给人带来积极情感的友情才能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得以保留,并且在年长时会珍惜这些老朋友。因为根据邻近机制,只有那些为我们带来收益的情感关系才值得我们付出社交成本。

写在最后:less is more

有些道理只有岁月才能明白,less is more,看似少了,但实际上生活因为断舍离而变得富足而有分量。

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心理学(科学刊登哈佛心理学家最新研究)(13)

友情的最大特征就是灵活的社交机制(socially flexible),因此朋友圈是一个不断更迭的动态平衡圈子,年轻时朋友都是一茬一茬地换,唯一永远不改变是不停地改变。年长后,朋友经过大浪淘沙的相互选择,最终只剩下了那些能让彼此身心愉悦的互利关系。

淘汰和被淘汰看似残酷,曾经的友情似乎会在一夜之间就会灰飞烟灭,但细细一想,随着成长,有些情感就该入土,虽然目送还是有泪,但该入土的就该入土。

参考文献

[1] Alexandra G. Rosati, Lindsey Hagberg, Drew K. Enigk, Emily Otali, Melissa Emery Thompson, Martin N. Muller, Richard W. Wrangham, Zarin P. Machanda. Social selectivity in aging wild chimpanzees. Science, 2020; 370 (6515): 473 DOI: 10.1126/science.aaz9129

《心理学简报》原创|禁止转载

原创作者|吉夕心 (《心理学简报》总编辑)

审稿|心上田 (《心理学简报》审稿人)

获取更多专业的心理学科普知识,欢迎关注@心理学简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