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何建明谈上海(思想者曹伟明上海为何称)

【编者按】江南,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南水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智慧特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曹伟明认为,上善若水,江南水文化的智慧特质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时代精神,更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以下是他在青浦区图书馆“青溪讲坛”上的演讲

江南是一块绿水青山的宝地,这里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汇聚了江、河、湖、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形成了“三里一村,五里一市,十里一镇,二十里一县”的水边江南和水上江南。江南人性喜自由,崇尚求真务实,刚柔并济。上善若水,江南人的性情和生存智慧,犹如水的自由和灵动,浸润着清而华、秀而苍的水性,带有“水”的灵性和诗意的气质。

“水”如何深刻影响江南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河湖海造就了江南人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劳动习惯,以及与衣食住行相匹配的民间习俗和智慧特质。以下仅举几例。

1、上海地名:“沪”与蟹簖的历史,浸润着水文化灵动而又科学的智性。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烙印和文化胎记。六千年前,智慧勤劳的上海先民就在吴淞江边捕鱼捉蟹,繁衍生息。当年,吴淞江江面宽阔,水势浩瀚,上海先民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江海捕鱼捉蟹的工具,叫作“沪”。唐代文人陆龟蒙曾在《渔具诗》序言中提到:“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并专门对“沪”做了解释:“沪,吴人今谓之簖。”

“沪”源自于上海先民用绳编列竹棚,插在水中的泥沙上,向两岸张开。它像一种“机关”,潮上倒伏,潮退立起,让随潮而入的鱼蟹,受阻于竹栅,渔家能够轻松有效地获得丰收。这种利用潮汐涨落原理的蟹簖,使捕捉鱼蟹变得简便巧妙,体现了上海先民的聪明才华和智慧思维。

2、水稻发明:稻饭羹鱼,浸润着水文化创造的秉性。

民以食为天。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就是吃饭问题。在上海青浦崧泽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出土了炭化的肥短“粳谷”与瘦长的“籼谷”两种稻谷,这说明早在6000年前,上海先民已经通过对野生植物的驯化,摆脱了自然界对人类的绝对控制,使人类能够主动地适应与改造自然,能动地栽培水稻。

在崧泽文化时期,上海先民善于运用水稻的原料,在炊器制作中广泛运用稻草屑或稻壳作为羼和料的技术,催生了稻作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崧泽遗址的稻谷遗存,是中国考古发现中最早有确凿依据的实证,为探讨我国稻作文化的起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上海先民在稻作过程中对石犁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进入了犁耕时代,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效率。从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是我国古代农业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体现了上海先民的生存智慧。

明清时期,上海先民通过培育,造就了青角薄稻米,它盛产于青浦一带,以谷粒饱满、壳薄出米率高、米质优良而得名。青角薄稻米口感清香可口,黏性适度,色感晶莹透亮,光泽爽滑,有“一家烧饭十里香”的美誉,在明清时期,是朝廷指定的“贡品”。清末民初,青浦朱家角因经营青角薄稻而形成了风靡长三角地区的“米市”,成为稻米的集散地、交易的大码头和米市的晴雨表,有力地助推了朱家角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3、水井开掘:从居无定所到聚井而居,浸润着水文化创新的悟性。

水,是生命之源。水井的发明是上海先民智慧的象征。考古发现,早在6000年前的青浦崧泽古文化遗址,就出现了上海地区最早的水井,井内除去淤泥,发现了夹砂红陶,釜、罐、鼎等陶器残片,以及少许动物遗骸和红烧土块。1990年,在青浦朱家角镇的西漾淀,发现了一口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距今4000年左右。它为圆筒形,口径0.98米,深约2米。井体用整棵对剖的大树,中间挖空后对合,作为井壁,井底也铺上木板,并发现有贝壳,起过滤水质的作用。这种井的形制,有利于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防止井壁塌陷,在凿井技术上更是一项重大的改进,是上海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

沧海桑田,上海先民对水井的发明和创新,不仅适应了人口增长的需要,更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而且还增加了获取水源的方式,满足了环保用水的需求,让人们生活保持卫生,健康长寿。同时,解决了上海先民早先逐水而迁、傍水而居的困境,扩大了生存的空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崧泽的土筑水井,到良渚的木壁水井,再到青龙镇出土的唐代榫卯接缝的砖壁井,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水井系列。水井形制上更有单眼的、双眼的、三眼的、连环的,丰富多彩。漫长而繁杂的水井演变,说明了上海先民创新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这也转化为如今上海城市精神的文化元素。

4、技术鼎革:“原始制造”开辟了“上海制造”的先河,浸润着水文化审美创意的诗性。

崧泽遗址的考古,实证了“上海制造”技艺的革新、文明的进程。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囊括了人类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以及一些精美的礼器,彰显了远古“上海制造”的审美魅力。这些器物与上海先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同时也展现了崧泽先民手工制造业的繁盛、经济与生产力的发达、原始信仰和艺术的萌芽。

尤其是制陶技术的提升,解放了人力资源。上海先民开始追求功能的革新、类型的丰富,造型、装饰的美化,从而创造了一批陶器珍品、艺术品,形成了具有智慧特点的陶器文化,成为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崧泽文化成为中国鼎文化的源头之一。上海先民制造的鼎形式多样,有釜形鼎、盆形鼎、壶形鼎、罐形鼎等,而且鼎足的形式多彩多姿,如凿形、扁凿形、扁平侧三角形、凸脊形、凹弧形、扁铲形、长方形侧足、三棱形足等,应有尽有,成为鼎制造的王国。

崧泽遗址展现了上海先民的文化创造、工业传承、技术革新,让人惊叹。诸多先进技术和文化因素的叠加,为上海先民当时的生活提供了审美的诗意,让原本枯燥的劳作,有了创造的动力,体现了原始信仰和艺术的萌芽,也为以后制造业的繁盛、经济与生产力的发达奠定了基础。

5、青龙古镇:海纳百川,浸润着水文化面向大海、追求卓越、开放包容的韧性。

宋代,古上海的青龙镇,有着“小杭州”之美誉。当时,青龙镇规模宏大,风景秀丽,市场繁荣,经济富庶,文化兴旺,百姓安居乐业。《隆平寺宝塔铭》记载北宋中期该镇已是“人乐斯土,地无空闲。衣冠名儒,礼乐揖让,人皆习尚,以为文物风流之地”,南宋晚期“猗欤美哉!惟此人杰而地灵,诚非他方之可及”,俨然是一派令人向往的都市气象,一幅繁华的江南版“清明上河图”和古上海的“海纳百川图”。

据记载,宋代青龙镇有东西两市,承载着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布局科学,烟火万家。青龙镇的三十六坊,按现代通俗说法有36个居民居住区,在当时的江南,也属于特大型市镇。长三角地区海盐县澉浦镇的中心镇区只有8个坊巷,上海镇只有5坊,而华亭县城仅有26个坊巷。由此可见,青龙镇物理空间规模上远超一般的市镇,也超过了一般县城。当年的青龙镇大约居住了8000-13000人,以每坊平均50-80户人家计,青龙镇总人户约为1800-2880个。当然,这是指有户籍的居民数,不包括贾商、游客、游民等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和近郊的大族、农民,当时也有人用“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不定,口尤难记”来描述这一现象。

从人口结构方面看,这些“杂夷夏之人”,可分有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包括管理人员、贵族大户,成为“豪宗右族所会”之地。还有一般士人、工商业者及其从业人员,包括国内商贾、海外蕃商,充当商品交易中介的牙商、各种小商贩、普通手工业者等。更有伎艺之人,即在瓦市的从业艺人,为青龙镇居民和中外流动人员提供演艺娱乐活动。由于青龙镇上寺庙特别多,僧尼、道士人数也为数不少。无业市民和游民,以及当地农民,也不在少数。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水文化智慧,让青龙镇不仅成为唐宋时期上海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更是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江南市镇发生发展的典范和经济、文化繁华的样本。

江南水文化如何体现“上善若水”

水孕万物,万物勃发。上海一城而拥五水,面东海而栖,濒黄浦江而建,傍溪而聚,因苏州河而兴,由淀山湖而名,是一座名副其实“五水共存”的灵动城市。海派的生活兼容并蓄,富有情趣,有声有色。水性的江南,是人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水不仅滋养生命,还赋予人们智慧的启迪和品德的陶冶。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从古至今,江南人都在温婉秀美的“水环境”中,进行生活和创造,他们体察水之性,感悟水之道,追求水之德,造就了浩然博大的文化气象和智慧特质。

智者乐水。江南水文化中的智慧特质,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嬗变、吸纳、扬弃、提升,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基因和精神内涵,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时代精神,更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上善若水的智慧特质,蕴含着诗与远方,构建了崇高的信仰和干事创业的梦想。数千年来,江南文化恪守传统,注重现实,呈现出既放飞理想,又坚忍沉稳的双重性格。水之刚,水射万物,具有水滴石穿、一往无前的特性;水之柔,水气相生,以柔克刚,具有滴水穿石的韧性,富有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坚毅气质。

上善若水的智慧特质,源自于江南崇文重教、广采博收的优秀传统。江南人不慕荣华,沉潜于耕读人生,关注现实生活;经世致用,具有家国情怀;用聪明的智慧实现宏大的理想,肩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推动社会的进步。

上善若水的智慧特质,蕴含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征,既有通达进取的人生状态,更有机智灵活的内在神态。水文化的属性,既有随物赋形、温润通达、灵活柔韧的一面,更有坚硬锐利、滴水穿石、以柔克刚的一面。水文化在其液态、气态、固态的多重变化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适时而变、进退自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性,不仅造就了旖旎的山水自然风光,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赋予了江南民众机智灵活的文化性格。在江南文化熏陶下,人性成于水性,孕育出善谋能断、进退有方、通达进取的生存智慧。

上善若水的智慧特质,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下接烟火的地气,具有自由奔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追求精神。由江河湖海组成的“水文化”,既有温润安逸的一面,更有开放通达、积极进取的一面;既有敏察善纳的一面,更有坚毅质朴的一面。在精明灵活中,恪守向上向善的道德理想,在温润平和中,蕴含着轩昂进取的精神,在审时度势中,散发着勇立潮头的豪气和志气。

上善若水的智慧特质,蕴含着创新的精神,孕育了一大批具有创造禀赋的优秀人才。江南的水,不仅维系万物、滋养生命,也作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行舟楫,兴城邦,通南北,达八方,水和人相伴,人与水相依,和谐共生,向上向善。水文化,也造就了人们艺术生活的风雅情趣。诸如,王羲之的“兰亭”之会 ,寄情于水上、水边,创造着审美样式,山水之美和朋友之乐兼而有之,成为江南艺术化生活的典范。在艺术享受和审美中,陶冶情操,集聚江南文化孕育的创造人才和创新能量。江南手工业、工商业等的兴起,让水乡古镇星罗棋布、方兴未艾,催生了乡村、集镇和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上善若水的智慧特质,蕴含着江南人天人合一,尊重生态、生命和亲近自然的醉心之乐。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造就了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和富裕的鱼米之乡。物华天宝的风物,营造了耕读世家和崇文重教的民风。文人墨客和才子俊彦,既有淡泊宁静、淡定随性、顺势而为的天性,又有浪漫向上的生活追求,形成了江南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精致精巧精细的性格特征,以及追求真实的人生和自由随意的个性。

新时代如何发挥江南水文化的智慧特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更好发挥江南水文化的智慧特质?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用智慧的力量,塑造有魅力、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市形象。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江南水文化的智慧特质,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中国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文化精髓,有机地融入时代进步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上海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充分彰显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中的智慧特质,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用智慧的力量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实现文化的发展。对数千年积淀的、江南水文化孕育的智慧特质,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阐释,进行激活和转化,让具有智慧特质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跨越时空、超越时代,富有永恒的魅力价值。

二是用智慧的基因,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所谓“变化”,乃天地之自然。对数千年流传的江南水文化智慧特质,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让城市精神品格浸润人心,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发展。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创造创新的精神力量,进一步丰富上海城市的文化内涵,让上海成为一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活力、有温度,人人向往、安居乐业的国际大都市。

三是用智慧的文化,落实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江南水文化中的智慧特质,是江南文化中的精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南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质。今天,江南文化要继续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在落实国家战略中,要立足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现实,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条件,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四是用智慧的灵性,以文化人,培育和集聚一大批优秀人才。

新时代为新江南建设带来了新的空间,为上海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广阔的前景。水文化“灵动”“善变”“融合”“进取”的智慧特质,有了用武之地。敏察善纳、审时度势、随势而变、与时俱进等,由水文化孕育的智慧特质,可以得到充分的彰显。上海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雄辩地证明,只有顺势而上、不折不挠、随势而变、创新突破,才能发展,才能超越,才能勇立潮头。其中关键在于,培育和集聚一大批具有灵动智慧、善于变通的创业创新人才,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保证。

【思想者小传】

思想者何建明谈上海(思想者曹伟明上海为何称)(1)

曹伟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兼任上海市群众文化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曹伟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