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叙事方式的认识(电影要牛专题研讨会举行)

电影叙事方式的认识(电影要牛专题研讨会举行)(1)

电影《要牛》 片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4月24日电 (记者高凯)一个农村留守少年弄丢了自己最好的伙伴老黄牛,于是独自一人踏上寻牛的漫漫征程……电影《要牛》将镜头对准留守儿童,以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呈现出不曾言说的真情、坚强与成长。

日前,电影《要牛》专题研讨论会举行,中国影协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闫少非、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郑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宋智勤、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周杰、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陈中国等嘉宾,以及《要牛》导演李泓良、出品人吴万里等影片主创出席研讨会,就《要牛》的艺术特色、社会意义,以及儿童电影的创作路径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电影《要牛》是由北京心视新影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李泓良执导、李强担纲摄影指导,吴哲和范雷主演的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儿童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农村留守少年弄丢了自己最好的伙伴老黄牛,于是独自一人踏上寻找老黄牛的漫漫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与“偷牛贼”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最终收获坚强、赢得真情、逐渐成长的故事。

郑虎当日表示,《要牛》显然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他认为,儿童电影人必须要有的一种情怀和担当,走进生活,走进这个时代,该片的现实主义题材视角非常恰如其分,影片讲述了孤单和渴望,但最终回归到温暖与爱,整体表达用心,用情。影片在画面,叙事的动力,包括音效,音响等方面都有主创独具特色的表达,是一部很耐看的作品,很有代入感的作品。

张卫指出,儿童电影不仅要寓教于乐,给孩子们欢乐和教育,也应当关注96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上各种各样境遇的儿童命运。该片用温暖的人道主义的目光,抚摸了两代农村孤儿的孤独状态的现实主义,彰显出创作者很强的责任感。

宋智勤认为,《要牛》聚焦在人物的情感、人物的冲突上,剧情并不复杂,牛丢了,去找牛,牛被人买了,接着要牛,线索非常清晰。这部片子胜在人物的情感,以情感打动人。影片采用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从镜头到配乐,其平静中充满浪漫抒情的情绪渲染,非常契合该片的主题。

周杰直言自己对《要牛》的第一个感受,就是“简单”,故事情节简单干净,人物很鲜明。但与此同时,影片又十分“深刻”,其中的人性关怀笔调非常细腻深刻,引发观者很多思考。

闫少非当日从影像价值、伦理思考、文化意味三个角度对该片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要牛》聚焦于农村,大部分的演员都是非专业的演员,非专业的表演,这种原生态的质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陈中国表示,《要牛》“有趣”,“有看头”,“有嚼头”,“有意韵”,他总结称,影片中讲了三段情,孩子和牛,瘸腿的大人和牛,孩子和大人。三段情感里,每一段都是从人物的内心出发,内在有一个原点是不动的,这个原点是真情、坚守,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此外他指出,该片颇具文化特色,比如剪纸和砸铁花这样的民间艺术的融入,自然而有所承担。

据悉,《要牛》已经斩获2022巴塞罗那环球国际电影节综合类奖项“故事长篇单元奖”,入围2023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展“国内长片竞赛单元”及2022年中国(郑州)金童象儿童电影周“长篇单元”。(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