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研究方法 谈谈意象构图法

意象选择好之后,所选意象并非单纯简单组合即可成功构图这点正如围棋,并非随意摆放几个棋子就能形成地盘布局或者杀机,几个棋子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谋略联系,互相呼应,声势若隐若现同样,诗词意象构组中,几个简单事物的中间实际上是蕴藏了作者的思想寄托,正是作者的这种精神因素才能使那些本来是独立分离的事物统一起来,我们又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呢?这就又关乎到一个新的命题:意象构图法,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构图研究方法 谈谈意象构图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构图研究方法 谈谈意象构图法

构图研究方法 谈谈意象构图法

意象选择好之后,所选意象并非单纯简单组合即可成功构图。这点正如围棋,并非随意摆放几个棋子就能形成地盘布局或者杀机,几个棋子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谋略联系,互相呼应,声势若隐若现。同样,诗词意象构组中,几个简单事物的中间实际上是蕴藏了作者的思想寄托,正是作者的这种精神因素才能使那些本来是独立分离的事物统一起来,我们又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呢?这就又关乎到一个新的命题:意象构图法。

意象构图法是在空间层次上如何搭配和组合事物的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并置、立体、景深、动静、虚实、跳跃等手法。而这些手法的成功运用往往能够优化诗词意象空间的组合,从而更好的表达和蕴藏意境。这里我们借用一下对联在意象构图问题的一段讲义内容,来体悟一下诗词的意象构图。当然,对联与诗词的写作是有很大区别的,但在意象构图的问题上,则更多的是相通。

1)、并置拼剪法:

所谓并置就是从已有的客观事物中,选取一些代表性事物,在形式上简单地拼合剪接在一起来构组意象图画的手法。例如: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此法追求自然朴素,讲求意象事物的涵接自然,不露痕迹。这种方法的运用,在诗词写作要求对偶的句式中,用得比较多。要做到这点,选取意象立足点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所选事物要具有统一性和代表性,格调要和谐,即要注重体现对偶句式对立与统一的美感。如: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的格调是和谐的。古道,有份沧桑;西风,难免落寞;瘦马,则自然承接古道西风的格调,同时也强化其中的苍凉意韵。这一对偶句在构图手法上,也有一种说法,叫“列锦”。“小桥流水人家”则是和谐宁静的故乡情怀,在本句上是和谐的,相对于上句则以“对立统一” 的手法反衬了上句的苍凉,为下文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的思乡、孤寂或悲凉的心情做了铺垫。反过来看,如果应对形式为“大炮飞机坦克——小桥流水人家” 则必定大杀风景,毫无美感可言。这就是我们说的前后格调要和谐。

第二、所选意象必须灌注作者的精神因素和诗词主旨。诗词之精神主旨必须是贯穿全篇,将各种物象进行统一的排列组合。

上面的例子中,古道——西风——瘦马,就灌注了作者的精神因素: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如果没有这种意韵,那么就如围棋布局没有谋略,散沙一盘。

看另一个例子:【例】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常见而简单六个事物,这些事物在格调上是和谐统一的,都是文人雅士长伴的“良友”,亦作者所好。作者写作此二对偶句并没有从生活环境的其他纷繁复杂中去构图,而是巧妙地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用六个本应该是孤单的简约词组,组合出一幅清淡、高雅的意象图,表现了自己安详惬意的隐逸生活。简简单单的事物,平平淡淡的格调,却可以妙用如此,揽悟全篇,正是应了那句话:简单就是美!

再如:无限相思,天上人间梦里;几回错认,断桥残日归船 。此联之后句为并置手法,上联的首句“无限相思”是全联的题眼。下句在承接这句的基础上,并没有用复杂的手法、感人的语句来解释和表现如何相思如麻,海枯石烂,天荒地老,而是尝试采用简约的并置手法,以“天上、人间、梦里”三个不同层次的意象点来衬托和铺展。经此布局一延伸,相思之情自然而朴实地表现出来。下联的手法亦然。

2)、平面立体法

立体法:选择处于不同平面上意象事物来构图,使用意象画图成为高低、内外结合的立体空间,打破一个平面的单调性。(此处,回想一下没,哪些词汇可用于如此“立体法”)此法多用于写景之联。以此构联能使读者看了之后在感官印象上形成立体鲜明的图画,使联中的“诗中之画”跃然入脑、

【例】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采用此法构组意象空间同样要注意:构组立体意象空间的意象点相互之间,应该遵循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即首先要和谐统一;其次,在空间层面上要拉宽、拉大,使纵横交错的构图能给人以鲜明的立体感,使读者一看之下如入画图、心神开阔。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此联所选意象点为地、水、楼、山,常见而简单,但是立足点巧妙支撑全联意象空间的四个基石,处于不同层面和方位,立体感强,能够互相对立而统一地支撑全局。第一层面:地占百湾,湖湾交错,地围水耶?水围地耶?一片地水相融,湖陆交错,更突出了平面的开阔远大,大明湖宽阔的轮廓也自然进入读者脑中。笔转“楼无一面不当山”,联之意象空间开始上升:从一片茫茫的湖地之平阔转移到高空。上升之后的图画,以楼为空中支点,以远山为弧线(楼无一面不当山,暗示了周围环境是远山环抱),勾画了另一层次的意象,“楼山”与“湖地”两重意象又共同构造了新的立体画面,至此,全联的意象图画就有如模型一般呈现在读者眼前,生动逼真,让人自然感受到那“水色山光相上下,一楼宛在水中央”的意境。

3)、立定跳跃法

先选取立足的意象基点,在此基础上跳跃转换到另外一个画面的手法。此手法讲究跳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要注意意象之间的过度与联系,否则有造成上下联意隔离的危险。采用此手法应注意两点:一、时空原有的意象基点要找好。上联往往需要先做铺垫,以反衬下联变动跳跃的反差。二、要适当过度跳跃,使之既在情理之内,又写出读者心思,变化之后的景象能让人心眼一新。

再来分析:【例】画草发生,顷刻工夫非为雨;灯花开落,须臾造化不关春。这个巧联的意象立足点为事象:画草、燃灯。在生活常识中,我们都知道画草、燃灯和雨水、春风是没有联系的,但这个巧意联巧就巧在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利用了跳跃思维。作者先把“草长、花开”从 “画草、燃灯”中抽离出来,化事象为物象,做第一步跳跃;而后在这个抽离出来的物象的基础上,自然地联系到春风春雨,实现第二步跳跃,从而使结句之“顷刻工夫非为雨”、“须臾造化不关春” 既在情理之中又出读者意料之外,印象效果巧妙鲜明。

又如【例】:熬墨才题梅胜雪;未寒亦见骨凌风。还如【例】应对钱塘上联出句:一江秋浩荡,万嶂影萧疏。出句是奔流之势,为江面平阔之景,其中隐藏了秋气沧然、江流浩荡的意蕴,在此基础上,对句既承接了秋气沧然浩荡的季节时间,又尝试把画面跳跃出来,从平阔的江面上升到高空,望尽深秋万山萧疏之景,从江到山,从平面到高空,从浩荡到萧疏,既然增加了秋气浩然的气势,又极大地扩大了对联意象空间,使一幅阔大高远的秋意图得以构建。

4)、远近景深法。

景深法就是意象构图先构筑一个立体空间(上联居多),然后在此基础上抽取、套换出不同的层次的手法。此法犹如摄影艺术,经常要采用调焦镜头。先选定一个拍摄背景,然后在此背景的基础上伸拉镜头,使某些事物凸越突出于原有的意象背景之上。

此法的成功运用往往能突出联中伸拉出来的意象,给人予特写镜头般的鲜明效果,景深法兼有立体和跳跃的特点,可以看作是两者的。合;不同点在于它是立体以后的变化,是原有基础上的伸拉突出,而不是跨时空地跳跃到另外的画面去。

如: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声。此联意象立足点为秋天、千家、雨帘、落日、楼台和笛声(风),其中“秋雨”与高空视野所看到的“千家”为第一层次意象空间,这个空间先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犹如拍摄远景般给人予深远苍茫之感。正是在这个背景上,作者将下联的意象拉到“落日、楼台”的近景,在原来大背景中把镜头拉回眼前。在此过程中,“一声长笛”充当了镜头调节的作用,正是“一声长笛”的扬起,才令读者把注意力聚焦在“落日”、“楼台”,而“一声长笛”的扬起也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与深沉,在上联深远而略带消沉的背景上,跃起了一股灵气。

再看:云中出迥阵;天际识归舟。(从集句或对联的角度来说,五言联比较简单,如果多点翻书,或平时有积累的话,可以应对句子也应该比较多。)但是在意象空间上看,“天际识归舟”是伸拉了一个远镜头,焦点落在“归舟”上,有这么明显的一个特点,自然应该考虑采用景深镜头法来构意象图,再添补一个更大的背景,以便更好衬托“天际识归舟”中那种极目远望的效果,

5)、虚实相生法

选用意象事物自身与其相关事物之间的真假、虚实的联系、变动来构图,多借用光、影等事物的效果。此法需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或以比喻、拟人手法的神妙运用来造景,或敏捷抓住意象事物受到外来光、影的作用,而形成的虚实变幻效果构图。

如: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此联物象为:竹、烟、梅、雪;事象为:密补疏,肥添瘦。在意象的构造上,物象为实,事象为虚,作者正是在原有物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拟人化手法从静态中写出动态,以虚补实,虚实相生,赋平凡景物予人性,平添意趣。

再如:卷帘收竹影,掬水萃星魂。出句,物象为帘、竹、影和光(联中隐藏),事象为“收帘”,出句巧借光线造成阴影变化之效果,敏捷抓住“卷帘”所带来的效果,点破其中的微妙变化,构造了一种效果互动,虚实相生的意境。对句根据出句的影象构图,借鉴古人影象互动手法之佳句——掬水月在手,曾考虑以“掬水映星芒”对之,如果作为巧联对之,“掬水映星芒”当然也算是工整对出;但作为意对,则更要考虑意象手法的涵接,需要把对句的意境适当深化,使上下联统一起来。考虑再三,以“掬水萃星魂”对之。如此一来,对句既有影象手法的精致入微刻画,也有时空转换上的合理地涵接——室内卷帘走出,而后于室外掬水玩趣。对句造境“掬水”,将倒影的星星光华想象为“星魂”,从而使“掬水萃星魂”虚实相生,虚中得意。此外“掬”、“萃”两字作为字眼都起到活动意境,呼应过度的作用。

6)、动静互补法

这个手法构图要求意象选取有动有静,有起有落,两者互相映衬来构组意象空间。此法要求善于抓住意象事物的动静变化来构图,要突出动态意象的起或收,使其与作为背景的,或虚或实的静态对照鲜明起来,充分体现对联意象空间生动可感性。如: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泉声、池、山色、楼,这四个是全联意象的立足点,全联意象空间的动静、起收变化是通过意象的细微变化实现的。泉声潺潺,至池而尽;山色苍苍,一层更多。联中正是抓住泉声归融于池,山色展目于外的起落变化,从有到无,由少变多来刻画环境的动静交替的。此联的动静效果并不是非常强烈,但是却是非常微妙,它的互动关系,很好地体现了对联意象空间的对立与统一,在此意象空间的动静起收的微妙变化中所领悟到的意境更有一种若隐若现的哲理,耐人玩味。

再如:絮沉满案雪;影动一帘风!此联选取意象为柳絮、帘影、风。原于聊天室出句为下联,当时寻思再三没有对好,“影动一帘风”的动静变化鲜明,风吹帘影的现象被倒置过来,给人的印象是后发先至,因为和思维习惯不同,所以在印象上,更能起到增强对比的作用。出句当时联友认为应对难点有二:一是出句刻画的动静变化效果,其静是不写的,只通过“影动”的变化而让人下意识到“一帘风”来暗示之前的平静;二是刻画出来以后的意境要与出句和谐,出句作为下联只捕抓了意象动静变化,在可函接方面似有似无,给对句造成更大难度。后来,考虑到“影动一帘风”的意象变化效果是起源于“风”,是一种静态背景下的突然动作,由此抓住先静后动的背景,由风联想开去,得句“絮沉满案雪”对之。“絮沉满案雪” 的之柳絮堆案的构景是静态的,这个静态正好与一阵风吹起的“影动一帘风”相互映衬对比,达到了意象构图的动静互补。同时,“絮沉满案雪”本身又是“静中有动”:首先,一个“沉”字显示它是经历柳絮飘飞之后的静态;其次,“满案雪”又在柳絮落定之后,“雪象”顿生,产生了句内意象跳跃。经过这样的构图设置,全联不但在意象上是“动—静—动”的相互交替,而且单句内亦有动、静的传递跳跃,富于动感。

以上六法是以对联为例来解释的,其实在诗词写景中,同理实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