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慎始更慎终(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出自《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意思是,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名位。名位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明白了各自的制约,守好本位,就不会有危险。道存在于天地间,犹如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要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臣服。

曾仕强先生解读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创制的时候,不得不朴散为器,进而设官分职,各司其职,这才有政务的推行。而有了名以后,就会引起竞争。不竞争则已,一竞争就是恶性竞争。有考核,就有人想造假,也就有人会投其所好。每次考核,大家都是不平,因为不可能平。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凡是领导跟我们一起去打篮球,我们就很痛苦。因为下属得分比领导多,领导的脸色就不好看。所以,下属一定不要赢太多。领导投篮的时候,不能让他吃火锅;我们投篮的时候,让领导尽量封杀我们。领导进了才有面子,才高兴。这就叫“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要适可而止。

“知止可以不殆”,“不殆”,是避免危险的意思。只要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倒过来,如果不能适可而止,最后一定是凶险的。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好像道是普天下都存在的,好像川谷跟江海的关系,即河川从山谷里面,慢慢汇集而成江河那样的自然。我们可以改变的,也不要想一下子就去改变,因为那是做不到的。何况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根本不能改变的。所以,最好入乡随俗。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远远看着一棵树,都觉得好美,近看才知道千疮百孔。远远看一个人,认为这个人了不起,走近一看,才知道没什么。这说明,远看跟近看差得太多了。

老子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所有外在的都是不重要的,只有我们内在的修道,才是唯一自己应该把握住,而且最重要的事情。但是,现在我们对修道,对提升自己的品德,并不太关心,我们的眼睛都在看外面的东西。

博观而约取慎始更慎终(始制有名名亦既有)(1)

傅佩荣先生解读

始制有名,万物开始出现,就有了名称。名亦既有,名称既已产生;夫亦将知止,就会知道适可而止。知止可以不殆,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以道在天下的情况来说,就像江海为河川所归,所有的一切,最后还是要回到道的。

始制有名,“始”代表万物开始出现,然后就有了名称。就是《道德经》第一章说的:有名,万物之母。有了名称之后,代表人会使用认知,有了认知便会加以区分,区分之后就会产生欲望,再后就出现复杂的问题了。

夫亦将知止,这个名可以让你“知”停下来。“知”就是知道停止在何处。换言之,知道名称后,就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是名实相符,名以指实,名字要指称实在的东西;第二是名分相配。

什么是名分相配?比如,孔子在《论语》里回答齐国国君时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要有适当的行为表现,叫做“分”。“分”就是分寸。配合身份的一种适当的表现。

知止可以不殆,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人往往都是看到危险的时候才发现,早知道少说几句,早知道少做几件事。因为你不知道停止。如何停止呢?就要按照名来停止。你是什么样的名,就要做到什么样的分寸。要把握这个度,是最难的。这叫“名分”的关系。

博观而约取慎始更慎终(始制有名名亦既有)(2)

南怀瑾先生解读

上古的原始社会,一切都很朴实,社会日渐文明,可是在文明的后面很多的罪恶就来了。

始制有名”,“名”就是姓名,代表法令,代表制度;换句话说,“名”代表人类文化观念的成立。人类有了教育、有了文化,接着一大堆的办法、理论都出来了。“夫亦将知止”,理论越多,社会越乱,要适可而止。“知止可以不殆”,人类越进入文明,社会的思想就越混乱,于是就会盲从,不晓得如何才好。所以,老子道家的思想,认为文明的发展要适可而止,过分的发展,会变成尖锐,尖锐了就会出毛病。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如把“譬”字移到下面来,成为“道之在天下,譬犹川谷之于江海”,就更容易懂了。意思是,“道”在宇宙的作用,比如川谷之于江海——下雨时山上的水流到溪谷中去,溪谷中水满了,就流到河川,最后一切归之于大海。也就是说,天下不论什么事情,皆要归之于“道”。“道”从形而下的用,又回到形而上的道体,所以说“道法自然”。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