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到底怎样取火的(古人对火的探索及应用)

自然力量是人类一直追寻和仰望的力量,在远古时期火的出现无异于是标志着人类与其他种类动物有了明显的区别,而火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所能控制的自然力量。在古代神话当中对火的崇拜就已经是无以复加,过去黑夜的漫长使得人类惶惶不安,暗夜降临也伴随着各种危险。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获取光明及温暖,火的发明是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的,那么是谁带来了第一束火种呢?这在先秦时代的文献中都有记载:

《尸子》说:“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拾遗记》中同样说到:“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三坟》中说:“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毫无疑问燧人氏的指向非常明确,作为我们历史上的第一个可考察的远古祖先之一,发明钻木取火无疑是惊天动地。中国杰出的社会学家赵朴初曾评价道:“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此日日新”,可见火的诞生不但是实现了熟食的诞生,还拯救了黑暗中的人类。当然在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古人对于火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过,但是更多的体现在食物烹饪的方面。

古人到底怎样取火的(古人对火的探索及应用)(1)

钻木取火,古人对火的研究

《韩非子》中说:“炮生为熟,有异于禽兽。”,在远古时期人类吃东西也无法摆脱像动物一样茹毛饮血,火的诞生正是寓意着人类食用方式的改变。其实在前秦时期火的取得已经有了变化,有着燧人氏的钻木取火作为引导,各种取火的方式也开始出现。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就曾发现了使用火的遗迹,这也说明在中国四五十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能够自主使用和控制火了。

取火方式变化

在石器时代,人们使用更多的都是钻木取火的方式。清末学者尚秉和曾说:“火自无而有者也,其发明至为难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实藏火,不知几经攻治,几经试验,始钻木得之。”早在燧人氏时发现火种藏于木中,依靠摩擦来产生火苗,而且经历了数次实验才得以成功。而在1972年至1976年之间,考古学家们在对汉朝遗址发掘时发现了点燃烽火时所用的取火工具——木燧,这也是我们现在发现的历史最久的一种取火工具。

古人到底怎样取火的(古人对火的探索及应用)(2)

燧人氏(钻木取火第一人)

而在人类文明发展到铜石相并的时代时(约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随着冶炼铜器的手段和技术提高,取火也有了新的方式,称之为阳燧。

《周礼·秋官》:“司炬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汉郑玄注:“夫遂,阳遂也。”唐贾公彦疏:“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遂。”

这一段文献记载详细描述了阳燧的取火方法,原来利用的正是凹面镜的原理。利用铜镜的凹面来正对太阳,靠着光的集中折射来取得火种。而且古代数学家沈括也曾详细的讲述了这一原理和阳燧的取火过程:

古人到底怎样取火的(古人对火的探索及应用)(3)

阳燧(最早的凹面镜取火原理)

《梦溪笔谈》:“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则火发。”同样的原理曾经也出现在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利用凹面镜烧毁罗马船舰的传说之中,但是明显我们的历史要比起早上了四五百年之久。

火与烹饪

阳燧和木燧都是取火的方式,但是在古人眼里阳燧所取之火来于上天,所以适合运用在祭祀等范畴内。而木燧之火更近乎人伦,因此适合用来生活。但不管如何说,火的应用还是得到了认可的。而且食物的烹饪需要用到火,这也是火发明时的初衷。说起火的应用,在古人的烹饪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随着古人对于火的掌控越来越成熟,火在烹饪范畴的应用也是越来越花样百出,甚至有了火候之说,饭菜美不美味火候尤为重要。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详细描述了各种食材所需要的火候: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古人到底怎样取火的(古人对火的探索及应用)(4)

掌握火候和烹饪的联系

其中大篇幅的说到用火的重要性,饭菜好不好吃完全就看对于火候的掌控。什么时候用文火,什么时候用武火都有着详细的描述。特别是古人掌握火候时,还暗含着阴阳之化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古人对火候如此痴迷呢?实际上还和古人的烹饪用具有关。

古人烹饪用具和火的关系

在古代主要的烹饪器皿都长得十分庞大,最常见的就是鼎。一个鼎有多重呢?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众达832.84kg,可想而知这么一个大家伙怎么做饭?更不要说像现在的厨师一样去颠锅了,除非各个都是项羽。所以没办法在容器上下手,那就只能把心思放在火上了。而这种对于火候的重视也随着历史逐渐的沉淀下来了,因此中国菜的核心概念之中就有着火候一说。

古人到底怎样取火的(古人对火的探索及应用)(5)

古代的烹饪工具——鼎

清代的文学家袁枚不但是一个文学创作者,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在他留下的著作《随愿食单》中就用大量篇幅讲述了火候的重要性以及烹饪的技巧。在其中的《火候须知》中就说道:

“熟物之法,最终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

古人到底怎样取火的(古人对火的探索及应用)(6)

火候和食物之间的联系

当然还有更加讲究的说法,在清代《调鼎集·火》中甚至还详细的说到了什么燃料应该配合什么样的食材。比如桑柴火适合老鸭和肉;稻穗火则适合煮饭;栎柴火则适合做猪肉,总之无一不是在重视着火候的作用。

火候暗含的哲理

古人之所以重视火候虽然和烹饪器皿有关,但实际上也和古代的五行只说有关。火是五行之一,而且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分为阴阳两面,这是一种讲究对立又统一的一种哲学思维。火原本就属于阳的一面,而且火充满了暴烈和刚直。但是从火的发明到应用,人类一直都在探索这控制和使用的方法。虽然无法做到直接掌握这一自然力量,但是借助工具去利用火还是能够做到的。这就像是我们对待强敌时的情景一样,也许无法控制但可以想办法利用。

古人到底怎样取火的(古人对火的探索及应用)(7)

火候中暗含的阴阳五行哲理

古代君王的帝王之术往往就暗含这一原理,很多的帝王大部分本身所具备的能力就是知人善用。而他们手上不乏一些能力出众甚至盖过帝王的人物,但是却都无法成为领袖。如何去掌握一个人所需要的能力,正是一种掌握火候的功夫。在和人交往时拿捏的恰到好处也会被认为是恰到火候,而且火候一直都被赋予着紧要时机的涵义。在鲁迅的《伪自由书·后记》中就有着类似描写:“现在,听说已到组织团体的火候了。”这也是指的紧要时刻的到来。所以古人生活中的细节往往都蕴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而火候也正是做人之精髓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