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哪一章有使乎使也(理解论语第三篇第24章-)

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卫国仪地的边疆官吏请求会见孔子,他说:“凡是到我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诸位何必担心失去官职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老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论语哪一章有使乎使也(理解论语第三篇第24章-)(1)

逐句解释: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

仪:卫国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官吏。请见:请求觐见。从者:随从之人,孔子的弟子们。

卫国镇守边疆的长官请求会见孔子,说:“但凡君子来我这里,我没有不求见的。”意即孔子这样的圣贤,他是必定要拜访的,于是孔子弟子带他去见面。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二三子:诸位,指孔子的弟子们。患:忧愁,担心。丧(sàng):失去官职。

木铎:以木为舌的铜质大铃,古代以此宣布政教法令。

他会见后出来说:“你们这些弟子们何必担心失去了官职。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会以孔夫子的礼制思想来教化天下”

心得总结:

本章记录了边疆小吏会见孔子时说的话,以此赞颂孔子虽然失去了官职,但却受到世人的称赞。这位官员在见到孔子之后,竭尽溢美之词,称赞孔子为老天选中的布政施教之人,是治理乱世的圣贤。这种称赞不可谓不高,但不知人家是客套话还是肺腑之言。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传播,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的确就像一股清流。他坚持周礼,推行仁义礼智行、温良恭俭让,他不愠不怒、谦和有礼、翩翩如玉,比起那些贪婪无度、严刑峻法的诸侯大夫强太多了。在那个乱世之中,他是不可多得的清醒之人。

孔子有一整套可以自圆其说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儒家的礼法制度。但可惜孔子遍游诸国, 也没有受到待见。孔子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孔子在当时虽然名声在外,世人也多有赞美之词,但各国在实际采纳孔子的思想时却退避三舍。各国君王也就是把孔子当成座上宾,听孔子讲讲“礼仪”,再恭维几句,然后就送走了。

幸好孔子并不气馁,虽没有受到重用。但他坚持自己的信念,编纂春秋,修持周礼,并不断传播儒家精神,终成一代圣贤,为中国开创了两千年的儒家社会。孔子对后世的思想观念影响至深,完全堪比国家的“木铎”,这点还真被那位边疆小吏给言中了。

附图:

论语哪一章有使乎使也(理解论语第三篇第24章-)(2)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今社会背景,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故弄玄虚、不搬弄是非,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文章:

如何理解《道德经》

理解《道德经》电子版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