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松鼓书(东田社鼓听社书)

刘云松鼓书(东田社鼓听社书)(1)

东田社鼓,是平湖农村世代相传的一项民间民俗活动。社鼓:社日祭神时的敲击的铴锣、扁鼓声。社日,古时春秋两次祭祀后土之神的日子。

据《月令广义•社日》记载:“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秋季举办的称之为“秋社”,一般从农历七月初七起,到七月二十日止,故也称“秋苗社”;因时间在庄稼收获时节,故又称“太平社”。又因此时正值生姜上市,故姜农们则称之为“青姜社”。此外,有些地方在迎神赛会期间做社,称为“迎神会”、“太平会”。

据《平湖县志•风俗》:有明·李东阳《平湖十咏》词云:

“日之出,东田东,鼓填填,走社翁。

刲肥羊,击壮豕,舞复歌,社神喜。

但愿年年好风雨,侬衣有桑食有黍,长迎社神击社歌。”

平湖民间结社方式:基本以自然村落为一个单位,自由结社,有七八户的,十四五户的,多到三四十户不等。自愿结合后,推选“社主”(也称“当社”)。选定“吉日”后,由本社“社主”负责,预先请定太保先生;筹备办牲醪(供品)。众社员届时,事先必须净身洗手(清末民初以前,妇人不得参加,如今则不再限止)。

刘云松鼓书(东田社鼓听社书)(2)

“做社”顺序:

1.到本庙通神:“社日”这天,一切筹备就绪后。全社的社员先到社主家里集合,等待预先请定的“太保先生”(早年,一般都是落第书生出身的半职业艺人)到达后,由太保先生带领社主、社员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前往本坊社庙(也称“庙界”),向本庙菩萨禀告此次做社敬神大事,求得允准。

2.安顿好祭坛:前往社庙祝祷的同时,留守家中的人手将祭坛布置妥当,供品:即猪头(雅称“元宝”)一个、猪脚爪一个、公鸡一只、鲤鱼一条、猪肚子一只、净蔬菜肴数碟、黄酒一壶和厨刀一把、三十六只酒盅、三十六双筷子等。同时,将三十六尊神祃(系木刻水印在元书纸上的神像,有专业制作的神祃作坊刊印,名“祃幛”)分上、中、下三层排列,称谓“三十六尊曹神”。 随后,点燃香烛,举行“做社”祭典仪式。

3.“做社”仪式:祭台前点燃香烛、安放社单(本社全体社员名单)。先由太保先生(自称“传香人”)手执铴锣、皮鼓,躬身作揖,站立在祭坛前,边击打乐器,边唱神歌。演唱的内容是祈请上、中、下三界符官使者上天去邀请各路神祇前来赴宴,这称之为“请神”。

(请神完毕,焚化一提纸锭元宝,众姓香民跪拜,宣读社单,目的在于祈请三界符官使者出发,去往上、中、下三界,还请各路神佛前来赴筵。)(稍事休息后,开始接神)

接神:重新摆好供礼,点燃香烛,开始接神。太保先生向神案上斟酒,表示神仙们都已降临赴筵,太保先生代表主人向神灵敬酒,中间,要经过三次敬酒,“接神”仪式完毕。

此刻,各路神灵吃酒;众社员开始休息吃茶,由太保先生(在社主家)“唱锣鼓书”娱众,有的太保先生只会请神,不会唱书,就由社主预先请好“说因果”(今称“钹子书”)或“苏州弹词”到场“唱书”助兴。书目有“封神榜”、“三国”、“说唐”、“说岳” “天宝图”、“大红袍”及“四香缘”、“珍珠塔”、“粉妆楼”等才子佳人书,此称“社书”,每场“两回”,约ー个半小时。

送神:大家休息片刻后,社主重新点燃香烛,开始“送神”。(有的地区,安排在下一天凌晨“送神”)

(太保先生与社主率领众社员手执并香、捧着祃幛,送到门外,放在铺设麦柴的平地上,放上纸锭、元宝。太保先生ー手执香,ー手拿着酒盅,点火焚化),太保先生唱罢神歌,就向众社员恭祝:“……大家恭喜,恭喜;发财,发财。”

社主率领众社员ー齐回复:“先生辛苦,大家发财。”

次日,社主与众社员聚餐,分享撤下来的酒肉斋品。

这一次“做社”仪式到此全部结束。

刘云松鼓书(东田社鼓听社书)(3)

关于“太保”一词,据《周礼·春官》记载:“官名。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兹惟‘三公’论道经邦,夑理阴阳。”太保,位次太傅,殷太甲封伊尹为太保,周成王封召公为太保,其后代皆置之。《白虎通议》:“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按古者,自天子下至庶民,皆得封土立社,以祈福报功。”故“太保”是一位高官,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的总管老爷,是中央“三公”之一。

“做社”的缘起。据《左传》曰:“后土为社。” “祭祀土神之所,即社宫、社庙。”古时,以二十五家为社。祭社为对土地的自然崇拜,流传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据西周《周礼》云:“俗者习也,上所化者曰风,下所习者曰俗”。我国著名学者黄遵宪先生论《民俗》说:“礼也者,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因人情而为之也。”西周时,各地都于立春后祭祀。汉以后,都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据西汉《淮南子》等书记载:“每逢社日,四邻结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祀社神,占卜来岁丰歉,然后,飨其胙。”此俗至解放后,误作为迷信而消失。粉碎“四人帮”后,又逐渐复苏,平湖、松江、金山一带仍保留此俗,称“做社”,亦名“结社”。 与嘉兴、海宁、海盐、桐乡一带的习俗完全不同,他们那里称“赕佛”,主持人称“赕佛先生”,因请神后的余兴娱乐唱词内容,都是 “喜闻乐见”的当地遗闻轶事,故又俗称“桑梓先生”(讹传:“烧纸先生”)。

据明·天启《平湖县志·风俗》记载:“春分社,田家醵钱为会,牲醪祭神,以祈丰稔;秋分社,……以祈丰年”。现今平湖“做社” 格局,大致与古时相似,所祀神灵,则由“社神”变成庞杂神灵体系。

1987年秋,笔者到新仓镇联群村李家浜访问81岁的太保李仁发老先生,他说,太保不是佛教,也非道教,属于儒教的一脉,所以从《周礼》传承下来,只“做社”祀神,不诵经唸佛、不打醮拜忏;不信妖魔鬼怪;巫婆、佛娘不做,神汉不做;不装神弄鬼,不唸符咒,不送“仙丹(香灰)”,不替人送殡落葬。专职从事“做社”祭天祀神的职业。早年,平湖县广陈镇石洞头赵阿保先生也是有名气的唱“社书”太保先生。民国初年,而且还出了个 “天下第一军” 著名的首领太保阿书(真名徐书绅),在全国亦属罕见。

现今,有些地方,鱼目混珠,所谓“太保”,为人家做“敲木梢”(为病人驱鬼)、“烷船”(丧俗“五七”烧纸船 )、“拜斗”(求升官发财)等,并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古老习俗,属巫师、俗家和尚、俗家道士的迷信活动,妖言惑众,决不可让它继续蔓延,蒙骗善良的人民群众,害人非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平湖“太保”做社,是传承从西周以来的“封土立社,祈福报功”的祀祭礼俗,已有2000余年历史,理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陈宰

(原载北京《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四期;1995年7月获嘉兴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8年选入《当湖杂谭》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