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瘪三浙江话(不严肃历史上海话)

打不赢大英帝国,就骂这厮:上海话敏感词与国骂起源的不严肃历史

小瘪三浙江话(不严肃历史上海话)(1)

海纳百川的上海人,将“B”分拆成阿拉伯数字13,这样就可以不露痕迹地说脏话了。

但是“B”类的洋人实在不多,但是跟着洋人混饭吃的不少,这类人北方叫“二鬼子”,上海人将这类人很形象地标绘出来:13砍去前面的1,余下的3就是他们,叫“小三仔”,和粤语的“马仔”一样有画面有真相。

小瘪三浙江话(不严肃历史上海话)(2)

影视剧里的“瘪三”形象(与图中人物无关)

混得不好的“小三仔”,自然吃不饱,很有干瘪相,于是他们被定义为“瘪三”。

大英帝国为管理在中国的几块不大的殖民地,但抽不出太多人手,只好雇了一批印度人在香港,上海等租界当警察(巡捕)。

印度人有裹头巾的民族习惯。

为方便管理和适应民族习惯,这些印度警察也有缠头布,还是红色的缠头布。

小瘪三浙江话(不严肃历史上海话)(3)

头上缠着红色的缠头布很好认,他们因此也被中国人称为“红头阿三”。

意思中,就是缠着红色的缠头布的低贱下等人。

“红头阿三”为啥变成这意思?

“阿三”就不太好理解成现在的“小三”,那时候,断臂山这类不是主流,所以没人找个印度警察当“小三”,也这绝对不是指排名“第三”的意思,它来自上海话的骂人话:“十三点”。

“阿三”就是指“十三点”中也属于3/13的最次的那种。

“红头阿三”就是这样神奇地口碑流传。

小瘪三浙江话(不严肃历史上海话)(4)

“红头阿三”还把二师兄给害了,因为朱也是红,所以“猪头三”也是“红头阿三”的衍生品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