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阴阳二十二篇(学习内经灵枢第二十二篇)

黄帝内经的阴阳二十二篇(学习内经灵枢第二十二篇)(1)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癫狂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翻译】眼角向外开裂于面颊一侧的,称为锐眦;内侧靠近鼻的,称为内眦,而上眼胞属于外眦,下眼胞属于内眦。癫病发作时,病人先是出现精神抑郁、闷闷不乐,感到头部沉重而疼痛,双目上视,眼睛发红。癫病患者在严重发作之后就会出现心中烦乱。诊断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其天庭部位的色泽来预知其发作。治疗这一类型的癫病时应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针刺泻其恶血,待其血色由紫暗的顔色变为正常了以后止针。

【原文】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翻译】癫病开始发作时角牵引歪斜,啼哭、呼叫、喘喝、心悸等症状出现时,应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治疗,观察病情的变化,掌握其牵引的方向,左侧痉挛就在右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右侧痉挛就在左侧经脉的穴位上施针,针刺出血,直到血色变正常之后才能止针。

【原文】治癫疾始作,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骨也。

【翻译】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出现身体僵硬,脊柱疼痛的症状,治疗时选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放血,血色变得正常之后才能止针。要想很好的治疗癫病,就应该常与患者居住在一起,观察其发病过程中的情况和变化,取得丰富的资料。在发病的时候,观察其症状特点,判断病邪之所在,并断定发病时当取何经穴治疗。到病发的时候,取邪气最盛的经脉,选适当的穴位以泻法针刺,并取其血置于一个葫芦里,下一次这个病人将要发病的时候,这个葫芦中的血就会动起来。如果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就是骶骨,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原文】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翻译】病位在骨的癫病,在腮、齿的各腧穴的分肉之间,因邪气壅滞而胀满,骨骼强直,汗出、胸中烦闷,噩大量的涎沫,气陷于下,这是难以治癒的病证。病位在筋的癫病,身体蜷曲,筋脉拘挛抽搐,脉大。治疗时可以针刺颈项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若见呕吐大量涎沫,气泄于下,就是不能治癒的证候了。癫病的病位在脉,表现为突然仆倒,四肢经脉都表现为满胀而纵缓。要是经脉胀满的,就针刺放血,使恶血尽出;若经脉不满,可以灸颈项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并灸带脉上距腰三寸的部位,这两个部位经脉上的分肉和腧穴,都是可以酌情取用的。如果土大量涎沫,气泄于下,就是无法治癒的证候。另外,癫病在发作时像发狂一样的证候,也是不治的死证

【原文】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翻译】狂病的发生,先见情绪低落,感到悲伤,善忘事,容易发怒,常常恐惧,得这种病大多是由过度的忧伤和饥饿所致。治疗时应针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放血,直到血色变为正常以后方可止针,还可以针刺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穴位配合治疗。狂病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睡眠很少,不感到饥饿,认为自己是十分贤德的圣人,是最聪明的人,并且以为自己极其尊贵,常常谩駡不休,日夜不停。治疗时应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舌下和手少阴经的腧穴,根据病情,以上各条中,凡是经脉气血充盛的,就可以点刺出血,不充盛的就不能放血。

【原文】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

【翻译】表现为言语狂妄、善惊、好笑、高声歌唱、行为狂妄没有休止的狂病,其患病原因一般是受到了极大的恐惧。治疗时应该针刺手阳明经、手太阳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狂病的症状表现为总是看见异物,听到异常的声音,时常呼叫,是由于神气衰少而致。治疗时应取手太阳经、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及头部和两腮的穴位。

【原文】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翻译】狂病患者食量过大,幻视常似见鬼神,常笑但是不发出笑声,是由于大喜伤及心神所致。治疗时应取足太阴经、足太阳经、足阳明经的穴位,配以手太阴经、手太阳经和手阳明经的穴位。狂病属于新起的,还没有见到以上诸证,治疗时先取足厥阴经的左右曲泉穴两侧的动脉,邪气盛的经脉就用放血疗法,病很快就能痊癒。如果是仍然不好,就依照前述的治法针刺,并灸骶骨二十壮。

【原文】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翻译】风逆病的表现为突发的四肢肿,全身像被水淋一样发冷战栗,口中发出唏嘘的声音,饥饿时心中烦闷,吃饱后动扰不宁。治疗的时候应该针刺手太阴肺经和与之相对应的手阳明大肠经,及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如果病人感到肌肉发冷,就选取上述经脉的荥穴治疗;如果病人感到寒冷入骨,就针刺上述经脉的井穴和经穴。

【原文】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苦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翻译】厥逆病的表现为腹部胀满,肠鸣,胸中满胀而呼吸不利,治疗时应针刺胸部之下的两胁部的穴位,取穴时让病人咳嗽,同时将手放在胁肋部,感到应手而动的地方就是穴位;再取背部的穴位,用手按压该穴时,患者马上感到畅快。

【原文】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翻译】若有小便不通、无尿的症状,就针刺足少阴经、足太阳经,并用长针刺尾骨之上的穴位;若感到气上逆,就针刺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腧穴,气逆较严重的,还可以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上利于行气的腧穴。

【原文】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翻译】正气衰少的病人,全身戦栗,说话时还发出唏嘘的声音,身体酸重,四肢乏力,不愿活动,治疗时应补足少阴肾经之气。短气的病人,呼吸急迫短促而不能连续,身体只要有动作就会使呼吸更加困难,治疗时应施针以补足少阴肾经,有血络瘀阻的,就去其血络。■

【来源:黄帝内经网,本文按王洪图、贺娟主编的《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校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3月第二版,编辑:麦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