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腊肠配方(中华传统特色美食川式腊肠)

腊肠是中华传统特色食品,分为川式腊肠和广式腊肠。主要的不同处就在于广式腊肠是甜的,川式腊肠是麻辣的。川式腊肠以其特有的麻辣口味有着广泛的消费群体。特别是在四川等潮湿地区因麻椒的驱寒功能,更受人们喜爱。

川味腊肠配方(中华传统特色美食川式腊肠)(1)

川式腊肠属于生干香肠,加工中经过很长时间的晾挂成熟过程,风味独特,是四川地区农家婚贺、过节、待客等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其外表色泽红亮,切开后红白相间,色泽鲜亮,味道鲜美,香味浓郁,回味悠久。

川味腊肠配方(中华传统特色美食川式腊肠)(2)

以下附上川式香肠的制备方法:

1.原料配方

(1)配方:猪瘦肉80kg,猪肥膘20kg,精盐3.0kg,白糖1.0kg,酱油3.0kg,曲酒1.0kg,硝酸钠5g,花椒100g,混合香料150g(八角、山奈各1份,桂皮3份,甘草2份,荜拔3份研磨成粉,过筛,混合均匀即成)。

(2)仪器及设备:冷藏柜,绞肉机,灌肠机,排气针,台称,砧板,刀具,塑料盆,细绳,烘烤房。

川味腊肠配方(中华传统特色美食川式腊肠)(3)

2.工艺流程

选料与修整→配料→拌馅、腌制→灌制→排气→捆线结扎→漂洗→晾晒和烘烤→成品

3.操作要点

(1)选料与修整

四川腊肠的原料肉以猪肉为主,要求新鲜。瘦肉以腿臀肉为最好,肥膘以背部硬膘为好,腿膘次之。加工其他肉制品切下来的碎肉亦可作为原料。原料肉经过修整,去掉筋腱,骨头和皮。瘦肉先切成小块,再用绞肉机以0.8~1.0cm的筛板绞碎,肥肉切成0.6~1.0cm’大小的肉丁,用温水清洗1次,以除去浮油及杂质,捞入筛内,沥干水分待用,肥瘦肉要分别存放。

(2)天然肠衣准备:用于制或盐渍的猪小肠衣,要求色泽洁白、厚薄均匀、不带花纹、无沙眼等,在清水中浸泡柔软、洗去盐分后备用。肠衣用量,每100kg肉馅,约需300m猪小肠衣。

(3)配料:按配方称取各种辅料,混合均匀,加入6%~10%的温水,搅拌,使辅料充分溶解。

(4)拌馅、腌制:把瘦肉丁、肥肉丁和辅料混合均匀,腌制数分钟,即可灌制。

(5)灌制:将肠衣套在灌嘴上,使肉馅均匀地灌入准备好的肠衣中。

(6)排气:用排气针排打湿肠两面,以便排出肠内空气和多余的水分。切忌划破肠衣。

(7)捆线结扎:每隔10~20cm用细线结扎一道,不同品种、规格要求的长度也不同。

(8)漂洗:将湿肠用35℃左右的清水漂洗1次,除去表面污物,然后依次挂在竹竿上,以便晾晒、烘烤。

(9)晾晒和烘烤:将悬挂好的肠放在日光下暴晒2~3d,阳光强时每隔2~3h转动竹竿一次,阳光不强时每隔4~5h转一次。在日晒过程中,肠体胀气处应针刺排气。晚间送入烘烤房内烘烤,温度保持在40~60℃。一般经过3昼夜的烘晒即完成。然后再晾挂到通风良好的场所风干10~15天即为成品。

(10)成品:在10℃以下可保存1个月以上,也可挂在通风干燥处保存,还可进行真空包装。川式腊肠外表色泽红亮,切开后红白相间,色泽鲜亮,味道鲜美,香味浓郁,无黏液、无霉点、无异味、无酸败味。

川味腊肠配方(中华传统特色美食川式腊肠)(4)

4.注意事项

(1)肥膘丁一定要用温水清洗,使其互相不粘连,并使肉丁柔软滑润,便于拌馅时与瘦肉料和各种配料混合均匀。

(2)拌好的肉馅不要久置,必须迅速灌制、否则瘦肉丁会变成褐色,影响成品色泽。另外,加工时最好一次用料30kg左右,这样可以很快灌完,如配料过多,易调味不均,先灌的味淡,最后灌的味咸。

(3)灌制时要掌握松紧程度,不能过紧或过松,过紧会胀破肠衣,过松影响成品的饱满结实度。

(4)烘烤时必须注意温度的控制。温度过高脂肪易熔化,同时瘦肉也会烤熟,这不仅降低了成品率,而且色泽变暗,有时会使肠衣内起空壁或空肠,降低品质;温度过低又难以干燥,易引起发酵变质。

源香食品·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