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与我们的关系(说菊花)

菊花,如果从植物学分类上来讲,属于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现在因为网络流行词影响,导致老师在课堂上甚至不敢说“菊花”这个词,只要一说,一定要么全体同学爆笑,或者至少也有某些学生窃笑,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菊花与我们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菊花与我们的关系(说菊花)

菊花与我们的关系

菊花,如果从植物学分类上来讲,属于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现在因为网络流行词影响,导致老师在课堂上甚至不敢说“菊花”这个词,只要一说,一定要么全体同学爆笑,或者至少也有某些学生窃笑。

但实际上,在语文课上,菊花这个词还真避不过,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涉及到菊花的诗歌。

比如:

赠刘景文

【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再比如: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又比如: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除了诗之外,还有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北宋 ·周敦颐《爱莲说》

正如周敦颐所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一方面,菊花在中国遍布各地,非常常见,有很强的观赏,食用乃至药用的价值。另一方面,因为菊花被赋予了很强的文化意蕴,与“梅、兰、竹”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所以,菊花在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极高。

但分析鉴赏这些直接咏菊花的诗也好,还是偶有牵涉的到菊花的诗也好,常常与两个关键词相联系,一个是陶渊明,另一个是重阳节。

在陶渊明之前,虽然也有文学作品中提到菊花,但是,并没有被赋予太多的文化意蕴。

比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先秦 · 屈原《离骚》

但到了陶渊明,菊花就变得不一样了,陶渊明在诗作中多次写到菊花,我们最熟悉的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还有我们不太熟悉的“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译文:秋天的菊花颜色美好,采摘下沾着露水的菊花。 把菊花泡在酒中,使我遗弃世俗的心情更为遥远了。)

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陶渊明塑造了菊花的形象,把菊花“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的生物属性,赋予了人的品格。从此,菊花这种品行高洁,孤高独立的形象就日渐显露出来了。也因为陶渊明的原因,菊花在相当程度上又和隐逸之风联系在一起。可谓是:“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南宋 · 辛弃疾《水调歌头·赋传岩叟悠然阁》)

除了陶渊明,菊花还和重阳节紧密联系在一起。重阳节有头插菊花,喝菊花酒等习俗,所以,关于重阳节的诗歌,大多少不了菊花的意象。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 唐 · 王勃《九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唐·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

重阳节诗有两首非常有名,一首是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另外一首是苏轼的《少年游·重阳》。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定风波·重阳

【北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将这两首诗词对读一下,很有意思,可以看到苏词差不多完全承继了杜诗的基本意思,甚至有一些语句都完全一致,只不过增加了个别的词语,将诗改为了词的形式。清代王士祯《花草蒙拾》:苏东坡之“与客携壶上翠微”,皆文人偶然游戏,非向樊川集中作贼。”这个说法有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苏轼借杜牧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不过,前面的所有诗作中提及菊花,无论是和陶渊明有关,还是和重阳节有关,其基本的文化意象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一以贯之。

这是文化层类叠加的结果,但是,有一以贯之,就有例外,有守成,就有创新。比如,下面这样两首出自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之手的菊花诗,就在这成百上千首写菊花的诗中,显得极为与众不同。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一首已经和一般的写菊花的颇有不同了,不再是“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而是诗人突发奇想,觉得菊花在秋天独自开放,“蕊寒香冷蝶难来”,有一点太孤独寂寞冷的味道了,而要“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样写就显得别有怀抱,不再是赞美菊花隐逸,赞美菊花孤标傲世。而是要改变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的命运,非但要改变菊花的命运,还要我自己的命运也要我自己说了算。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一首也很有意思,从题目看是黄巢在应试落第之后所作。虽然同样写的是菊花在其他花凋零之后才开放,但是“我花开后百花杀”,一个“百花杀”,显得霸气十足。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强化了这种霸气的意象。不但有香气,而且构成“香阵”,要冲天,要“透”长安。要满城“尽”带黄金甲,一个“尽”字,每个角落,无一遗漏。

你看,黄巢的这两首菊花诗的确与众不同吧。他完全突破了写菊花的窠臼,不再和陶渊明以及重阳联系起来,不再和隐逸的精神以及头插菊花的习俗联系,而赋予了菊花完全不同的色彩。

明代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录。

《清暇录》载:黄巢下第,有《菊花》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尝闻我(朱)太祖亦有咏《菊花》诗:“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人看二诗,彼此一意:成则为明,而败则为黄也。

“成则为明,而败则为黄”这已经是历史事实,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黄巢和明太祖朱元璋在写菊花诗时的“彼此一意”,而这“一意”,与其他的写菊花的巨量诗作对比,就是突破了写菊花的传统。

黄巢的两首咏菊诗,给我们在写作上的启发是,不要总承袭古人,而要独具只眼。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平中见新。要想做到这一点,仅仅有会观察的眼睛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更为敏感的心灵,更为深邃的思想才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