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最新消息(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国营农场)

贺兰山东麓有一片荒凉的无人区,原本以为是个普通的村庄,打听得知是简泉农场二队。简泉农场二队原来有近500人的职工和家属在这里生活,不知为何人们陆续搬走,直到最后变成无人居住的地方。西北的国营农场大多数都是建设兵团的营地,简泉农场跟其它农场不同,其前身竟然是劳改场,至于二队最后为何变成无人区,或许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社会发展的原因。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最新消息(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国营农场)(1)

简泉农场始建于1954年,其前身是甘肃省公安厅劳改局潮湖农场设的分场,取名简泉是因为劳改局工作人员选址时在贺兰山上发现有眼泉,流出来的水是咸的,起初就取名咸泉,有位老公安觉得咸泉叫起来不顺口,就用碱替代咸取名碱泉。碱泉附近的农村也叫碱泉村,因碱泉村看字眼有点俗气就改成简泉。1955年在简泉村和简泉农庄之间划出1万多亩地作为劳改犯再教育基地,取名简泉农场,对内名称甘肃省第五劳改管教队。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最新消息(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国营农场)(2)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将简泉农场划归宁夏劳改局管理,简泉农场有9个分厂,加油站、职工总医院、粮油加工厂、矿场,是一个农、牧、渔、林、副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型农场。50年代有看押犯人近3000人,干警及职工有500多人,这些犯人大多数都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双马军阀的顽固分子。60年代后部分劳改犯因改造态度好而被释放,劳改犯也减少到2000多人。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最新消息(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国营农场)(3)

期间有反动派分子作乱,比如1960年双罗与国民党顽固派和悍匪勾结作乱,为平息这场暴乱牺牲3位公职人员。60年代是我国困难时期,牧工罗治业和罗守业两兄弟对粮食分配不满,被国民党兵痞出身的陈汉岐煽动,与悍匪郭拴子的策应下密谋发起一场大乱。后因事情败露而狗急跳墙,抢夺了公安干警的枪支,打死3人打伤1人后逃至山上与郭拴子汇合。经过3个月的追捕才将二罗和郭拴子以及陈汉岐抓捕归案,最终被惩之于法,这场小暴乱才结束。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最新消息(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国营农场)(4)

1969年因劳改犯改造好而被提前释放,农场的犯人越来越少,加上珍宝岛事件的发生,担心战争来临时顽固派作乱,就将犯人全部迁到其它劳改场去,1970年简泉农场划归自治区农林局管理。为填补劳改犯搬迁走后人口的空缺,从渠口农场调进来2500多职工和家属,另外还从附近县市招收600多新员工。1972年曾短暂的交由石嘴山管理,次年的6月份移交自治区农垦局。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最新消息(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国营农场)(5)

1970年出于备战需要,84705部队进驻石嘴山,84705部队的58团驻地定在简泉农场。简泉农场顾全大局,将占农场40%土地的7、8、9三个分场交给部队使用。84705部队就是陆军第20师,陆军第20师的前身是兰州军区骑兵2师,部队代号5310,下辖58团、59团、60团、炮兵团、高炮营、工兵营、通讯营、防化连、侦察连、喷火连、运输连等,1969年驻防石嘴山,由兰州军区直接管理,1970年陆军20师由宁夏军区代管。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最新消息(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国营农场)(6)

1983年陆军第20师改编为兰州军区守备第一师,1985年部队移防陕西澄城,驻守在简泉农场的58团随即搬走,遗留下的资产移交兰州军区后勤部。部队移防后简泉农场的人口开始下降,尽管在知青下乡和裁军时接收不少新职工,但80年代后知青返乡政策的出台和转业军人就业渠道的扩宽,简泉农场的职工总数不断下降,1990年过后的简泉农场几乎没有在增加新员工。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最新消息(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国营农场)(7)

简泉农场90年代后改革成公司模式进行管理,农场以农业种植为主,矿产开采为辅,但燕子墩公社大部分土质含碱量过大,不利于种植业。即便长出来的庄稼收成率不高,矿产也进入枯竭期,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撑的情况下,简泉农场的经营亦是难以为继。简泉农场有近5年的时间,职工们只能领着最低生活费煎熬。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难以忍受低保生活的煎熬,只能外出谋求出路。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最新消息(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国营农场)(8)

不知是减轻负担还是体制改革,简泉农场二队最后整体转让给一家牧业公司,农场二队的家属和职工分流到农场的各个分场。牧业公司收购二队后只利用种植土地部分,没有用到生活区,所以大部分的建筑物就一直处在闲置状态。不知是牧业公司后来也黄了还是用不到这里的土地,最后也有不少土地闲置着,这里的水源不缺,但因土质原因农业发展不起来,看到一个个废弃的农村也就见怪不怪了。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最新消息(宁夏石嘴山惠农区国营农场)(9)

宁夏,特别是石嘴山郊区,随处都能看到荒废的建筑和无人区,农场、矿区、三线厂,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建设起来的单位也有辉煌的过去,更有让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以前红火的单位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走向没落,或许吧,我们不想看到现在残檐断壁的样子,但时代的更新又不得不让我们接受现实,过去也只能让他过去,留给后人去怀念吧,致敬在西北地区创业的先辈们。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