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100篇晨读背诵司马光(历时一年读完后汉书)

《后汉书》是前四史之一,记叙了整个东汉王朝的历史,作者是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我历时约一年时间读完这部巨著,感受颇多,在此分享些许的感悟。

首先,我要大力推荐喜欢历史的朋友读这本书,原因有以下两点。

文字简单,内容详实,文辞优美

阅读原文古史,文字障碍是很大的问题。若无一定的文言基础,读起来是很费劲的。跟《史记》、《汉书》相比,《后汉书》相对简单,比较适合入门。

司马迁写作《史记》时,常常感叹史料不足,《史记》很多人物的生平过于简略。《三国志》也同样如此,若无裴注,会错过很多重要内容。《后汉书》提供的史料,则非常充足。很多汉末人物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上都有传,前者的字数往往是后者的数倍。详实的史实,非常很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物、总结历史得失。

范晔是文学大家,《后汉书》文辞极美,尤其是各篇章的序。也许比不上司马迁的大气磅礴、发人深思,但也有其可观之处。

一部完整的典型中国王朝的兴亡史

《史记》思想自由、兼容百家、大气磅礴,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司马迁并没有机会看到一个典型的中国王朝是什么样的,更没有看到过一个完整的中央集权王朝的兴盛灭亡。司马迁所处的年代,完善的中央集权、思想控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他的《史记》才能那样不拘一格,令人叹服。但是也带来了一个遗憾。《史记》描绘的时代,太过于“自由浪漫、百家齐鸣”了,与之后二千年的中国差别很大。

典型的中国社会,形成于汉武帝之后。政治上中央集权,皇帝与儒家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化上独尊儒术,儒家价值观融入社会各个角落。这种社会形式,持续了几千年。至今中国社会依然深受其影响。东汉从头到尾,都处于这种统治模式之下。《后汉书》正展示了一个典型中国王朝的兴衰。从中,会发觉很多典型问题,比如社会阶层的逐步固化,财富的集中兼并,上层阶级的逐渐腐化。这些问题以后还会困扰唐、宋、明、清等各大王朝,以及今天的中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后汉书》的“缺点”

对于喜欢精彩故事的朋友来说,《后汉书》有些偏无聊了。东汉时儒学一家独大,此时人物受之影响很深,性格、行事偏于保守,个性张扬的人物比较少。东汉初期和末期尚有不少精彩情节,中期则比较枯燥。《后汉书》中还有大量儒家学者的传记,较为无聊。但还是劝大家不要错过这些枯燥的内容。文化、思想方面的内容,虽然没有战争、宫斗等有趣,但是它们与政治军事斗争是不可分割的。它们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历史、思考现实。

王侯将相之家谱,儒家主流价值观

人物取材方面,《后汉书》主要以上层人物为主。东汉开国时的功臣贵戚,长期活跃在政治、军事舞台。官僚阶层也呈现明显的世袭化倾向,很多传主都出自世代官宦之家。东汉中后期又出现世代显赫的门阀士族。他们是《后汉书》人物的主要成分。

除了政治、军事人物外,《后汉书》其它人物的取材,带有浓厚的儒家正统价值观。东汉儒学极盛,《后汉书》有非常详尽的介绍各大儒家学者的《儒林列传》。《后汉书》有《列女传》,所选取的女性,多符合所谓“三从四德”。《独行列传》记载狂狷的高士,《隐逸列传》记载不慕名利的隐士,也都符合传统价值观。《史记》中记载有为传统价值观所轻视的商人、游侠、刺客,并为他们正名。相比《史记》,《后汉书》的价值观还是比较保守的。

《后汉书》与三国历史

有很多朋友对三国感兴趣。但要更深刻的理解三国历史,不可不读《后汉书》。三国时期的很多著名人物,如董卓、何进、袁绍、荀彧、吕布、孔融、刘表、袁术、公孙瓒等,在《后汉书》上都有传记,而且远比《三国志》详细。但这只是次要原因。要想了解三国各大势力的起源,各种政治军事斗争的深层原因,不可不读《后汉书》。

三国时期有着最强大影响力的士族,正形成于东汉中后期。袁绍家族号称“四世三公”,是当时最大的士族,其家族各代重要人物,在《后汉书》都有传记。士族的崛起,与东汉的重视儒学、以及察举制有重要的关系。历经多代,士族已经变成最具根基的利益集团。所以,三国时代以及两晋南北朝,士族力量的强势是必然的。

而三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是宦官之后。他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后汉书》有其传记。曹操为人不拘一格,提出了“唯才是举”。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他说,不论是出身卑微,还是不仁不孝之辈,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得到重用。东汉中后期,社会重视品德、学问、名望、出身(这些正是士族所拥有的)。了解了这个背景,更能明白曹操的可贵。曹操的政策,在宦官主政的灵帝朝,就有一定的体现。灵帝建立鸿都门学,招收大量出身寒族的文学才艺之士,从其中选拔官员,以对抗靠儒学起家的士族。曹操本身的好文学、轻儒术、不重出身,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曹操的叛逆、好杀,与当时社会对“浊流”的歧视,也有很大关系。曹操与袁绍的对抗,可以说是东汉末年宦官与士族之争的继续。

东汉时,西北有羌族,东北有鲜卑乌桓等边患,汉末更有频繁的农民起义。董卓、公孙瓒、孙坚等将领应时而起。刘备起初也是依靠军功走入仕途的,但他能够声名鹊起,与东汉推崇名士之风有很大关联。

关于东汉王朝

东汉,是一个相对平淡、乏味的王朝。

它是唯一一个在灭亡之后,重新复兴的王朝。所以,它背负了很多负担。刘秀虽是开国之君,但在太庙里,有七位先朝皇帝需要他祭祀。西汉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他都必须遵守。东汉的政治文化,与西汉中后期几乎完全一样。中央,同样的三公虚领宰相、尚书掌握实权;地方上,同样是威权有限的州刺史,以及权力很大的郡守、县令长;文化思想上,同样的重视儒学(东汉更甚)。对于西汉政治上的问题,比如外戚专权,刘秀也采取了很多预防措施。但是他的三令五申,还是抵挡不住汉朝自吕后以来的政治传统。

不过东汉历史,还是打上了深厚的刘秀烙印。刘秀本身仁厚、内敛。刘秀在位30多年,天下一统之后,专心于内政、德教;宁可放弃良机,也不愿劳民伤财,发动战争。整个东汉,保留了这个好传统。东汉很少有大规模的对外用兵。即使是窦宪征匈奴,所发的兵力也只有数万人,远远不能与西汉相比。东汉班超曾经控制西域。但东汉政府只派给了他数百兵力。班超就凭借这几百人,凭借他高超的外交能力,以及大汗王朝的威名,控制住了西域广袤的土地。汉武帝后期,几十万人埋骨漠北,也没有做到这样的伟业。

刘秀本身爱好儒学。史书记载他阅读经典,不分昼夜,乐此不疲。东汉的儒学大师们,享有崇高的地位,很多人做到公卿高位。不论文官武将,都热爱阅读儒学经典,就连宫廷侍卫都能通晓《孝经》。东汉讲学之风甚盛。各地学者在本地教授,学生往往成百上千。孔子首开私学,东汉时的学者们则继承了他的传统。

东汉宦官

东汉是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大规模走上政治舞台的朝代。东汉宦官的崛起,靠的也是其自身的奋斗,以及对机遇的把握。汉代的宦官,地位本是很低微的。东汉中期,外戚专权,皇权衰微。官僚士大夫多半对此无动于衷,甚至倒向外戚。宦官则在扳倒外戚权臣的过程中,给皇帝提供了关键的帮助,所以备受信任。早期得势的宦官,多半还是比较谦逊、谨慎的。后期的宦官则做了不少坏事。《后汉书》对于宦官所做的坏事,记叙的极为详细。对于官僚士大夫的非法之事,则往往一笔带过。这是有失偏颇的。外戚、宦官、士族,是东汉后期政局三大势力,他们之间是权力之争,无关正义。只是士人掌握舆论,后人多以为他们代表正义。其实不然。

东汉名士之风

东汉重视品德、名望,推崇名士。士人之间互相吹捧,有所谓“三君”、“八俊”、“八顾”、“八及”等。汉代官僚选拔制度并不完善,察举制多以名望选人,很多名士高人进入朝廷。这些人也许品德高洁,但通常并没有出色的政治能力。他们对于寒族、浊流人物的歧视,则让人不齿。

功臣贵戚与士族

东汉功臣几乎全部得以善终,并且累世富贵。这正是刘秀的宽厚之处。如耿弇、窦融、伏湛等功臣的家族,几乎与东汉王朝相始终。如耿氏,世世代代为东汉将领,世世代代守卫东汉边疆,最后又为了保护汉献帝、诛灭曹操,被灭族。这实在让人感动。

但另一方面,这也让人忧虑。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耿氏在东汉富贵了二百年。其它功勋贵戚家族也同样如此。梁启超说,二十四史是王侯将相的家谱,《后汉书》表现的很明显。

到东汉中后期,功臣贵戚逐渐衰落了,但是士族却崛起了。这同样也是世代富贵的大家族。而且他们对官场的垄断比功臣贵戚还要强。即使王朝更迭了,做官的还是士族。

想汉武帝大力推广察举制,本来是想从更大范围内选拔人才。但最后,入官之途还是被世家大族代代垄断了。隋唐之际,又出现了科举制,以打破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但在明清之际,靠科举进入仕途的,大部分还是官宦之家的子弟。这不由的让人深思。

儒家信徒,在先秦的落魄时代中坚守着理想,到东汉时的繁荣发达中却开始走向腐化。这个过程也让人感叹。从孔子开始,儒生世世追求学问,传承知识,四处奔波传播理想。他们是社会的进步力量。汉朝建立后,儒生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武帝之后,儒生成为了官吏的主要来源,儒学世家逐渐显赫。东汉时,士族靠着代代传承的家学,利用选官制度的不足,开始垄断权力。此时,他们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成为了最强大的利益集团,过去的落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开始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打压寒族以及其它政治对手。他们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反动力量,兴盛中也开始糜烂,最终要被历史淘汰。他们的蜕变,让人感叹。这样的剧情,也在中国多次上演。

作者:金小光,网名卷香,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史事拾遗”。

小古文100篇晨读背诵司马光(历时一年读完后汉书)(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