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从贫穷到富裕(朱元璋出身贫苦)

朱元璋,又被称为“乞丐皇帝”,穷苦人家出身,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幼年时期靠给地主放牛勉强度日。

公元1343年,安徽凤阳发生了一场瘟疫和虫灾。没过多久,家中的顶梁柱,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

这一年,朱元璋16岁。父母都死了,朱元璋身无牵挂,踏上了漂泊之旅。经过25年的打拼,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结束了乱世局面。

按照朱元璋的家庭条件,他从小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参加义军之后,因军务繁忙,更是自顾不暇。

那朱元璋为何能著书立说?现如今留存的朱元璋墨宝,到底是他本人书写的,还是由他人代笔的呢?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从贫穷到富裕(朱元璋出身贫苦)(1)

首先,朱元璋出身贫寒,幼年时期没有接受过特别系统的文化教育,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翻看史书不难发现,朱元璋虽出生在一个困苦的农民家庭,可他幼年时期也是上过几天学的。

《明太祖实录》:“既就学,聪明过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元璋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被迫中断学业。

然而,朱元璋执政31载,几乎做到了“事必躬亲”。有人曾统计,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平均每天要处理400多件国事。

某某地方出现灾情,需要朱元璋连同户部赶紧调拨赈灾物资。又比如哪个地方出现暴动,需要朱元璋联合兵部商讨平敌之策。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从贫穷到富裕(朱元璋出身贫苦)(2)

基于这种情况,朱元璋肯定要与海量的公文打交道,给出相关回复。按照朱元璋多疑的性格,他只在晚年时期,有意让太子朱标和皇太孙朱允炆暂时监理国事,其余时间都是自己一手治理朝政。

这就表明朱元璋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这样才能独自处理政事,将整个大明朝打理得井井有条。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朱元璋不但能写文章,还能写诗,一生写下好几种版本的《御制文集》。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亲自撰写了《治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初、续、三编)《大诰武臣》等著述。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从贫穷到富裕(朱元璋出身贫苦)(3)

以下摘抄朱元璋的一首短诗,供各位读者品鉴。

《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就此说来,朱元璋的文化底蕴还不浅,不仅能单独处理政务,还能著书立说,抒写诗句。

既然弄清楚朱元璋并非“文盲皇帝”,那接下来讨论的重点就是朱元璋从哪里学到这些知识的?

包括市面上流传的相关朱元璋墨宝,是否由其他文人代笔,又把这份功劳转嫁于朱元璋头上的呢?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从贫穷到富裕(朱元璋出身贫苦)(4)

回到公元1343年,因为皇觉寺彻底断粮,朱元璋被迫加入濠州义军。经过几年的奋战,朱元璋投入郭子兴麾下。

史书曾明确记载,郭子兴觉得朱元璋并非常人,带兵打仗是把好手,处理军情也不在话下。于是,郭子兴对朱元璋亲眼有加,还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马氏就是大脚马皇后)

至少在这一时间段,朱元璋已经崭露头角,郭子兴不可能会青睐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朱元璋。大家会不会很奇怪,朱元璋明明没有文化,但为何能单独处理军情,还能得到顶头上司的青睐呢?

其实,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那段时间,通过和寺里和尚交谈,以及听他们打坐念经,就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

用今天的话来说,朱元璋在皇觉寺那段时间,相当于上了个“扫盲班”。按照元朝末年的中国受教育率,此时的朱元璋勉强可以算得上是一名“文化人”。

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后,朱元璋没有懈怠,更加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比如朱元璋奉命去攻打滁阳的时候,李善长半路就来投奔他。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从贫穷到富裕(朱元璋出身贫苦)(5)

朱元璋把李善长留在自己身边,让他掌管文事,而李善长也经常给朱元璋讲解汉代历史。

等到朱元璋脱离郭子兴开始独立发展,攻克太平的时候,又有一位文人大儒陶安前来投奔。

陶安曾参加过元朝乡试,被朝廷封为书院院长。朱元璋把陶安也留在身边,经常咨询他一些问题。

随着朱元璋慢慢起势,他更加求贤若渴。每到一个地方便慕名去招揽一些有志之士,通过与他们交谈,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这就是常说的“潜移默化”。

《皇明典故纪闻》:“日令二人进讲经史,敷陈治道。”

后来,朱元璋曾系统学习过儒家“五经”,宋濂为朱元璋单独讲解过《左传》,陈南宾给朱元璋讲过《洪范》,许存仁为朱元璋讲过《孟子》。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从贫穷到富裕(朱元璋出身贫苦)(6)

无论领兵作战还是当上皇帝,朱元璋只要一有空就会读书。

《天璜玉牒》:“四鼓而兴,未明而朝,日昃始罢。稍间辄与诸儒讲论经史,晡时复听政,至昏乃还宫。”

至于朱元璋所留下的墨宝,是不是由他人代笔,我们也可以根据现有资料推测一下。

《训太学生敕谕》——朱元璋

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

从这篇《训太学生敕谕》相关内容来看,行文非常粗糙,简直就是一篇大白话。朱元璋还留下许多诸如此类的圣旨文书。

如果朱元璋是找他人代笔,那至少也要找一些精通笔墨的文人。所留下的墨宝至少也要对仗工整,哪会像这篇文章如此粗陋呢?

从流传下来的圣旨文书来看,恰恰证明朱元璋个性使然,不可能会找他人替自己写文。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从贫穷到富裕(朱元璋出身贫苦)(7)

综合来看,朱元璋虽然开局一个碗,家庭条件极为困顿,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被现实打倒,而是发愤图强,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地汲取知识。

幼年时期的朱元璋去寺庙出家,包括当乞丐让他学会了独立,多年戎马生涯使得朱元璋学会了隐忍团结。当上皇帝之后,眼界变高,与许多大儒名家商讨问题。

朱元璋一生笔耕不辍,终生不停止学习。朱元璋念的是“社会大学”,他在无数次劫难中,学习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也成为他建立大明朝的坚实基础。

诚然,朱元璋的文学才气比不上宋徽宗赵佶,更不如南唐后主李煜。但他性格坚毅,对学习的渴望非一般人可比,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从贫穷到富裕(朱元璋出身贫苦)(8)

因此,朱元璋不仅识文弄字,他的眼光、对局势的把控,包括丰富的人生阅历,比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职业文人要强出不少。

虽然朱元璋输在了起跑线上,但他用实际行动,跑赢了那些含着金汤匙的少爷们,这点才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