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人生根本没有意义(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叔本华是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潮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西方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叔本华的哲学理论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十分关注人类的痛苦。他从人自身出发,创造以意志和表象为基础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来的悲观论调。要想从痛苦的人生中解脱出来,就要对意志进行否定。其悲剧主义人生观,实际蕴含着一定的积极价值,对当今人类解决现代性的困惑仍然具有积极的意蕴。

叔本华说人生根本没有意义(人生的本质是痛苦)(1)

叔本华悲剧主义人生观的历史渊源

叔本华活跃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他思想中洋溢的悲观主义色彩与一直承受官僚封建反革命势力打压的资产阶级的悲观情绪相吻合,也揉入了对生活的感悟,对现实中的现象有深刻的见解,迎合了当时大部分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与资产阶级逃避现实的风气。叔本华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追逐个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即是意志世界的显现,进而推导出人生痛苦,悲观的论调。在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和悲观主义人生观便在其影响和作用下应运而生。

叔本华悲剧主义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意志与痛苦

“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是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两个基本命题。叔本华将现实世界归结为意志的表象,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完全基于它与人的关系之中的,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受着主体人的制约,世界永远只是主体表象的客体,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人所生活的世界只是人的表象世界。

叔本华又将表象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他从认识论出发一反康德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理解,将非理性,超理性的直观认识称为知性认识,这种知性认识是对表象的一种悟性直观。在叔本华看来,人既是具有知性和理性这两者思维,知性通过直观和感知从而产生对象和客体,即为直观的表象。理性是以知性为根源,对表象形成概念,是抽象的表象,但只是一种表象的表象。叔本华通过直观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从而得出一切客体的存在都是建立在主体之上,只用通过主体才能认识客体,同时叔本华认为理性只拘泥中表象的范围之内,通过理性来探寻世界的本质是不能的。这样,叔本华以非理性认识方法得出他第二个重要命题“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说人生根本没有意义(人生的本质是痛苦)(2)

世界是我的意志体现

叔本华认为,意志具有同一性的特点,世间万物的同一本质就是意志。意志本身是为一种盲目的、非理性、不可竭止的欲求,是生命不竭动力的体现。生命是人的内在属性,是一面镜子显现意志世界,由此意志和生命之间必是密不可分的。他将以求生存为基本特点的欲求被称为生存意志和伴随着生存意志而生的生殖意志合起来称为生命意志,无论是生存意志还是生殖意志,本质都是被欲望所驱使,伴随着痛苦。痛苦来源于对生命意志的肯定,生命意志是指以求生存为根本目的一种盲目的,无法遏制的欲求,欲求不满和欲求满足的相互过程之中,进行痛苦和空虚的转换,同时自然界不同个体之间为了使自己的意志能够得以显现,必然经历着不断的阻碍,这种阻碍也是痛苦的,所以人是痛苦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在欲求与欲求满足之间不断徘徊,即使欲求的暂时的满足,也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安全感,欲望没有止境,如果没有欲求,人就会处于焦虑,无聊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人对欲望的彻底取消则使人进入虚无的境地。意志如果取消,以其为依托的表象世界也不复存在,而作为主体的人类也从而只是空洞的“无”了。这种虚无主义成为生存无意义的佐证,但想要解脱,是困难的。

意志的否定

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在于追寻无法满足的欲求,只有舍弃欲求,否定生命意志,才能脱离人生痛苦。他提供的解决途径主要为在哲学沉思中沉淀,沉浸于艺术之中和禁欲这三个方面。在这一点上,是他从印度的哲学经典《奥义书》中借鉴而来,书中要求通过运用“调息,制感,沉思,专注,思辨和入定”这些手段使人达到解脱、入定、涅槃之状态。而哲学沉思,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平和的心态,在社会社会关系中保持距离,进而保持平和满足的心态。

叔本华对痛苦人生的最主要解决途径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他认为通过沉浸在艺术之中,可以从美学直观认识中摆脱意志束缚,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暂时的解脱。因此在艺术的世界中,人完全沉溺于对理念这一自在之物的观审之中,暂时忘却了事物同意志之间的各种关系,作为主体的人与理念融为一体,脱离了意志的服务,使其从生命中得到瞬间的解脱。在他看来,艺术的最高形式即是悲剧,悲剧在形式上为我们展现人性的丑恶和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人在观赏悲剧时,使自己和悲剧的主人公感同身受,忘却自我,这样主体成为了无意志的纯粹主体,不受意志的奴役,从而获得了暂时的安慰。

但沉浸艺术之中只是暂时的将人从意志的控制中摆脱出来,若想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痛苦,只有对生命意志进行彻底的否定,即走向禁欲之路。

总的来说,叔本华通过对意志的否定实现了对痛苦人生的救赎,只有否定意志,才能摆脱意志的束缚,超越痛苦。他在这里为他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叔本华说人生根本没有意义(人生的本质是痛苦)(3)

悲剧主义人生观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并非彻底纯粹悲观主义,而是一种蕴含着生命智慧的悲观主义。他残酷的揭露人生的本质是痛苦,让人类反省自身,发现自身的内在价值,平衡幸福和痛苦之间的关系。直面自己的欲望,正视自身的局限性,在受痛苦人生的捶打中,勇敢的直面痛苦以达到对人生的顿悟,进而选择适度的生活方式。“人生的幸福,主要来源于自身”。人本身具备将痛苦转化为幸福的能力,在悲观世界中生长出积极的萌芽,放下不切实际的欲求,平衡自身需求与欲望之间的关系,从而将自己从悲剧人生中自我拯救出来。所以,他的悲剧人生观并非只是将人引入人生痛苦的深渊,而是蕴涵着一定的智慧,具有反省人类自身的功能,他这种极具悲观主义色彩的人生哲学是后世悲观主义思想的主要源泉。

总的来说,叔本华给当时的欧洲思想界带来显著的变化,打开了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新篇章,在西方人本主义由理性到非理性的转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哲学虽然前后矛盾,有着诸多局限性,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关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中对人性的反省作用和对人生的自我拯救的探讨,叔本华哲学思想中的积极意义对人们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还是有着重要启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