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体会和收获400字(关于国自然课题的书写心得)

国自然基金申请是每个科研人的头等大事,首先一点需要每个申请人明白的一点是,标书的书写是有“共性”的,书写标书本身并不是目的,国自然项目的本质是要让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下面,小编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国自然课题的书写心得。

课题研究体会和收获400字(关于国自然课题的书写心得)(1)

所谓科研能力将其归纳为:设计能力 执行能力。

主题是国自然标书的书写,所以视线自然都集中在科研设计能力这一点上。设计能力包括:阅读(文献)、实验、思考、写作这四个方面。大概要经过“筹划——写作——提交”这样三个步骤,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做出调整。

其中,“筹划”这一步应该是最为基础的。首先要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个人研究的领域内发现并提出问题,而这个问题一般来说是需要有一定的前期基础的(即已经做过一些预实验或其他相关研究,并能够在标书中以图表或其他形式体现出来)。然后就是建立假设,这个假设需要有一定是深度和新颖性。最后就是确定方案了。

总结来说,一份好的筹划=1个问题 1个假说 n个证据。

筹划之后就是要开始书写标书了。一份“好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拥有清晰的思路,这一点是要贯穿始终的!标书的模块和内容很多,评审不可能每一块内容都详细地看。有两点还是挺实用的:1)国自然的项目评审都是大同行(很多不是本专业或本研究领域的),不像“杰青”项目等邀请的评审多是小同行(本专业、本研究方向),所以不要像写综述一样来写研究背景,专家评审不是来学习知识的,写得太多太繁杂反而会影响专家评审的给分;2)每份标书在每个专家评审手里,最多也就看5~10分钟,这就需要突出重点,让专家评审一眼就看中你的项目,不让你过都不行,这其中的技巧就是要写好“立项依据”这一模块的内容,并用立项依据引出想做的项目。

决定“立项依据”的成败有两大必杀技:

1)给专家评审的感觉好:从“领域”(做铺垫)开始谈,由大到小聚焦到自己”想做的课题”(这是核心)上,再放大到此项目将产生的“影响”上;

2)给专家评审以冲击感:在阐述“领域”时让人感受到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在聚焦和放大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清晰的逻辑,在阐述自己“想做的课题”时,展示出已有的基础、深度和新颖度。

“立项依据”的“写作规律”:

1)控制篇幅,小四字体大致在3~4页左右为宜;

2)题目所在领域及其重要性:在一个“视野”中体现出本课题的重要性(范围要适当,范围太小则没有体现出足够的重要性,范围太大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聚焦到自己的课题,会拉长篇幅);

3)该领域的研究概况:简洁明了,搭建“框架”,点到为止;

4)提出关注点和重要性:从“框架”聚焦到“点”,再表现出“重要性”——该“点”不仅可以补现有结果之缺,还能对全局产生影响;

5)“关注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不宜过细,但条例要清晰) 我们的基础:从“已知”开始深入或拓展问题——从“已知阶段”进入“未知阶段”——一旦弄清“未知”,将会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意义;

6)建立对此问题(关注点)的“科学假说”(有假说能显示出我们的思考深度):(1)提出几种可能的答案,并指出最可能的答案;(2)描述答案的细节和相互关系,要有深度和复杂度(即要善于讲故事,可以配上“假说图”)。科学假说可以分为三类:(1)存在性假说(实体);(2)描述性假说(属性);(3)解释性假说(因果)——最好是这一类假说。建立假说的目的是要在假说驱动下,做与本学科问题直接相关的 研究。

7)为验证该假说,我们需要做什么工作(提供证据):(1)观察是否存在;(2)研究相互关系;

8)总结本项目的意义。

完成了上述8点,也就完成了整个“立项依据”的书写,还是要强调“思路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

最后强调在项目名称的制定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切忌“过大、难懂、无新意”的标题,要“具体、明确、创新”。在“大标题”上加上修饰语可以起到“明确”和“具体”的作用,在标题中用一些新词、新术语则可以起到有新意的作用。说到这,本次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想了解更多SCI科研相关资讯可以关注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