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回归和成长(阅读以自由的名义)

书,真是个好东西;读书,真是个好习惯,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阅读是一种回归和成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阅读是一种回归和成长(阅读以自由的名义)

阅读是一种回归和成长

书,真是个好东西;读书,真是个好习惯。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岂止如此?人类所有的社会生活最终都会指向自己的内心,正如周国平先生的一本书名“灵魂只能独行”。于此,对我而言,如果非要为阅读找一个理由,那么无疑是“自由的名义”。

卢梭有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生在世,确实如此,在一个环境中,你不可能肆无忌惮,恣意妄为。作为教师,我们也无时不在受各种约束。幸好,我们还有自己说了算的事情。魏书生老师说,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自己说了算。在我看来,这话不全对。我们当然可以自行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但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的要求去做。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言论也要符合教师的身份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课堂上也是有限的自由。相比之下,阅读更为自由。

其一,阅读时空是自由的。

许多老师抱怨没有时间阅读,这纯粹是借口。读书是很私人的活动,只要你愿意,总会安排出时间。就我而言,习惯性地随身携带一本书,可谓“云在青天书在手”,我喜欢这种感觉,乐享这种状态。上班期间,工作忙完之后,可以阅读;下了班,晚眠之前、晨起之后、饭前饭后可以阅读;出发旅行,车上车站,可以阅读;周末假日更是阅读的好时光……如果我们如同欧阳修那样充分利用“车上”“枕上”“马上”去阅读、思索,你会发现时间多得不得了。现在,信息科技日益发达,这也为我们时时阅读、处处阅读提供了便利。

其二,阅读书目是自由的。

阅读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图书馆、书店或者其他地方我们会邂逅一本好书,通过别人的介绍我们也会结识一本好书,通过微信、网络等媒介我们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一本好书……如果这本书恰好迎合了自己的需要,或者激发了自己的兴趣,我们就会决定“拜读”。反之,如果毫无兴致或者晦涩难懂,我们可以选择放弃。这正是选择书目的自由,不跟风,不忙进,一切只为追随内心的涌动。这一年多来,我的阅读书目是庞杂的,涵盖了教育教学、人文社科、文学传记、心理科学和专业领域等门类,大约读了70多本。这些书目大多不在阅读计划之列。遇到了喜欢的书籍就去读,如此而已,也不亦乐乎。

其三,阅读方法是自由的。

阅读不像学生做功课,也不像工厂生产产品,不必遵循既定的要求或者固化的模式去进行,怎么阅读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习惯。就我而言,我喜欢在书中圈圈点点,偶尔也作些批注;对于有思想的书籍,喜欢摘录抄记;对于印象深刻的书籍,喜欢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在最后注明什么时候读完的第一遍,如果需要,再进行重读;读完一本书,我也会把书目记下来,看看自己一个月、一年认真读了多少书……在阅读方法方面,前人作了许多探索,比如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苏东坡的“各个击破”读书法,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等。阅读有法、读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最近一年多,我通过每天学一点苏霍姆林斯基,逐渐总结出了教育理论著作分段读书法——“一看二录三悟四联”四步读书法。具体而言:“一看”即通览全篇,了解内容;“二录”即重读篇章,抄录重点;“三悟”即理解主旨,领悟思想;“四联”即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其四,阅读笔记是自由的。

周国平先生说,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我完全赞同这个说法。读一本书,我不看它是否畅销,是否有人气,如果能触及我的灵魂,能激发我在博客上写点文字,哪怕是抄录一些内容,这也是我的收获。写什么、怎么写都是自由的,重要的是想写、能够写得出。一年多来,我写了大约六十篇总计十万余字的读书心得、随笔札记、感悟体会。在写的过程中,我不仅是和高尚的人探讨,更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我想,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一个人的精神才会成长。这也印证了朱永新先生所说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观点。

教师是文化人,但并非所有教师都是知识分子——尽管教师都应该成为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具备怎么样的属性呢?我想,从外而言,要担当责任,履行使命,做到厚济天下;就内而言,要思想自由,人格独立,做到完善自身。以我个人有限的阅读体悟而论,自由的阅读是可以培养、造就独立的人格的。当一个人的人格独立,才能做到不人云亦云,不轻易改变自己,进而才有可能在所从事的领域作出一些努力,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点便利与幸福。这样的教师才可以称为“知识分子”。

(作者郭凤广,文章原载于2016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