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山水画风水寓意(空穴来风有根据咫尺千里说画技)

一个字生成时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古时字的本义往往通过字形结构显示出来。但后来随着它使用日广,会渐渐衍生出很多变化出的语义,比如借义(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引申义(由本义发展出与之相关的意义)、比喻义(由词的某种比喻用法而产生的意义)等。例如“生”,“生,出也。”(《广雅·释诂二》)这是生的本义,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有“生养”“生产”“生活”“生命”等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仅就词义而言,古今汉语有些词义已产生很大差异。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史记·西门豹治邺》)中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的含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互不包含,但却有亲缘关系。古汉语的"汤"指开水或热水,而现代汉语的"汤"则指食物煮熟后的汁,如菜汤,米汤。

日出山水画风水寓意(空穴来风有根据咫尺千里说画技)(1)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百姓”开始是对贵族的总称。《诗经·小雅·天》中的“群黎百姓”郑玄笺注:“百姓,百官族姓也。”但从战国以后“百姓”就用为了平民的通称。“涕”则是严格地从一种现象转移为同类的另一种现象,“涕”在先秦指眼泪,《诗经·卫风·氓论》中有“泣涕涟涟”《毛传》解释为:“自目曰涕自鼻曰泗。”汉代以后"涕"才有了鼻涕的意思。“兵”原指兵器。《说文解字》中就有“兵,械也”的解释。“擐甲执兵,固即死也。”(《左传·鞌之战》)中的“兵”指的也是兵器。后来逐渐引申为执兵器之人,即士兵战士之意。由指物转移到指人。“走”在古代的基本意义是“跑”。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局》中的“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而现代汉语的“走”则相当于古汉语的“步”(动词),或“行”。“臭”字在上古最常见的用法是名词,当气味讲。大约在汉代以后,“臭”引申出一个意义“专指气味的难闻”,成了形容词。

感情色彩变化

“勾当”一词的出现不晚于初唐,但这一时期的勾当是用作动词,表示"主管,处理"的意思。后来“勾当”的名词用法在口语中占到上风,动词用法开始逐渐淡出,并在元明之际发生了明显的褒贬分化。“坏事情”一义最终取代其它意义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爪牙”古时指有为的武将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国语·越语》中有“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汉书·李广传》中有“将军者,国之爪牙也。”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帮凶。“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适应环境,是褒义词,例如《诗经·大雅·烝民》中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浑浑噩噩”古时原意是浑厚而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糊里糊涂,愚昧无知。“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害人,是贬义词,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多用来指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古代汉语的“横行”是褒义词,指随心所为,畅通无阻。而现代汉语的“横行”是贬义词,指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词义弱化

如“病”古义中和“疾”有区别,指大病,现在“疾”和“病”都指一般的生病。而“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语义的程度减弱了。

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谴责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与本义相差甚远的成语

“空穴来风“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原本指的是因为有了孔洞便会进来风,比喻自身存在弱点,流言就会乘虚而入,指消息或传言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到了后来,又形容消息或传言的产生毫无根据,意思完全相反了。

日出山水画风水寓意(空穴来风有根据咫尺千里说画技)(2)

“呆若木鸡“源自《庄子·达生》里面的一个短小的寓言,说的是训鸡高手纪渻子为齐宣王训练斗鸡的故事。齐宣王问纪渻子斗鸡养好了没有。纪渻子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望之似木鸡”是斗鸡中的最高境界,指把精神全部收敛,专心致志地应对。因此,“呆若木鸡”最早是形容一个人镇静自若,态度稳重。现在,呆若木鸡就只剩字面意思:呆得像木雕的鸡一样,用来形容因恐惧、惊讶或困惑而发愣的样子。

“无商不奸”一般认为是“无商不尖”的误传,其典故与古时买米的量器有关。古时买米以升斗做量器,卖家在卖米时为吸引回头顾,在货款两清后会另外多添点米加在米斗上,米表面便会鼓成一小撮“尖头”。后来这一做法渐成习俗,也推广到其它行业,如去布庄扯布,会“足尺放三”“加三放尺”;买油买酒都会有点儿添头……这种给顾客额外增加的“添头”,被旧时商家奉为经商的金科玉律,叫做“无商不尖”。后逐渐演变成了“无奸不商”,意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亦可理解为商人都是奸诈的。

日出山水画风水寓意(空穴来风有根据咫尺千里说画技)(3)

《游春图》展子虔

“咫尺千里”今天用来表示虽近在咫尺,却似远隔千里。也比喻事物的内容丰富或含义深远。咫,古代的长度单位,合当时的八寸,原指尺把长的画幅,展现了千里山河的景象。这个成语出自唐朝释彦悰在《后画录》中对展子虔的记录:“尤善楼阁人马,亦长远近山川,咫尺千里。”所以,它最初指的是绘画技艺高超。

“出尔反尔”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承诺后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但是它的原意是指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再接再厉”现在指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出自唐代韩愈的《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本来说的是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

汉语的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词义的演变是经常的。客观事物的发展、语言要素的相互影响、词义的引申、甚至使用者的误解误用等都可能导致词义的变化。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