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人笔下的家乡(人是家乡好皋城连载之三)

《皋城》连载之三人是家乡好,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各种文人笔下的家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各种文人笔下的家乡(人是家乡好皋城连载之三)

各种文人笔下的家乡

《皋城》连载之三

人是家乡好

郝再来的老家是皋城。

郝再来在部队工作了二十多年,结婚后与爱人长期分居两地,爱人带着小孩在老家到处租房住。九十年代末,终于在皋城第一个省示范小区买了一套商品房,八十多平方米,总价七万七千元,首付三万七,贷款四万。那时候,月工资只有一千多。一家人省吃俭用六年后才还完贷款,拿到了房产证。至此,四十多岁的郝再来在老家总算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小家。

郝再来虽然在文邑市生活、工作了二十年,但一直没有把文邑市当作是自己真正的家。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想着要回家了。于是,就做一些回家前的准备,把单位发的、自己买的打好包,再提前订好票,一到了放假的那一天就兴奋地往五百里外的皋城赶,这既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迫切,又有“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激动,他想早点看到倍感亲切的皋城大街小巷。

买票是逢年过节时的一道难题,尤其是春节,更是一票难求。在有网上购票之前,到火车站买票要提前排好长好长的一眼望不到头的队。所以,年年春节前都要找关系托人买票,每张票还要多付五元钱的手续费。后来可以在网上购票了,又要提前抢购,还不一定能买到想要的车次。自己开车吧,又会担心来回路上堵得厉害。

还有糟心的事,就是在买回家的票的同时,又要想办法买返程的票。回家时兴冲冲的,离家时又郁闷得很,这样的过程和情绪,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但这些小小的艰难都挡不住回家的冲动与喜悦,乐在其中啊。

郝再来所生活的城市虽然要远比皋城繁华,可就是总想着皋城,想着皋城的山,想着皋城的水,想着家乡的人,想着家乡的事。不只是现在快要退休了是这样,打从十八岁离开皋城起,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纵使相隔千山万水,心总是在皋城,几乎是天天如此。人说老来念家,其实年轻人也是同样念家的。想家是人的天性,这就叫根在家乡,魂在故里。

对于一直在家,或离家不远的人来说,家乡情感或许没有那么浓。对于郝再来这样长期在外生活、回家又很少的人来说,对家乡的情感就不一般了。

每当看到挂着家乡牌照的车子,郝再来就会对同行的人说,这是我老家的车子。每当看到标有家乡牌子的商品,郝再来就会对同行的人说,这是我老家产的,还会介绍这个商品如何如何的好。每当看到家乡的新闻,总是会从头到尾地仔细阅读。如家乡来人,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便会油然而生,倍觉欢喜,真是: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好啊!

父母在的时候,想家自不必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父母不在的时候,郝再来想家的情愫也没有减弱多少。

随着现代交通的日趋发达和便利,有的人的家乡观念也随之有所淡化。当下,有的人说道:心安之处便是家。“四海为家”“志在四方”早已成为人们的励志格言。但家乡永远就在那儿,乡情永远无可替代。

郝再来在办公室的电脑上建立了一个文档,取名《随想》,把有时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心得记在里面。他在《随想》里写下了关于家乡的一段感慨:

“家乡都是天注定的,是自己不可选择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是一个人开始填写和描绘人生白纸的地方。在家乡时,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行为习惯都已基本形成,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也有了初步判断。家乡是青葱少年的初心生长的地方,深深镌刻着许多纯真、烂漫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有太多的、永远也挥之不去的记忆,哪怕有些记忆不是美好的,是苦涩的,甚至是悲伤的。有的人即使对家乡的感情有些纠葛,但对家乡的感情依然始终深藏心底。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在家乡无论有多少酸甜苦辣,但家乡情结总是坚如磐石。

忘记了家乡就是忘记了自己的出发地,忘记家乡就是忘了本。

想家是一首永远也写不完的诗,想家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想家是温暖的!想家着是美丽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