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一篇就够了的文案(看这一篇就够了)

2月底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边缘计算概念忽然兴起。

中移动发布了《边缘计算白皮书》,联通华为一起发布了Cube-Edge边缘云平台,浪潮信息中兴通讯也都发布了适用于边缘计算的新型服务器产品。

会议一结束,边缘计算概念的躁动情绪就蔓延至资本市场,相关个股涨停不断。

云计算,雾计算,边缘计算;

电阻屏,电容屏,LCD,LED,OLED,柔性OLED;

深度学习,卷积云,神经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

去中心,密码学,区块链;

……

看这一篇就够了的文案(看这一篇就够了)(1)

不知从何时起,A股里的名词越来越多,非专业领域投资者高呼隔行如隔山。

“来不及了,快上车!”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等你弄清楚就涨完了!”

……

一种名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怕被剩下)的情绪悄悄地占据了您的内心,掌握了您的投资决策。

上一波因为FOMO上车的比特币韭菜们,据说被腰斩了两三次。

对于君临的读者们,我们不建议大家做盲目的跟风,但了解还是必要的,只有研究、熟悉、并掌握住了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在下一次风口中抓住机会。

世界从来不会亏待有准备的人。

本文,君临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为你将边缘计算分析得明明白白。

看这一篇就够了的文案(看这一篇就够了)(2)

什么是边缘计算?

先看官方定义,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将边缘计算定义为:

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则对移动边缘计算这一概念界定如下:

移动边缘计算(MEC)是在离移动用户端更近的位置,即在无线接入网中提供IT与云计算服务的功能。

翻译成人话,就是在各个用户能连接至互联网的地方,建设分布式小型数据机房,作为传统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有效补充。

边缘计算是伴随5G建设逐渐火热起来的一个概念。

关于5G,君临已经深入讲过不少次,数据量爆炸式增长是5G的显著特点之一。

Gartner预测,仅至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250亿的智能设备连接至互联网,产生50万亿GB的数据,靠当下的计算架构将难以为继。

当前的计算架构,是以用户的笔记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作为客户终端,客户机产生的数据需要返回到软件运营商的服务器进行存储和交互。

举个例子,现在你读的这篇文章——

a,首先是微信的服务器,将文章标题推送到你的手机;

b,你觉得标题有点意思,于是点击;

c,点击请求的数据返回至微信服务器,服务器做出响应,将文章内容传输至你的手机;

d,你开始浏览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跟服务器频繁的打交道。

现在,大多数的服务器都是被托管至数据中心的,比如著名的“云上贵州”。

但是服务器集中托管的模式,也会存在问题,一个是距离太远导致的速度变慢;

另一个是安全性,如果一家数据中心宕机,就有可能会波及到大量的网页、APP和用户。

比如2019年3月3日,市占率40%以上的阿里云,凌晨发生大规模宕机。

事件导致华北区域多家互联网公司服务中断,程序员半夜起床加班在微博、朋友圈里吐槽。

看这一篇就够了的文案(看这一篇就够了)(3)

刚刚我们已经说过,边缘计算就是要在尽可能靠近用户的位置建设分布式小型数据中心。

所谓分布式,与刚刚提到的将服务器集中托管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数据中心的集中式刚好相反。

如果将流量比作水,将数据中心比作水桶,集中式的数据中心必须做得更大才能装下更多的水。

但分布式架构下,每个数据中心小水桶的容量也许不大,但只要数量够多,也可以承载大体积的数据;

每个小水桶的储水压力,相对大水桶而言也小得多。

如果想拓展水桶储水量,多增加一个小水桶比扩建大水桶更为方便。

假设你要喝水,你是希望每个家里有一个水壶,随时储水,还是希望全市人民都跑去一个统一的水库取水呢?

道理显而易见。

云计算无疑是颠覆式的技术革命,但集中式架构的速度慢、瞬时数据处理能力不足、稳定性差,这些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尤其在5G海量数据迸发的应用场景下,有可能会更加严重。

你想想,5G来了,你家门前的路从国道换成了高速公路,路更宽更直,但车流量也不知不觉的翻了十倍、百倍。

总之,数据量比5G的承载能力增长的更快……

结果,你打开个网页、斗个地主,或者在股市追涨杀跌的时候,还是卡得就像10年前的双十一,5年前的12306。

您刚喜提了一辆无人驾驶车,准备开上高速试试新技术,录个小视频发发朋友圈。

孰不知,因为服务器离你太远,导致一个刹车不及时,追尾了。

流量过载下,服务器每时每刻都像是在经历着DDOS攻击,一不小心就页面暂时无法访问,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因此,当物联网、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数以亿计的低延迟、高可靠性计算需求产生的时候,集中式的云计算是很有可能力不从心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边缘计算的大显神通了!

另外,边缘计算的好处,除了高速度、低延迟、增强稳定性以外,还有一个经济效益的因素——降费用。

人们一提到5G,第一反应就是:以后的流量费不得上天?

“贵”就一个字。

别说普通人用不起,土豪也用不起啊。

举个例子,目前的流量使用大户,直播行业。

据多玩游戏论坛一用户称,在虎牙直播平台上看“不悔大神”直播,蓝光品质,5分钟,跑了4GB流量。

直播带宽费用有多贵?

虎牙直播公布18Q4财报,带宽成本为1.616亿元人民币,每月网费就得交上千万。

同属直播行业的熊猫TV,烧了3年半钱之后,官宣破产。

这么贵的成本,难怪直播行业普遍活得艰难。

看这一篇就够了的文案(看这一篇就够了)(4)

但如果用了边缘计算,据业界专家透露,通过视频就近转码分发,带宽成本将可以下降30%以上。

低延时,高可靠,海量数据及时处理,降费用,这些种种优势使得边缘计算成为5G商用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

落实到应用场景,VR/AR、自动驾驶、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都离不开边缘计算的支持。

谁将受益?

边缘计算产业链由三个环节组成:

电信设备商提供服务器设备,电信运营商进行机房与网络建设,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服务商共同运营。

本质上,边缘计算节点就是个小型数据机房

这跟传统的IDC数据中心类似,同样是依靠服务器、网关设备、温控及动环监控等设备来实现功能。

差异在于,边缘计算的机房更小、更简单,其设备及技术要求也会不一样。

第一, 硬件方面。

传统IDC机房的服务器对静电、粉尘、电磁干扰等环境条件要求极高,而边缘计算服务器则需走出“温室”,能够抵抗户外极端环境。

目前,中兴通讯和浪潮信息已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分别发布适用边缘计算的服务器设备ES600S,NE5260M5,在服务器设备商中领先一步。

第二,软件方面。

目前这块主要由思科等国外巨头提供,如思科早已于2011年提出与边缘计算本质极为类似的雾计算概念并在北美及欧洲部分地区实现应用。

国内能够参与的还不多,类似产品主要有华为Liteos等。

第三,机房环境方面。

由于边缘计算的机房规模较小,温度控制、机房承重、抗震及电磁兼容性都无法达到传统IDC机房的建设标准。

因此,边缘计算机房将对温控及动态环境监控设备的需求大增。

A股上的相关公司包括:

佳力图——精密温控领域龙头,产品广泛用于云计算、数据机房领域。

英维克——精密温控龙头,在数据中心温控和新能源汽车空调领域持续发力。

创意信息——子公司邦讯信息是国内机房动环监控龙头。

机房建设、云计算相关概念、5G商用,这些利好对设备商,软件商,下游应用场景都有明显的催化效应,逻辑上比较硬,算是摆在明面上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两个业务转型类的受益者——运营商与他的小伙伴CDN。

运营商的转型机会?

自从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成为社交工具的主流,使用wifi流量打个语音或是视频电话越来越常见,传统的电话功能越发成了摆设。

你有没有感觉到,近两年来你接的最多的电话,就是:

“先生,您需要买房吗?”

“女士,您需要办理贷款吗?”

自从进入4G时代,运营商们花在基建上的钱并不少,但钱却越发收不上,彩信彩铃一个都卖不掉,还被抱怨流量费太贵了。

君不见,我国网友流量哗哗地用,运营商营收却是原地踏步五六年了。

看这一篇就够了的文案(看这一篇就够了)(5)

那么,如何才能扭转这种颓势呢?

边缘计算是个机会。

4G云计算兴起的时候,大型IDC数据机房天高皇帝远,要么在云贵高原,要么在内蒙大草原,运营商想插手也没那个机会。

现在好了,边缘计算节点作为5G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靠近终端用户,战场回归自家地盘。

这盘菜,运营商势必不会放过,这是他们从卖流量转回运营老本行的天赐良机。

因此,目前各家运营商对边缘计算业务磨刀霍霍,热情得很。

这从移动、联通、电信纷纷发布的业务白皮书上,可以清晰的看到。

但有一点,虽然运营商们在网络基础设施上的地位不可动摇,但在垂直应用领域,却是乏善可陈。

这么多年,除了移动一直坚持着鲜有人问津,不白送就没人用的咪咕业务,其他两家更是连这点经验都少有。

自己业务能力不行,那就找盟友,组队一起上。

目前,中移动已经联合BAT三巨头,浪潮信息,华为,联想,英特尔等细分龙头开展实验,广泛布局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直播游戏及车联网等应用场景。

中国电信也表示,将联合12家合作伙伴,合作探索边缘计算应用场景。

中国联通则与网宿科技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云际智慧,重点拓展边缘计算业务。

网宿科技,哪里杀出来的?

纵观运营商的合作小伙伴,大多是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微软之类的大佬,联通的“独家”小伙伴——网宿科技,是谁?

对于老股民来说,网宿科技可谓是如雷贯耳了,上一轮的2015大牛市中,这可是只几十倍涨幅的超级牛股。

但对于新股民来说,或许就有点懵了。

没关系,君临为你一探究竟。

网宿科技,创始于2000年,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内容分发与加速(CDN)。

2017年,网宿科技的CDN市占率为40%,在全球部署1500 CDN节点,国内节点超1000个。

边缘计算本质上是小型数据机房,各IDC服务商看似占据先发优势,但事实上在传输架构设计及运营方面,边缘计算却与内容分发网络(CDN,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关系更为紧密。

所谓CDN,是指在中心服务器和用户之间增加一层网络节点,将内容数据缓存至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

当用户请求数据时,根据用户位置信息从距离用户最近的CDN节点将数据传输至用户终端,从而实现网络加速,数据分流,解决网络拥堵的问题。

CDN技术始于1998年,已发展了20多个春秋,技术相当成熟。

边缘计算与CDN技术路线高度相似,可以看做是CDN的2.0升级版本。

网宿科技凭借其在CDN业务领域积累的经验,大量成熟商用的CDN节点,以及绝对优势地位的市场占有率,向边缘计算业务拓展水到渠成。

反而是那些从未接触过CDN的传统IDC服务商,想要切入边缘计算,技术壁垒叠加客户资源积累不足,难度要大得多。

2018年6月,网宿科技联合北京邮电大学共同发起成立“边缘计算与网络系统联合实验室”;

2018年9月,公司变更前期定增资金用途,新增“网宿计算能力共享平台”,并将社区云项目变更为“面向边缘计算的支撑平台”;

2019年1月,公司同联通成立边缘计算合资公司,在边缘计算建设和运营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上面的进度可以看到,网宿科技对边缘计算的投入是从去年中开始的,在国内企业中已经领先了不少。

竞争,还是竞争

当然,在资本市场热捧边缘计算概念,炒作网宿科技股价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保持一些清醒。

网宿科技虽有CDN龙头之名,但近些年已转为守势,发展乏力。

虽然很少会有人把网宿科技与阿里、腾讯相提并论,但事实上,网宿科技已经和阿里腾讯两大巨头血拼好几年了。

回顾那些年大佬们打过的价格战,滴滴快滴补贴客户,后来滴滴把快滴吃了;

小黄车和摩拜发月卡年卡,戴威上了征信黑名单;

百团大战中,拉手网窝窝团满座网纷纷倒下,最后只活下来一个王兴的美团;

优酷土豆跟腾讯百度烧了十年钱,最后还是被迫卖身阿里。

跟巨头玩血拼,不容易。

2015年,阿里云凭借淘宝CDN的实战经验,以大幅降价为起点,高调进军CDN行业。

3月,阿里云宣布CDN降价21%,同月,腾讯云将CDN费用最高下调了25%。

2017年云栖大会,阿里云整合优酷CDN及其视频云业务,又宣布降价35%。

2018年5月,腾讯将CDN价格下调20%。

价格战的暴击,让网宿科技的毛利率持续下滑,也反映在了他惨遭资本背弃的股价上。

自2016年开始,网宿科技的毛利率持续下滑,从2015年4季度高点44.76%一路掉到35%以下,直到2017年4季度才有所回升。

而2018年1季度,则再度恶化。

股价,也跟随毛利率于2016年中旬见顶,并从25.31的高位持续下跌,底部价格8.46。

看这一篇就够了的文案(看这一篇就够了)(6)

看这一篇就够了的文案(看这一篇就够了)(7)

虽然毛利率和股价被一波流带走,但在这场CDN价格战中,网宿科技总算是凭借多年的经验与技术实力,保住了行业龙头的优势地位。

阿里和腾讯虽然借低价抢到一批客户,但继续价格补贴,作用有限。

2015年,阿里云CDN用户增长近10万,占云计算新增付费用户数70%以上,而到2016年,CDN新增用户数占比就已经下滑至25%左右,到2018年价格战算是接近尾声了。

这边,资本大佬攻势稍缓,那边,后起之秀又虎视眈眈。

2017年,国内CDN市场进入牌照时代,截至2018年9月持牌可经营CDN业务的厂商已达到180多家。

网心科技,云帆加速相继拿到CDN业务牌照。

说起这两家后起之秀,大家可能不知道是谁,但说起他们的前身,你或许就明白了。

网心科技的母公司是迅雷,云帆加速的前身则是被广大网友认可欠他个会员的快播。

两家企业,本身干的就是下载传输,从P2P转到CDN,换个玩法而已。

迅雷和快播,放在十几年前,那就是技术的代名词,其传承者网心科技和云帆加速,今天也是“城会玩”的代表。

前快播团队于2013年推出共享CDN平台——流量矿石,云帆加速2015年申请了有关边缘计算的国家专利。

迅雷的网心科技,则在2017年底凭借区块链的风口推出CDN设备玩客云,并上线玩客币,火爆之时一机难求。

流量矿石和玩客云的业务模式类似,用户购机后共享自家带宽与设备存储,其设备作为小型CDN服务器,为其他用户(个人或机构)提供缓存,实现网络加速功能。

这两家,是实打实地把边缘设备卖到用户家里面去了,而且C端B端两头赚,设备费带宽费哪个都没落下。

至于将来,这些CDN设备会否顺势切入边缘计算,一切都是未知数。

总之,网宿科技这一老牌CDN公司,前有阿里腾讯的狙击,后有迅雷快播们的追兵,腹背受敌。

所谓边缘计算的转型机会,其实也是背水一战。

潮水褪去才知道是不是裸泳

本轮资本市场对网宿科技的追捧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因素。

(1)CDN价格战暂时休战,悲观预期已经见底。

就像我们大A股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再跌还能跌到哪里去?

(2)公司是边缘计算服务商中,唯一一个可投资且主营业务集中度高的A股标的。

阿里,腾讯,百度,BAT三家哪个也没在A股上市。而迅雷,云帆这些比较能打的玩家,要么是在纳斯达克,要么还没到IPO。

网宿科技是A股唯一一个能投的,有望受边缘计算风口推动的CDN业务龙头企业,它的对手们又都不在A股市场。

(3)同联通合作传出利好,基本面扎实。

边缘计算由运营商主导,国内电信市场,移动,联通,电信将天下三分,与移动广泛撒网广泛培养不同,网宿科技作为联通的“独家”小伙伴,未来的业务份额貌似已经有了着落。

但扎实的故事 扎堆的资本,如果配一个跟不上估值的业绩,就会变成一届优秀的泡沫。

网宿科技与联通的合作并非首次,2017年8月,网宿科技出资4亿元人民币参与联通混改。

此次,再度同联通合作布局边缘计算,能否带动自身的业绩增长,又能否在群狼环伺的边缘计算服务商中杀出重围?

这些都需要网宿科技和联通通过自身实力与业绩,给出证明。

毕竟5G风口下,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万物互联,都还很遥远,我们不过是刚刚站到了5G建设的门槛上而已。

最后,边缘计算概念标的一览。

看这一篇就够了的文案(看这一篇就够了)(8)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想,“这家公司我能投吗”?

这不是一个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因为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还需要对财务风险、业绩确定性、业务竞争格局等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关注“君临”获取。

作者:君临团队.

更多成长股分析、行业解读尽在“中国新一代投资研究服务机构”——君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