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哪里有名胜古迹(盘点广东潮汕历史众多古迹)

潮汕许珍时:五峰山麓“老贼营”

潮汕哪里有名胜古迹(盘点广东潮汕历史众多古迹)(1)

//

在普宁里湖西部五峰山东麓,林木深处,隐现一处山村,名“老宅营”。它原名“老贼营”,为何有如此称谓呢?

原来这里山高岭峻,山路弯曲,树木阴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常有草莽英雄在此占山为王。因地偏人稀,对官府威胁不大,故朝廷也不管他,这些山贼,只劫为富不仁之户,少扰平民,与地方相安无事。生活安定,便有的娶妻生子,养畜耕田,过着半贼半民,也营也村的生活,故名“老贼营”村。

清康熙初年,政府强令汉人剃发穿满服,引起人民不满,政局动荡,时“老贼营”村首领黄魏,年近五旬,身材魁梧,武艺高强,深受村人崇敬。见社会动荡,便竖起反清旗帜,组织村中300精壮,时常袭击普宁官兵,还多次截劫潮州府粮饷,这便构成了对清政府的威胁,潮州知府常受上司斥责。康熙四十三年,清廷大局已定,朝廷便逼令潮州府出兵进剿。总兵安跃拔,奉命率兵2000,进剿老贼营。兵至普宁城,驻休三日,扰得市民不得安宁,人人恨之入骨。清兵问义军情况,人人夸大厉害,清兵有些胆寒。至里湖,有点畏缩不前,捉得一卖柴农民,迫令他带路。这农民本就同情义军,恨透清兵,如今被迫带路,只好将计就计。便说贼营山深路险,守备森严,单靠几处自然天险,便可退敌。一是冷水坑,水寒刺骨,外人涉水多被冻僵;二是蚂蟥大于拇指,专吸人血,若身上被叮几条,血便被吸干;三是舍身崖,一边高山,一边万丈深坑,中间小路,只容一人行走,不慎跌下,粉骨碎身;最后是幽冥洞,长十里,里面阴森可怕,十进九无回。老贼营有了这些险地,故历来官府都无奈他何。这些话说得清兵毛发悚然,时值冬天,个个颤抖。总兵派出几个探路,大多半途逃跑,或被捉上山,有去无回。安总兵动摇了,只得虚张声势,喊杀一阵,便收兵回县城,回报知府,说贼遁寨平,胜利班师了。

光阴荏苒,又隔二年,清政府粮饷仍不断被劫,朝廷恼怒,责令潮州府进剿。总兵诉说路险,明剿定然不利。有一师爷,为人阴险,献上一计,让侄子潘辉,潜入为内应,可保平贼。知府大喜,命潘辉依计行事。这潘辉世居揭阳,年近30,一表人才又聪明善辩,历来经营小百货。他扮成货郎,挑着担子,摇着小鼓,从里湖直入山内。这老贼营历来不禁买卖,也很需外地日用品,但哨口检查极严,潘辉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便直入营寨。货郎生意,多与妇女打交道。首领黄魏有一胞妹,名叫茶花,从小随兄练习武艺,人才出众,年已28,未字。听说来了货郎,便出来买香粉,见潘辉生得细皮嫩肉,眉目清秀,与山间村夫大不一样,便生好感。潘辉灵动,见此女有异常人,便多献殷勤,茶花见其温婉有知识,便想许以终身,黄魏开始不同意,但见胞妹如此钟情,平时又任性,怕出意外。又思寨中确也需有文化之人,只得应允。潘辉自与茶花定亲后,出入无忌,营寨要道、哨口、险处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连山后秘洞可通别处又是寨中藏宝之地,也都由茶花带他看过。潘辉见时机成熟,便借口回家告知父母,并请他前来主婚。这是合理提法,寨主自然应允。

自潘辉上山后,清兵便秘密集结于普宁城。潘辉一到便于夜间立即出兵,由他带路,前后包抄。寨中全然无备,因此,清兵直入中坚,逢人砍杀。黄魏惊醒,众部下难以召集,各自为战,有逃至后山洞的,也被堵杀。黄魏与两卫士,左冲右突,想救妹妹,见茶花冲入敌阵砍杀潘辉后也自刎身亡。黄魏只得与两卫士躲入老林岩石洞中。

清兵剿灭老贼营后,留下100人扎营山下以防有变,其余撤回府城。这些驻兵,平日欺压山村人民,奸淫掳掠,无恶不作。黄魏伏在附近,乘机又招集了200多人,突入清兵营地,杀尽驻兵,报了灭寨之仇。

自此,黄魏带领部下,卖刀买牛,开山种果,靠山滋养。春摘青梅,夏采荔枝,秋收柿子,冬打橄榄。一年四季种茶、摘茶、炒茶,茶香甘怡,从山内销往山外,从汕头销往南洋。五峰山从此太平无事。清政府也因粮饷道路畅通无阻,就不再兴兵动众。五峰山老贼营村民靠勤劳力作,丰衣足食。久之,人们便也把“老贼营”村改称“老宅营”村了。(作者: 林道成)

潮汕许珍时:槎桥古村创寨传奇

潮汕哪里有名胜古迹(盘点广东潮汕历史众多古迹)(2)

榕城区仙桥有个古村落,名叫槎桥,这村名有点奇特,缘于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槎桥村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比复置揭阳县早60年,故揭阳有句俗语:“未有揭阳城,先有槎桥乡。”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有四川绵竹人,姓杨名绘,在朝中任中顺大夫,翰林学士出身。杨绘是东汉杨震的后代。杨震是东汉时的太尉司徒,为官清正。一夜,有人来行贿,遭杨震严正拒绝。那人说:“此事无人知道。”杨震正色说:“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来人羞愧而退。此事被广为传颂,称杨震为“四知太尉”。杨绘秉承祖宗“四知”先德,为人耿直,为官清正。因上疏于宋神宗,痛斥朝政弊端,触怒皇帝,被贬为亳州知府。尚未上任,又遭权臣攻击,乃负气辞官回梓。那时他仅47岁,心灰意冷,也觉无颜回乡。于是他雇船携眷,漂泊岭南,只想找一个地方,建个家园,教子耕读,寄望未来。他在船中闷闷不乐,经月余而至沙头(汕头古名),正在假寐,朦胧间梦一神人,自称五显大帝,对他说:“此去船入内河,若舟行搁浅,又有浮木横拦船头,便可上岸创寨,定是发祥宝地。”杨绘醒来时,神人言犹在耳,不觉心头大震,命人将船驶入榕江。有一夜,更深人静,杨绘已入睡,忽然觉得船体震荡一下,立即惊醒,正欲询问何事,舟子入舱向他报告说:“水路不熟,船入沟港后便搁浅了,不能前进。”杨绘起身,走出船舱一看,船搁浅于河滩上,前面有一大段浮木拦住去路。杨绘心中明白,便命舟子架木板,上岸察看。但见一片荒原,四野茫茫,不见人家灯火。便又下船入舱,命舟子停泊待旦。至天微明,杨绘立即步上河岸,见此处河道九曲,山水相连,风景秀丽,紫陌山青翠绿,古溪河水流清澈,仔细端详,是块“双凤含珠”的宝地,居此子孙必定昌盛,心中不由暗喜。遂令家眷上岸,择个吉日,在溪边兴工构建家园。初取村名为“西川”,又改为“东洋”,最后定名为“槎桥”,以应梦境,也是对神灵的纪念。自此,杨氏一门便在槎桥村繁衍生息,昌盛发展。

槎桥村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村子不断扩大,已是揭阳县有数的大村望族。据《槎桥杨氏族谱》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槎桥人进国学(太学和国子学)及庠生(府、州、县生员)、岁贡生(国子监生员)以及恩贡、拔贡、副贡、荐生员等共有200多人。其中进士3人,举人6人,贡生18人,这都是杨氏槎桥始祖直接由中原入潮汕,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才能使槎桥这么兴旺发展。更何况杨绘本身是翰林学士出身,博学多才。创村后,以诗书传家,故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数百年来,才使槎桥久负文化乡村盛名。(作者: 林道成)

潮汕许珍时:俗语里的潮汕古寨

潮汕哪里有名胜古迹(盘点广东潮汕历史众多古迹)(3)

潮汕乡寨,起源于明末清初,建寨初衷,是为了防御外敌,一般有寨门、围墙和四角更楼,宗祠是村寨的中心,门前常有较大的空地,以方便祭祀活动,住宅建筑多围绕宗祠而建,前低后高,排列有序,形成纵横交错的街巷。乡寨独特的建筑形式、恢宏的气势、精致的装饰,以及其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哲学内涵,均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因此也在语言里留下了不少关于潮汕乡寨的俗语。

  人们常说,潮汕“十乡九寨”,可见在潮汕以前,人们往往聚寨而居,由于潮人独特的风俗传承和文化素养,在潮汕大地建造了富有内涵而风格迥异的乡寨。由于各个寨建筑风格各异,或规模宏大,或建筑奇特,就有了俗语作为活化石记载下来。

  “新寨寨墙可跑马”,说的是潮阳陇田镇东仙村东里寨,该寨建于清乾隆初年,有200多年的历史,属三街六巷皇城建筑,是典型的潮汕方寨,整个寨近正方形,总面积1.2万多平方米,共有22座宅子,大房108间,厝手小房66间,51个厅,四周城墙环抱,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配有36套护寨厝,都是二房一厅的格局。特别是该寨的寨墙高4.5米,厚0.7米,可以让两个人并排沿着寨墙走到四角的更楼,这么宽的城墙当时实在罕见,于是人们不禁赞叹说“新寨寨墙可跑马”。

  俗语“日出钱坑寨、日落东里郑”提到的钱坑寨,位于揭西县的南部山区,该寨主寨设东西二门,有沟渠寨墙环绕和碉楼望塔守卫,又因四面环山,只有一罅可通。钱坑寨全镇数万人口基本姓林。然而,为什么林家的天下却称“钱坑寨”呢?这里面还有个故事。

  传说在宋代,当时是杂姓杂居,后来遭官兵扫荡,只有钱氏宗族一支独旺,时称“钱家寨”。据《钱坑林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宋大理寺评事林大塘君之子林南山公自福建避乱入潮。当来到钱坑,觉得这里风水极佳,于是定居于此,刚开始为当地钱员外做长工,得钱员外关照。后来南山公娶妻生子,逐渐发达起来,终成大族,而钱姓开始没落,钱员外临终时对南山公提出不要将钱家寨这个“钱”字改掉的要求。林南山便将“钱家寨”改为“钱坑寨”。(作者: 王伟深)

潮汕许珍时:普宁飞凤山的传说

潮汕哪里有名胜古迹(盘点广东潮汕历史众多古迹)(4)

飞凤山坐落在普宁市南溪旧厝斗的东南面,山腰有一古寺,叫做南岩古寺。寺左有和尚石人,右有头巾石、铜铃山,前右方有剃刀山,皆因形似而得名。周围茂林修竹,景致幽雅。

这里,流传着不少色彩斑斓的民间传说。“飞凤山的传说”就是广为群众流传的一个。

唐武德二年,虽已天下太平。但南疆一带,却半年没有下雨,赤地千里,农民起早摸黑挑水浇灌,河水都快干涸了,庄稼焦枯了。人民心急如焚,祷求龙王下雨,拯救苍生。

谁知此时东海龙王正应二郎神的邀请,参加宴会,喝得酩酊大醉,早把何时起风,行云布雨之事丢于脑后。

龙王正醉得鼾声如雷,这时一阵阵求雨的香烟,直袭他的肺腑。龙王大惊,方觉误了行云布雨的时辰。须知天上方一日,人间已一年,龙王慌忙告辞,匆匆出南天门,急急按下云头,召来云童、风婆、雷公,宣读圣旨。龙王把多次风雨的数量加在一起,一次布置,安排下去。

南疆上空,乌云滚滚,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连三昼夜。雨仗风威,南疆一片汪洋,水灾严重。

一旱一涝,天下大闹饥荒,可怜人民遭厄,其惨难言,龙王醉酒误事 ,罪孽深重,各方神明, 纷纷上表天庭,告龙王失职,误了大事,犯了天条。玉帝大怒,把龙王因禁天牢。怎奈一时未能派出其他神明代管晴雨。眼看旱灾又要发生。西天大雷音寺释伽牟尼佛祖得知此事,送甘露以济万物。南疆一带,白天赤日炎炎,夜间甘露如雨,地湿三寸。这年秋收,五谷丰登,人人欢乐,共庆丰年。

武德三年,大地回春,又到播种耕耘时节,佛祖慈悲,上奏玉帝,释放龙王,让其戴罪立功。玉帝退退未决。此时,佛祖身边甘露,已将洒尽,只好派一小僧,乘殿前彩凤,前往南海观音菩萨处再取甘泉,以缓和旱情。佛祖对小僧附耳说了几句偈语:三更向东飞,四更朝南翔。日午停下处,菩萨付泉回。

怎料,小僧听后记错,就向彩凤道:四更向东飞,五更朝南翔,日出停下处,菩萨付泉回。

彩凤于四更准时驮载小僧向东飞行,五更转向南飞。看看日出,便停下来。小僧看这里景致幽雅,以为是南海观音菩萨住所,谁知到处寻找,喊破喉咙,不见观音人影,唯闻空谷回声。小僧大惊,慌乱之际,头巾、铜铃、剃刀都丢了。他心急如焚,凝目四顾,僵硬直立,慢慢地化成了和尚石人,剃刀、铜铃变成了山头,头巾化成了头巾石。彩凤本待欲飞,怎奈尾地巴被石人所压,飞不得,终于变成了飞凤山。

这里有一棵全国仅有的古树

潮汕哪里有名胜古迹(盘点广东潮汕历史众多古迹)(5)

柿子树是潮汕地区很常见的果树,柿饼更是潮汕人熟悉的美味。而在普宁市南溪镇南岩文化风景区的南岩古寺内,生长着一棵已有300年的柿子树,结出来的果实与众不同。它表面有五处突起,因而被命名为“五福柿”。根据已知资料,这种柿子树目前国内仅剩两棵。为此,有人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繁育这棵古树种的技术。

南岩古寺,坐落于普宁市南溪镇登峰村的飞凤岭。古寺历史悠久,相传唐朝时香火已经开始兴旺。如今,古寺内保存下来最闻名的古迹,要数一棵名为“五福柿”的古树。据寺内史料记载,这棵古树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当时的广东提督学政——惠士奇从京城移植到此地的,算起来已有300岁,被誉为南岩古寺的镇寺之宝。南岩古寺住持悟开介绍说,惠士奇种下的这棵树,学名为“北京柿”,后来当地人根据果实形状才起了个好听的俗名“五福柿”,因为可以入药,所以每当农历七月十五左右,五福柿果实成熟,当地群众就纷纷上山采摘。同时也表达对先贤惠士奇的缅怀。

惠士奇,字仲孺,江苏吴县人,清代经学家。因为他在广东担任提督学政期间,对整个区域的文化教育颇有贡献,在他过世之后潮州府将他的神位配祀在韩文公祠中。相传惠士奇曾来到南岩古寺小住,并题下“万载云封”四字称颂古寺风光。至于他为何将“北京柿”移植到南岩古寺,却没有确切的史料说明。

不过,约30年前,当地登峰村村干部邱良付曾前往北京旅游,就从导游口中了解到这种树种的珍稀。他回忆说,当时导游带团友们去雍和宫参观,在雍和宫大门左侧的围墙边,导游郑重向大家介绍了一棵珍稀古树,正是“北京柿”;而且还特别提到,全国仅剩两棵,分别在北京雍和宫和普宁南岩古寺。北京那棵已不会结果,普宁这棵仍能正常结果。邱良付一直生活在登峰村,对南岩古寺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因此,导游的一番介绍,使得他吃惊不已,从此对家乡这棵古树刮目相看。

当地人介绍说,五福柿的果实浸蜜,具有润肺效果,可以治疗咳嗽;而用来泡酒,则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潮汕平原上的一颗明珠——翠峰岩

潮汕哪里有名胜古迹(盘点广东潮汕历史众多古迹)(6)

翠峰岩距潮阳市区40多公里,已有700多年历史,它拥有众多的古树、悠久的民间传说以及革命遗址。

翠峰岩位于潮、普、惠交界处的大南山麓北侧。潮阳市仙城镇境正南方延绵起伏呈黛色的群山,这就是大南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威震敌胆的红军根据地。如今,一条宽阔平坦的混凝土公路盘旋而上,由山下的侨乡深溪村直达翠峰岩山顶,公路两侧,是漫山遍野的绿色波涛。

翠峰岩,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茂密的植被。据林业部门的调查,翠峰岩拥有汕头市最大的一个古树群,数量达85株之多,以秋枫为主要树种,占地60公顷,平均高度为20米,平均树龄250年。森林是地球环境的保护神,与人类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翠峰岩能保存如此之多的古树,在地少人多的潮汕平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在山道边,有一株粗大奇特的树,树前精心修砌的一块牌匾,牌上注明此树名为“不知春”,它反季节而生长,春天落叶,冬天茂盛,让人感到神奇,树龄已有五六百年。当地村民曾请教省农业厅农艺师,确认为单色符木。

翠峰岩东侧生长着十数棵百年古榕,枝繁叶茂,其气根纵横飘逸,又如百龙戏水,胸围四五人难以合抱,村民称,古榕上寄生着7种植物,树龄有500多年。有一种高大乔木被称为“血树”,其树皮绵软多汁,当地相传,用手指戳其树皮,如有红色汁液(树脂)渗出,便会有好运气。因此,上山群众便纷纷用手指去挖戳树皮,久而久之,“血树”树皮被挖成了密密麻麻的蜂窝状,为了使树木不再受损害,翠峰岩理事会特地制作了不锈钢围栏,将其保护。

潮汕哪里有名胜古迹(盘点广东潮汕历史众多古迹)(7)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翠峰岩虽不高,却因一则民女拒婚隐居成仙的故事而名声大噪。

据传元朝仁宗延佑年间,潮阳县成田乡有一林氏女子名玉云(又名九姨),降生时异香满室,她幼时天资聪慧,爱读诗书,且过目成诵。光荫荏苒,自幼素食的林玉云长成婷婷玉立的美丽女子,才貌过人,远近闻名。潮阳胪岗镇财主吴老太的孙子倾慕玉云才貌品德,吴老太遂托媒人前来说亲。玉云父母允诺了这门亲事。

闻知此讯的玉云终日闷闷不乐。她认为,富家公子多为纨绔子弟,难成大器。于是,玉云渐生离家归隐山林之念,她常借礼佛许愿之名,到附近庵寺聆听佛法,渐悟禅理。一年后,也就在吴家花轿前来迎娶的前一天,玉云离家出走至深溪乡翠峰岩,隐居石洞中。隐居后的玉云常常采药草下山治病救人,其贞洁及爱民之心感动了上苍,天降瑞云装点山峦,辟 “龙泉” 井滋润万物,人们感其功德,遂建庙奉祀。后朝廷封她为 “翠峰岩林九姨娘娘” 。古庙距今已700多年,民间又奉为“圣母娘娘”。

翠峰岩上,不少遗迹、景观与 “林九姨娘娘” 有关。“龙泉”井,相传为林九姨专辟滋润周围万物之泉,井水清彻,井浅见底,泉水清冽,甘甜可口,长年不竭。古树 “不知春”,相传为林九姨所植;古岩石室是林九姨修禅坐化之所;鼎坞石,相传为林九姨炊制番薯芋头招待其叔父的地方。

韩愈的好友,唐大颠和尚在翠峰岩也留有踪迹,“雨伞沟”、“仙脚足迹” 据传为大颠所留。现在登山的山道旁塑起一座大颠祖师彩塑像,颇引人注目。此外,还有一处景观与宋朝杨文广扯到了一起:一块大石被齐刷刷劈成两半,传说是杨文广平十八洞到此,行军前拔剑试刃,一剑劈开巨石,是为“试剑石”。

此外,翠峰岩上亭台楼榭众多,造型精巧别致。“龙泉”井往上是莲花池,池中曲径通幽,锦鳞游嬉,有观音菩萨手持净瓶柳枝立像。由莲花池攀阶往上,又有“云洞常春”、“天桥”、“七星伴月”,韫山园等景点,天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物相互交融。

翠峰岩上,至今完好保留着“红军石洞”、“红军哨站”遗址,山麓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亭”,它们记载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翠峰岩如今已成为一处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革命遗址为一体的风景游览区。“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翠峰岩,潮汕平原上的一颗明珠。(作者: 王海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