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山故事(长篇连载24)

冯家山故事(长篇连载24)(1)

二十四

在冯家山水库建设工地,任何一种荣誉的获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正像一位哲人所说:“奇迹绝不是突然降临的,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的。”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也缔造了无数英雄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英雄有这个时代英雄的特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个时代的英雄有这个时代英雄的气概:勇于牺牲,壮志不已!

扶风县有个冯来娃。冯来娃实际不是娃,他当年已三十出头,胖墩墩不太高的身材,给人的印象他就是一个能吃能干的劲圪瘩。1937年11月,他降生在渭北旱原时就开始了他的苦难人生。他说是毛主席共产党救了他,他要好好地听毛主席共产党的话,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他于1970年7月作为扶风县民兵一团民兵上水库工地。他到工地干的都是粗活,上山清坡,拉土方,凿洞子,站在水里捞石渣。粗活需要力气,他有的就是力气。他的事迹有点传奇色彩,当时的人都有点不大相信。他身体里的力气为什么总是用不完,不像是血肉之躯。在大坝削坡中,山腰有一窝马蜂扑着蜇人而影响施工。冯来娃是死胆大,他腰系安全绳把自己吊到悬崖陡壁上——跑都没法跑啊——捅掉了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得浑身红肿;尽管疼痛难忍他还是继续参加削坡劳动。

冯家山故事(长篇连载24)(2)

“铁人”王来娃

1970年秋开挖导流洞,冯来娃白天完成自己班的任务后,晚上又去导流洞帮助宝鸡县民兵一团拉运石渣,有时苦战通宵,天明再去上自己的班。导流洞截流时正是隆冬,冰水刺骨啊,他竟然脱掉棉衣跳下水压沙袋捞顽石堵围堰,不是铁人谁撑得住?1971年在古河床处理开挖工程施工中,他一连四个班不下战场。给电瓶充电也要好几个小时,他一边吃饭一边合个眼便恢复了体力;然后休息一个班,再连续上两个班。那段时间他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高腰雨鞋不够,他把自己的让给别人,自己赤脚跳进水里参加劳动。大坝填筑大会战开始了,他发起由22人组成的突击队,日夜加班,连续奋战,他强忍关节炎的巨痛,上一个班拉的土方别人一个半班才能赶上,创造了日运土6立方米的惊人纪录,原因是他的车子是自己特制的,车箱奇大无比,而且装得饱跑得快。在钻机排灌浆中,他白天上完上晚班,两个多月时间里加了21个班。6月洪水爆发,冯来娃带领突击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人们称赞说“铁人带出个铁队伍”。冯来娃后来担任了二连连长,带人上山打眼炸石。开始炸石一石一炮,质量不好工效不高且费时费药,他就开动脑筋想窍门,采用“磊石爆炸法”,一炮多石,效果果然不错。

《冯家山战报》记者采访他,他老实巴交地说:“咱农民饭量大,副食差,全凭吃粮哩!可粮食紧张啊,国家拿出上亿元给咱修库浇地多打粮,咱能不拼命干吗?”人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铸成的,当时冯来娃还不是共产党员,可是他也是特殊材料铸成的;于是他于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批“火线入党”的党员。

一次水库的观测船在上游搁浅,人们都站在船上,他却下到冰寒的水里用杠子撬。他为了连队的同志们吃得好一点,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就到山后去给厨房挖野菜。他有难得的一点休息时间就担筐拾粪去,开荒种地去,用自己的钱为灶上买了小猪饲养起来。他干活从来不分晴天雨天,不分白昼夜晚。他超额完成自己的任务,却不躺下休息,不是去帮别的兵团拉土凿洞,就是帮助工程最困难的关键处添一把力。他默默学雷锋,从来不向人讲自己姓名,他的姓名是他好事做得太多后人们才知道的。知道了人们却不叫他真实姓名,都知道大庆有个王铁人,便都一声儿叫他“冯铁人”,被工地全体民兵视为榜样。他被送到省上、市上去开先代会,得到的荣誉证有一摞子。他在这样又苦又累的工地上超负荷劳动,而且坚持数年如一日,精神却总是那么充沛,那么不知疲倦,像永远绽不完的发条。大学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们都暗地里议论,说冯来娃和一般人不一样,像飞机有两个发动机,冯来娃有两个脑子,轮换着工作哩!这确实是个奇怪现象。

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笑话,说冯来娃到省上去开先代会,一坐沙发跳起来,给自己人偷说:“日倒啦,我把沙发坐塌咧!”自己人笑着作一示范,冯来娃瞅瞅沙发,说这才是这么个东西——这只是一个小小插曲。

在冯家山水库建设工地,任何一种荣誉的获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不是分配名额“涌现出来”的,更不是嘴张得大咧咧要的,那时批判“物质刺激”,根本没有什么奖金、奖品或晋升一级工资之类的诱头。崇高荣誉的获得是要真真正正地流血流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拼命地干,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换来的!正像一位哲人所说:“奇迹决不是突然降临的,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的。”

鉴于冯来娃对冯家山水库的贡献和影响,他被破格招收为国家正式工人,冯家山水库管理局还任命他为库区一个单位的领导。原来他只是一个实干家,没有文化程度做领导却很吃力。就有一个笑话,说冯来娃批条子写不好自己的名字,把冯来娃写成“二马拉女子”。但工人们都很敬服他,因为他什么事都在一线带头。冯来娃后来退休了。然而退休后的冯来娃思想上却没有退休,他居住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库区保护林木,维护着单位利益。1994年宝鸡至中卫铁路建设动工了,他又跑过去做义务劳动,打洞子。因为他曾于1958年在宝成线干过,对修铁路有着深厚的感情,爱打洞子。那里的工人都不认得他是谁,管认识不认识他埋头只是个干,一直干了100多天义务。他的精神感动了人们,《宝鸡日报》对他的事迹作了报道,在他旧有的荣誉榜上又新添了一种称号:“新时期的活雷锋”。

冯家山故事(长篇连载24)(3)

“女炮手”何桂芳

还有宝鸡县蟠龙营的女副营长何桂芳。给自己仅仅1岁的孩子买了只奶羊让孩子吃羊奶,自己就义无反顾上了工地。一次,未清理完的水泥碎石凝固在搅拌机里,外面无法处理,她便钻进去敲打铲除,在搅拌机里钻了大半天,待完工出来,人都粉扑扑灰鸽子一样了。她看到男同志攀上高山悬崖她也想上去,领导说那太危险了女同志不能上去,她说:“毛主席都说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你就说不行!”领导哈哈一笑说:“你呀……”她就当了女炮手,攀上悬崖和男同志一道抡锤掌钎打炮眼还要撬悬石,装药点火排哑炮,其勇敢、利落赛过小伙子。一天大雨后河水暴涨,挡住了女民兵上班的路,何桂芳就挽起自己的裤子,趟水把河岸边着急的伙伴们一个个背过河去。一个女同志经常做着男人才干的事情,在冯家山独树一帜。

冯家山故事(长篇连载24)(4)

“水利战士的贴心人”袁惠侠(左二)

宝鸡县一兵团的“赤脚医生”袁惠侠,以白求恩医生为榜样,背着药箱到工地巡诊,对待病人一丝不苟。为了掌握针灸技术,她在自己身上探穴位学扎针,然后才在病人身上实施。她看病没有时间,半夜了有人牙疼得睡不着,她也立即起床去就诊;如果自己治不了即使再晚也立即把病人送往医院。她1969年底到工地,一年多时间采用新针疗法和自采的草药治愈患者2000多人,被大家称为“水利战士的贴心人”,后推荐到北京医学院深造去了。

冉志城,扶风一兵团建和民兵营营长。黑红削瘦颧骨显高的脸,虽说是脱产干部,但一身老农打扮,上身穿中山装,下身却用绳子勒着农民大裆裤。他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一有情况便咬着旱烟锅去说和去处理,六年时间建和营没发生过任何纠纷,完全因为冉志城身在群众之中,和群众打成了一片,最先得到产生问题的消息和矛盾的症结。他做人思想转化工作有独到经验,曾把后进青年张全劳转化为先进模范,被人们称为“不姓冯的冯来娃”。他把一个营整理得有条有理,不论干什么活路,总是工地上领先的团体,每次评比得第一。有了他的工作,建和营成为整个工地政治思想工作的典范,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树立的“十大标兵”个个不同凡响。冉志诚多次在有各级干部参加的报告会上介绍经验,每次都赢得阵阵掌声,人们无不叹服他的工作作风。

当时把工地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称为“山星”。冯家山的“山星”如灿烂的星星一般数也数不清。1973年指挥部年终总结表彰了147名,而各兵团、营也都有自己的“标杆”。

宝鸡第一兵团蟠龙营的段生孝,听说他儿时就机敏过人,两只眼睛滴溜溜转,与孩子们赛跑总是抢在前边,比爬树总是最先爬到最高处够到鸟窝,故村里人称他“小猴子”。修龟(川)香(泉)公路炸平牛头山时,他当炮手,人称“猴炮手”。到冯家山水库工地后,蟠龙营的炮手自然非他莫属了。“猴炮手”的确名副其实,装药点炮手脚麻利,一茬炮后,背搭着手满山转,看谁家出现哑炮,便自告奋勇前去排除,又得了个“排哑能手”的称号。

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中,还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贫农,叫马志孝。他说他解放前全家四口人,只有一只破烂窑洞,种着一块山坡地,打的粮食不够交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还不清地主的阎王债,一家人东奔西逃,日子实在难熬。他说是毛主席救了他,毛主席咋说他咋办,毛主席指向哪里他就奔向哪里。那一代翻身农民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感情,是世间最真诚最动人的一种感情,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当时流行一首歌唱道:“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所以冯家山工程一开工,马志孝就第一个报名参加。到工地后民兵战士推举他当排长,他因身体不好心有顾虑。但他又想革命的重担贫下中农不担谁担?就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他老当益壮不服老,类似在狂风暴雨中挖排水沟之类的事迹举不胜举。有人说马志孝那么大的年纪,顶着烈日一天踏七八百土坯,那劲头是从哪来的?

冯家山故事(长篇连载24)(5)

“革命的老黄牛”张文海

张文海原来是建筑工人,20世纪60年代初困难时期回家,长期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70年带头上了冯家山,至1981年先后担任过宝鸡县民兵一团加工厂厂长,指挥部溢洪洞加工厂厂长以及工程队队长等职务。张文海做领导不是用嘴领导,他常常忍着病痛坚持在施工一线,家中没有天塌下来的事情决不请假回家。1970年秋清理导流洞时关节炎正在发作,他跳进冰冷刺骨的激流中施工,竟坚持了十多天直至完成任务。他有技术懂巧门,打导流洞时省水电工程队看准了他。他用垂线吊,工人用水平仪量,结果不差2毫米。他是农民里面具有工人素质的特质人才。在溢洪洞进口陡坡段底板浇筑的紧张时期,他和木工排人员一起研究混凝土运转工序,把台阶改为溜槽,巧妙地解决了高空运浆难题。在泄洪洞施工中,他反复摸索革新机具,最终搞成了“滑动模板”,解决了模板变形的大问题,施工质量因此得到保证。1974年12月,泄洪洞出口侧墙浇筑中电焊火花引燃了施工用的草帘,眼看就要烧着模板和架杆了,关键时刻张文海竟从10米高的架子上跳了下去,一边喊人一边救火从而避免了一场火灾事故。

李三虎,岐山县凤鸣镇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史志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困惑山庄》,长篇纪实小说《冯家山的激情岁月》,报告文学集《步入辉煌》,编辑《岐星村志》《岐山县水利志》《岐山县军事志》《宝鸡市人民政府志》《宝鸡市烟草志》《宝鸡市国资监管志》《宝鸡市中心医院志》等10部专志。文学作品和专志均有作品获奖,被誉为“地方志与文学创作的双栖作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