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城话三山(福州古城话三山)

作者 张传桂

福州古城话三山(福州古城话三山)(1)

  福州屏山镇海楼。

  福州古城多山,别称“三山”。“城在山之中,山在城之内”,这是福州最显著的地理特色。福州民谚中“三山隐,三山现,三山看不见”之说, 便是这地理特色的体现。所谓“三”,既是一个实数,也是一种虚指,更可看作为吉祥数字。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山,也含有多山的意思。

三山现,指的是屏山、于山和乌石山,它们呈鼎足之势,屹立于福州古城当中。

三山现之屏山。

屏山,位于福州老城正北,因闽越王无诸曾建城于山南麓,故原名“越王山”,简称 “越山”。后因此山对城廓起屏障作用,又取名“屏山”。屏山高62米,东南为冶山,汉闽越王无诸所建冶城,就在冶山一带。冶山北有福州最早的冶炼遗址欧冶池,为欧冶子炼剑的地方。晋子城、唐罗城,也都是从此向南扩展的。越山巅旧有环峰亭、绝学寮,为宋丞相张浚读书处。又有天泉池、泉山堂、玩琴石,相传为闽越王鼓琴处。山下一泓清泉,传为闽越王饮马泉。山南麓有福州第一座佛寺——乾元寺,毁于明初,今半野轩系其残余部分。山南现存五代十国吴越鲍修让兴建的“越山吉祥禅院”,即今之华林寺。“宝刹越城边,千花绣佛前”,越王山在宋代就是福州的游览胜地。南宋高宗赵构曾御书“越山”、“环峰”刻石于寺,今残碑犹存。寺几经兴废,仅存大殿,经专家学者论证和C14测定,确认华林寺大殿是千年以前原构,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古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明洪武初,跨越王山砌石城,设计建筑的王恭,在屏山顶先建一城楼样楼,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又称镇海楼。登楼眺望,可极目闽江口。后此楼毁于“文革”,2006年在原址重建新的镇海楼。

山西北有井“苔泉”,又称龙舌泉。水从山的峭壁裂缝中涌出,流注井中,微呈澄蓝色,味清甜。宋代书法家蔡襄知福州时,喜用这里的水烹茶,今井旁一方石碑,刻“苔泉”,相传是蔡襄的手迹。越王山因为是闽越国发祥地,早在唐宋就禁止樵采,是福州最早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宋理学家朱熹结舍讲学于山旁,因此又叫贤人山。古时还叫魁山,唐代以前,山的前面一片汪洋,民居只能沿山建屋,唐末至两宋间,这里人才辈出,高魁蝉朕,故得名魁山,境为魁山境。山旁路边大崖面上勒有楷书“魁山”二字,后因建设水渠被打掉,福建省原副省长潘心城在原处补书“魁元”二字。里面有一处山峪,地名叫魁山里,故屏山、贤人山、魁山,三名并传。

福州古城话三山(福州古城话三山)(2)

  三山现之于山。

于山位于福州古城东南隅,与乌山、屏山三山鼎峙,全山面积11.9公顷,形若巨鳌,鳌顶峰海拔58.6米。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于山"。另有传说,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还有传说,汉代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因而得名“九日山”。

于山历来为游览胜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还有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平远台、醉石、蓬莱阁,严复读书处法雨堂。此外,还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

山顶有闽国王氏宝皇宫旧址,宋为万寿观,又称九仙观。观之东轩是明代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之地。又因观中供奉福州民间信奉的神祇王天君,俗称天君殿。殿前祀三清,后祀王天君;隔拜亭为双层楼阁,祀玉皇大帝,殿阁宏伟。山西南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大士殿,是辛亥革命福州革命军前敌指挥部旧址,现辟为福州市博物馆。

山西坡有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5.35米,外涂白灰,故称白塔,是福州古城重要标志性建筑。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榕城景色。

塔南有白塔寺,即定光塔寺,初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后改名为"万岁寺"。五代时是福州名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建筑是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法雨堂,是人们为纪念后梁时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建的。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无雨,禾苗不长,这时来了个游方僧义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闭目合十,为民祈雨,三天后,约定时辰点燃柴塔,义收仍坚持不动,随着火焰升起,大雨骤降,义收安然无恙从火中走下。后来人们就建法雨堂纪念义收。法雨堂还曾是严复读书处,清朝福建船政学堂的校舍。

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叠成趣。倚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

从万象亭左转,循扇形石阶而上,便是戚公祠。戚公祠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祠建在石岗之上,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

山北有金粟台,其余脉为罗山,是三山藏之一,建有法海寺;山东北鳌峰书院,历史名人林则徐等曾在此就读。

福州古城话三山(福州古城话三山)(3)

  三山现之乌山。

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道山,位于福州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唐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又以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

乌山海拔86米,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从山东南麓拾级登山至天香台,又向西折至“冲天台”。相传唐刺史崔干游山,所携青田白鹤在此地冲天飞逸,后人建“放鹤亭”。亭子后崖石上镌有“古放鹤亭”四字,台侧亦有程师孟篆书“冲天台”,道劲有力。"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大岩石,岩顶横着一块天然条石,这就是"天台桥"。此桥奇险,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顺台阶再行数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师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题刻。当时,他约请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领辖曾巩作《道山亭记》,记述了乌山风景和福州风土民俗,一时间洛阳纸贵,道山亭更加驰名远近。

从道山亭沿石岗西下,至天章台。这里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吟咏“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诗句的地方,篆书“天章台”三字石刻跃于石上。过天章台奋力攀上一小山峰,峰顶有霹雷岩,此石长达9米,中分两半,微露一隙。据史载,唐嗣圣年间,有一高僧手持《华严经》在此诵读,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为室,高僧遂宴坐其间”。霹雷岩由此得名。

霹雷岩左面石岗上矗有一座长方形亭子。离亭约200步,一块崖石上镌刻着“乌石在、黎公在”六个楷书大字。此崖俗呼“黎公岩”,黎公即黎鹏举,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侵寇犯闽,闽江口五虎要塞陷落,福州城危如累卵,当时身为指挥佥事的黎鹏举亲率将士,在马尾至闽安镇一线,与倭寇浴血战,杀退倭寇,福州城垣危而复安,人们在此刻石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乌石山上摩崖石刻较多,最著名的要数华严岩侧的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石刻。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宽2米,小篆,共24字,字径43厘米。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称为"大小李"。这块石刻与浙江处州的射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朱熹、李纲、蔡襄等,也都在乌山留下过字迹。天秀岩旁,还留有明朝宰相叶向高草书诗刻一首:"槛外林光连百雉,天边江影落双虹。峰传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运笔疾如龙蛇飞舞。

由清冷台踏上数十层石阶至先薯亭。该亭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巡抚金学曾而建。陈振龙是福州长乐人,他在吕宋(今菲律宾)发现当地一种可以食用的块根甘薯(地瓜),“其耐旱易活,种少获多,且生熟皆宜,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然而,当时的菲律宾被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他们严禁甘薯流入中国。陈振龙冒着杀头的危险,将番薯藤系于船底,避开菲律宾殖民当局的检查,偷偷带回大陆,又在福州南台纱帽池辟地种植,当年即获丰收,后又经金学曾推广。金学曾著有《金薯传习录》一书。

凌霄台是乌石山的最高点,台面宽广,可容数百人。旧时重阳节,人们便在此登高、放风筝。宋代书法家蔡襄曾写下《登凌霄台诗》,诗中"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等佳句,描述了乌山的峭拔挺秀,也说明当时的福州南台还是一片旷野,故登乌山可观日出,望闽江激流风帆。

福州古城话三山(福州古城话三山)(4)

  《道山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于元丰二年(1079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以洋洋洒洒的文笔,描写了闽地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然后点出道山亭的景状及其寓意。文章风格峭拔多变,文笔雄伟奇崛,短句纷陈,新颖别致。

道山亭记(原文)

曾巩(宋代)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福州古城话三山(福州古城话三山)(5)

  所谓三山隐,就是指有三座小山隐藏在宅第之内,仅仅是地势略高于平地的小阜。这就是鼓屏路东屏山支脉的冶山,法海寺后于山支脉的罗山,光禄坊乌石山支脉的闽山。

冶山,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附近的楼宇都把它遮掩住了。但是,它却承载了福州古城悠悠两千五百年的岁月,静静地看着周边的风云变幻,守一方久远的气息。

早在春秋时,著名的冶炼家欧冶子,就选中了冶山的池畔铸造名剑,留下了闻名古今的“欧冶池”胜地,也把福州的历史写入了吴越春秋的史册。遥想春秋末年, 福州与中原大地相隔无数高山深林,仓山以外就是茫茫大海,也不知何时与越国有了联系。 欧冶子奉越王之命开始选址铸剑,从浙江龙泉山,到 松溪湛庐山 ,顺闽江而下,最后来到了冶山。相传,欧冶子是最早铸造铁剑的,将青铜剑推进到了铁剑,也因为铁剑的威力,越国得以称霸天下。

福州第一座王都“冶城”,也在这里拔地而起,因而使冶山成为福州建城二千二百多年的文明标志。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利用冶山南麓的唐代都督府作为衙署。宋末端宗改为垂拱殿,即位于闽。冶山与欧冶池山水和谐,风光秀丽,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流连。这里曾经有唐代福州最大的马球场,经测绘发现,球场面积达到万多平方米。这里的福州贡院,是明清时期福建和台湾学子向往的“龙门”。林则徐、李光地、陈若霖、梁章钜等历史名人,在这里中举,成为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里曾经是近代伟人孙中山先生接见福建政要人士、发表演说的场地。

如今,冶山只剩下一个小小的山头。现存的冶山池,成了老年人锻炼的所在。冶山池不大,却保留至今,晋朝衣冠南渡后,历朝历代都有人来疏浚纪念。池畔古榕森森,伸出的长枝遮住了半片池面,像水上走廊,给人以历史沧桑之感。

福州古城话三山(福州古城话三山)(6)

  罗山是于山的支脉,在于山附近的法海寺里立着一块刻有“罗山”二字的石碑。《福州府志》里明确记载,这座建于五代时期的寺庙,选址罗山。因此,罗山山脉的开端被认为就在这里。福州还有一句古谚语,叫做“罗山脚坠朱紫坊河墘”。2011年,福州市在对安泰河朱紫坊段进行清淤整治时,发现一块略显发黄的大石头静静地躺在河里。福州市有关历史研究人员查看后断定:这就是福州三大藏山之一的罗山山脉。

在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留下过关于罗山的诗篇。陈价夫(1557~1614年),闽中名士,作《罗山馆早秋》:“木柝声残暮杵哀,邻家白苧已先裁。浮云半掩无诸郭,落日斜横金粟台。槁叶满阶风乍起,繁霜入户雁初来。小山芳草青如翦,岁晚应悲白露催。”谢肇淛(1567~1624),诗文成就甚高,是明代晚期福建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写有《过法海寺》:“当年甲第倚云开,此日惊登般若台。金地已成新法界,罗山还属旧如来。春深别院无歌舞,水落寒池有劫灰。二十年前读书处,题名强半没苍苔。”曹学佺(1574-1646)号西峰居士,南明礼部尚书,隆武帝亡,在家中自尽殉国。作《罗山》:“强扶病骨犯危峦,此地徘徊转觉安。寺里客过辰屡换,林中僧话岁将残。坐于石筍何妨暝,行到梅花别是寒。漫借禅灯照诗思,东方月色出檐端。”

福州古城话三山(福州古城话三山)(7)

  闽山在三坊七巷甘液境之内。闽山原来是乌山的别称。宋朝时,福州知府程师孟将乌山改名道山,将闽山给了乌山的余脉。闽山上曾经有一座寺庙,程师孟经常与寺里的和尚在闽山的一块大石头上吟诗作对。因为程师孟是光禄卿,所以这个大石头也被称为“光禄吟台”。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此放鹤,并在巨石上留下鹤蹬。

《乌石山志》(清道光二十二年郭柏苍所著)关于闽山的记载如下:山之支也,在今侯官县右三坊之光禄坊。明曹学佺《闽山》诗:“眼里闽山客,悠悠阅物华。吟台悲宰木,古寺落人家。玉尺仙岩曲,金绳觉路赊。惟应萝薜月,几度照袈裟。”

《乌石山志》的“山志”又载:“闽山庙,每年上元十三至十五夜,驾鳌山,玲珑飞动,人物、花果、禽鱼,皆裁缯剪彩为之,箫鼓喧腾,煎沸道路。”明谢肇淛《五夜元宵》诗云:“更说闽山香火胜,鱼龙百戏列斋筵。”邓原岳《闽中元夜曲》曰:“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好妆束,闽山庙里看灯来。”

福州古城话三山(福州古城话三山)(8)

  福州芝山开元寺。

  至于看不见的三山,早在明代就看不见了。它们是:于山支脉丁戊山,乌山支脉钟山,屏山支脉灵芝山。

芝山,相传此山因盛产灵芝而得名。如今,芝山已经埋没在一片楼群中,唯独提起福州开元寺,芝山的名号才有人再提起。芝山南麓便是开元寺。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号称“萧梁古刹”,是福建最早最大的佛寺之一。唐代是福州开元寺达到巅峰的时期,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以年号赐寺名,遂名开元寺。

丁戊山,周边有名的街和巷有很多,给这座消失的山增添了许多烟火味。从前这座丁戊山,是王审知屯兵的地方,山上有寺,名大觉寺;有塔,其名新塔,福州话唤为“仙塔”,塔下一条街,便名仙塔街。

钟山,在达明路大中寺(巷)内,寺建于六朝梁时。由于历代营建,故它早已被平为寺庙。明万历间寺废,改为民居。今地势稍高之尚方顶(巷)还能隐约辨认出是钟山的位置。钟山之名,有传说是其山中有大中寺,“大中”亦作“大钟”。此山周边古迹很多,比较有名的是位于肃威路的裴仙宫。钟山附近,达明路以北,历来为福州的中心地带,古称“渡鸡口”, 与东街口、旗汛口、洋头口是旧时福州城最热闹的四个地方。

传说,曾有神仙为考验世人,在“渡鸡口”装扮成乞丐,腥臭难闻,众人皆避之不及。他来到一财主家门口乞讨,财主分文不给,把他赶出门。财主家的公鸡把握机缘,冲出家门啄尽乞丐脚上的疮蛆,后此鸡被仙人点化成一只彩凤,升天而去。如今的钟山以及渡鸡口,早已成为传说中的传说了。

资料选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