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1)

今天冷眼君推荐的是英国电视台BBC 2017年推出的一档生活服务类真人秀《The Repair Shop》,这档节目以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讲述一支由木工、画工和机械师组成的英国匠人团队利用自己精湛的技艺让古旧损坏物品重现生机的故事。这档节目已播出两季,目前正在播出全新的第三季。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2)

正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这档节目的聚焦点在于匠人们如何妙手回春的将带有历史感的老物件焕然一新,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但与《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同的是,前者所维修的物品是故宫文物,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象征以及国家色彩。而《The Repair Shop》维修的以普通家庭的老物件为主,比如时钟、家具、照相机、手风琴等,更侧重于普通人的个人生活和家庭回忆。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3)

推荐理由:真人秀主角回归素人的真实故事

真人秀节目(Reality TV)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从欧美国家刚刚兴起的时候,出于节省预算的考虑,节目主角一直都是和电视观众一样普普通通的素人。比如早期创造收视狂潮的《老大哥》和《幸存者》,这类节目以观察普通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反映而受到观众的喜爱。在当时,真实(reality)是真人秀节目能够与占据电视荧屏主导地位多时的电视剧相抗衡的秘密武器。

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欧美国家的电视业发展出了真人秀明星的名人文化。他们不是在常规意义下通过演员、歌手或模特的身份出道,反而是因为参与了真人秀节目而受到观众的喜爱由此进入娱乐圈。因此,欧美电视业也采用这类真人秀明星制作了不同类型的名人版真人秀节目。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4)

名人版老大哥第七季

名人版真人秀对观众的吸引点在于,观众对名人的认知度和熟悉度更高,相较于毫无知名度的素人而言更有收视号召力。受名人版真人秀的启发,欧美电视业将真人秀选角的目光转移到了本就拥有一大批粉丝受众的明星们。越来越多的明星为主角真人秀在电视荧屏出现。无论是明星跳舞的真人秀《Dancing With the Stars》(与星共舞),或是观察明星日常生活的真人秀《Keeping Up with the Kardashians》(与卡戴珊一家同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5)

然而,当不同类型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充斥荧屏,观众的口味变得越来越挑剔。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局限性也表现出来,出于明星自身与普通人身份的差异,观众无法从中获得共鸣,甚至很多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也受到观众质疑。

针对这一情况,欧美电视界又将真人秀节目的主角放回到了素人身上。2013年,英国电视台Channel 4推出了聚焦普通家庭观看电视的真人秀《Gogglebox》,将聚焦点放回普通人的身上,观察不同家庭观看不同电视节目的真实表现。这档节目已播出11季,到现在依然收视好评。还获得了2014年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以及2015,2016,2017和2018的英国国家电视奖。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6)

Gogglebox剧照

除了英国外,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韩国电视圈对于星素结合的真人秀方向也有很多探索。由于韩国本身具有丰富的明星资源和粉丝市场,韩国综艺基本以明星真人秀或造星选秀为主。但面对同样的明星真人秀真实性和新鲜感的局限性,韩国电视PD们将明星与素人相结合,制作出了很多星素结合的真人秀。例如明星去普通人家里蹭饭的《请给我一顿饭show》,既有明星嘉宾的加盟,又和普通家庭相联系,挖掘普通人的家庭故事。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7)

前面聊了这么多欧美真人秀节目的主角变化,冷眼君想要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点,素人才是真人秀节目的最佳主角,只有强调素人的参与才可以突出真人秀节目的『真』与『人』二字。

在《The Repair Shop》中,无论是作为维修专家出场的匠人们,还是前来委托维修老物件的委托人都是普普通通的素人。而这些被委托修复的老物件们,熟悉得和我们每个家庭都拥有的老家具、老乐器一样。它可能是小时候父亲亲手做的一个玩具,也可能是陪伴了一家人几十年的一把椅子。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平凡而不普通的故事,承载着主人的一段情感。这个故事因为这种真实的情感而更加打动人心。观众透过这些维修的老物件看到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这档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8)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9)

模式亮点:

大打怀旧牌,维修背后的故事直击人心

亮点一:多方位展现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是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

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现代社会,匠人精神意味着对质感的追求,对文化的传承,对生活的专注。匠人精神是《The Repair Shop》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却也是当今这个追求效率与利益的社会所稀缺的。当消费主义和一次性文化占据我们的生活,“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成为人们普遍的消费观,人们对于生活的点滴也会少了应有的感情。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10)

《TheRepair Shop》制作的初衷,就是对抗这种一次性文化。通过匠人们精湛的技艺来保存和修复每个家庭的珍贵记忆。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11)

在表现匠人精神上,节目组下了不少苦心。首先,从画面上来看,节目带有纪录片式的质感。修理店设置为位于传统乡村里的小木屋,店内画面以暖色调为主,木质的房屋结构加上黄色的灯光,整个场景给人温暖舒服的感觉。小木屋内长长的工作台和多种多样的工具则彰显维修匠人们的专业性。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12)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13)

在casting上,节目组选择了被称为英国最酷的家具设计师Jade Blades扮演一个类似主持人的角色。Jade Blades在英国拥有自己的家具设计品牌Jay&co,且致力于慈善事业。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14)

他既是整个维修团队的leader,在家具维修上有专业的技能,又负责接待委托人与维修师沟通,并在最后为委托人揭开惊喜。

除了JadeBlades外,Will Kerk也是专门负责家具维修的,他是整个团队最年轻颜值最高的,而他从事维修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工作能够成为维修之物背后故事的一部分。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15)

SteveFletcher是修理店资深的钟表匠,他一直在致力于维修,只是因为由衷的热爱。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16)

LuciaScalisi 是团队里的绘画修复专家,她对于所有画作一视同仁。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17)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18)

除了这支固定团队外,每一期还会针对不同的委托需求邀请不同领域的顶级工匠前来协助。例如手风琴行家 Roger Thomas,幻灯机修理师Richard Rigby.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19)

幻灯机修理师Richard Rigby

此外,《TheRepair Shop》运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摄影师运用大量特写来着重呈现匠人们精湛的修复技艺。匠人们会一边工作一边向电视机前观众解说维修的每一步骤。匠人们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也是这档节目的一大看点。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20)

一定程度上来说,维修一个老物件比起制作一件全新的产品难度系数要高得多。但这个过程也变得更有意义。出于对专业的真正热爱才使得这些匠人们永葆初心,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坚守着匠人精神。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21)

亮点二:维修的不仅仅是物件,更是属于委托人的回忆

在《The Repair Shop》中,每一期节目的看点在于委托人前来维修的老物件。这些物件五花八门,有的是历史悠久经过好几代传承下来的乐器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22)

有的是价值不菲的古董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23)

也有的是家人亲手制作的物件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24)

虽然来历不同,价值也不等,但这些老物件都是委托人所珍视的东西。每一个物件都寄托了他们内心对家庭对生活的特殊情感。维修店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在承担着维修物品的功能,更加深刻地,弥补了委托人内心的情感。几乎所有委托人在看到被修复后焕然一新的老物件时,都会激动不已,甚至落下泪水。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25)

这些维修后的老物件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生生不息的传承。在第一季的第一集里,有两样代表着不同意义的老物件。

委托人Jane的父亲年轻时在眼盲的情况下亲手制作了一口钟,当他去世之后,这口钟就再也没有响起过。思念父亲的女儿来到修理店想要再次听到钟声响起。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26)

最终,钟表修理师史蒂夫使这口钟重获新生,当熟悉的音乐再次响起,女儿泣不成声。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27)

斯人已逝,但留下的这口钟足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念。当钟被修复如初,女儿也觉得父亲回来了。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28)

第二组委托人想要修复的物件是一把年近八十的手风琴,来自委托人的母亲。母亲曾在二战时奏响手风琴为避难营的人们鼓舞精神,这把琴对她有特殊意义。母亲一直很想把琴送给孙女,可因为琴坏了一直没能实现。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29)

经过英国著名的手风琴专家Roger Thomas的妙手,这把意义深远的手风琴在孙女的手里再次奏响。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30)

当奶奶跟着孙女的琴声唱着歌,这把修复如初的手风琴背后传递出生生不息的传承。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31)

怀旧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纪念和传承,《The Repair Shop》通过匠人们对老物件的维修,提出对于当代人消费观以及一次性文化的质疑。而那些老物件背后的属于每个家庭的真实故事,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感同身受从而接受这一质疑。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32)

本土化思考

从主题上来看,《The Repair Shop》所强调的匠人精神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两年来,不论是在报纸还是网络,甚至于全国两会报告中,这个词都常被提到。前段时间在B站上红极一时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所强调的就是这种匠人精神。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33)

事实证明,当代社会对于匠人精神的呼唤和肯定从未衰减,因此这个主题的真人秀很值得探索。同样是修复物件,《The Repair Shop》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路,将目光聚焦于普通家庭意义非凡的老物件,平民版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更能够走近观众的生活,不失为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除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强调匠人精神的节目还有北京卫视2017年播出的《非凡匠心》以及爱奇艺的自制纪录片《讲究》,这两档节目都聚焦于如今还坚守着老手艺的匠人。但与《The Repair Shop》相比,国内的类似节目更倾向于表现文化传承,更多的是一种展示性的功能。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看到这些老一辈的工艺传统依然会有几分距离感。而《The Repair Shop》加入了真正的故事性,使得素人的参与感更强。那些节目里维修的物品也变成每个人家庭都有可能存在的老物件,更亲近也更有可看性。

从真人秀主角的角度来看,《The Repair Shop》回归素人为主的真人秀模式,普通家庭的故事反而更加打动人心。但我们必须考虑到,欧美电视市场与中国还是有很大区别,无论是电视工业的成熟度还是观众的审美水平,欧美国家都略胜一筹。就目前中国电视综艺的现况而言,电视团队挑战完全的素人真人秀确实将面临收视和广告的多重困难。但星素结合的真人秀节目是可以重点思考的方向,在这方面,韩国近年来的很多综艺都可以加以参考。例如,前文提到的《请给我一顿饭show》,每期依然有代表流量的明星嘉宾和兼具综艺感的国民MC坐镇,但节目的看点却在于那些同意明星蹭饭的人家,这些素人面对明星的真实反映与他们各自的家庭故事成为吸引观众的最大亮点。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34)

再比如罗PD的《尹食堂》里,来自世界各地说着不同语言的食客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35)

《孝利家民宿》也是如此,除了李孝利夫妇的恩爱日常外,观众还记住了每一位前来住宿的素人住客们。无论是第一季懂事的三姐弟,还是第二季里可爱的女子柔道队员们,他们都有着各自精彩的故事。而节目组也毫不吝啬得将大量镜头转向这些素人们,记录了他们的济州游记。

英国古建筑纪录片(TheRepairShop)(36)

与这些节目相比,中国的大部分真人秀节目还是停留在明星为主的思维上。即使是模仿制作的《中餐厅》和《亲爱的客栈》,还是将节目的大量篇幅放在明星上,少了普通人的故事,只看明星们自娱自乐的职业体验,观众自然很难引起共鸣。

有一种业内观点提出,国内明星真人秀题材已经到达顶峰,真人秀要想持续繁荣和发展,还得靠“素人”。冷眼君认同这样的说法,但如何将素人故事与明星元素完美融合,如何将素人摆在主角位置,如何真实呈现素人的真实反映,这些都是电视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