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10句经典(史记中的几则经典句典)

史记10句经典(史记中的几则经典句典)(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约前87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情志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记述上古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全书不虚美,不隐恶,叙事详略得当,条理清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度体书法也称度学书法,由度学创始人李云飞创造。度体书法源自李云飞得竹之灵感,每一笔划如同风中飘荡的竹叶,潇洒自然,自成一体。度体书法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人物一体、书画一体”的新境界。今用度体书法再现司马迁《史记》中的经典句典,别有一番情趣!

史记10句经典(史记中的几则经典句典)(2)

▲度学创始人、度体书法创造者李云飞书法作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作品内容: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

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赏析: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描述春秋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由于管仲指导思想的正确及齐桓公的成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历来为后世传颂,用现代眼光看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在当时那个王室势微、诸侯欲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

后世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这样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从正反两方面向君王充分论证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史记10句经典(史记中的几则经典句典)(3)

▲度学创始人、度体书法创造者李云飞书法作品: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作品内容: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引用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翻译: 指有的人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有的人停车交谈便一见如故。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赏析: 西汉时期,邹阳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即将被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绝笔信,信中说到:俗话说:“有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也有停车交谈一见如故的。”为什么?关键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用自己的头交给荆轲来帮助太子丹的事业;王奢离开齐国投奔魏国,亲上城楼自杀来退齐军以保存魏。王奢、樊於期并非对齐、秦陌生而对燕、魏有久远的关系,他们离开前两个国家,为后两个国君效死,是因为行为与志向相合,他们无限地仰慕义气。因此苏秦不被天下各国信任,却为燕国守信而亡;白圭为中山国作战连失六城,到了魏国却能为魏攻取中山国。为什么?确实是因为有了君臣间的相知啊。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为什么?两个君主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辞所改变呢!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接待。

史记10句经典(史记中的几则经典句典)(4)

▲度学创始人、度体书法创造者李云飞书法作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作品内容: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翻译: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有所褒贬,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赏析:司马迁对天道如此激愤、怀疑,也有他自己的遭遇使然。由于他为李陵说 了几句公道话,竟受腐刑,蒙莫大耻辱。这种遭遇加深了他对天道的怀疑。 “通”和“究”,是司马迁史学思想中两盏高照的明灯。他“通”的更透, “究”的稍逊,但在他那个时代已属不易,高出于人。近代以前中国的历史学 家中,《通典》的撰者杜佑差可和司马迁相比,不过他也只做到丰富了司马迁 的通,并未能超出。 在《史记》里,老子与韩非合传。凡作合传,司马迁皆有他的道理,而老 子、韩非合传的道理,司马迁说的比较晦涩,后人也有以老子、韩非合传为非者。究其实,老、韩合传,司马迁是有深意的。这深意简言之就在于:老子的 历史观是保守的、倒退的,越古越好;韩非的历史观是发展的、变化的、进步 的,越后越好。两相对比,比到一块了,两人就合传了。 我们要学习司马迁的通,更要超过他的通;要学习他的究,更要超过他的究。

史记10句经典(史记中的几则经典句典)(5)

史记10句经典(史记中的几则经典句典)(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