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宁死不从(孤家寡人终养成)

#创作挑战赛#

1898年八月初八,对于一位27岁的青年来说,只是他短暂人生中有一个普通的、被安排了命运的日子。自4岁起,这位爱新觉罗兄弟就过上了羡慕飞鸟的悲剧日子。这一天,他失去了帝位,只有名义上高高的“地位”,每日在中南海瀛台孤独地读书。一日,他发出了一声“我不如汉献帝”的感慨,瞬间,时空错乱,汉献帝刘协走到他的面前,拍了拍青年的肩膀,说道:“还是我更惨一点”。

汉献帝宁死不从(孤家寡人终养成)(1)

光绪

这位被世人称作光绪帝的青年似乎在刘协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镜像,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两人都是少时被拥立,放到今天,载湉是还在看《幼儿画报》的年纪上位,而刘协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拥立两个小孩的原因是一样的:好控制。还不懂事的载湉是被慈禧拥立的,作为咸丰的嫔妃、同治的生母,她有着极大野心继续手握大权。汉献帝刘协则是用口才、勇气和智慧给董卓留下了深刻印象,初入中枢的他想拥立刘协来强化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坐在龙椅上长大,两位少年天子都有着改革时政的想法。光绪皇帝用戊戌变法让东西方都记住了二十啷当岁的他试图与维新派一起进行的大胆改革;而刘协没有留下这么浓墨重彩的印记,但十几岁时做出的一些最高指示也能见真章,证明了自己的执政智慧是需要土壤来好好培育一下的。载湉确实对付不了皇位背后的老太后,可是反过来说他能够进行改革,怎么都是慈禧太后还是给他了一片沃土,仿佛在说:“小伙想种点啥就种点啥,就是别拔了我的苗、作物长得比我的好就是了。”

光绪就是太想干好了。而刘协那边则是另一番景象:地是他的,但自董卓进京开始,地里种什么、谁来种,以及收获,那真是人尽皆知地不属于他。这让太想干好了的刘协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了。如今我们所知汉献帝执政的高光时刻,全部集中在董卓死后手下矛盾激化、顾不上管皇帝在干嘛的那一个春秋。随着宁可我负天下人的那位将刘协放在许都保护起来开始,汉献帝这个皇帝,确实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了——曹操将国家大权拿捏得稳稳当当的。

汉献帝宁死不从(孤家寡人终养成)(2)

曹操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在曹操的护卫下前往许都。这时候,曹操的部队已经“接管”了保卫皇帝的使命,随同一道前往许

都的,还有董承等“忠诚”于皇帝的东汉将官。说他们“忠诚”,是因为由于董卓的死,他的部下也需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仔细考虑,考虑内容甚至包括是否“抱上一条新的大腿”。本来董承也不需要考虑这个,因为他本来发迹于西凉军中,凭军功深受董卓女婿牛辅的重用。董卓死后,牛辅击败了吕布的手下李肃,一时间在西凉军中他就是公认的董卓继承者。谁料大家的眼光出了问题,一次营中的骚乱被牛辅误以为是全军叛乱,带着金银细软和亲信就跑了。可能是财宝太过于金灿灿,勾起了亲信胡赤儿的贪婪,牛辅最后落了个身死名裂,悲惨收场。大部西凉军此时都跟着李傕、郭汜等人围绕在汉献帝身边,失去了“大树”的董承只好也来到刘协身边“乘凉”,观察局势,看看自己的未来究竟是要依靠谁。

汉献帝宁死不从(孤家寡人终养成)(3)

牛辅

本来,同为西凉军出身的李傕等人是董承要投靠的选择,怎奈这几位用强悍的作风搅得朝廷天翻地覆,实在不是国之栋梁的料。反而是汉献帝的几次决策让董承深感当今圣上还是比较靠谱的。东汉末年,祸乱朝政的人无一例外全部死于非命,在权力游戏中,皇帝虽然不是昏庸,就是年少,但在权臣的操控下即使处处受制,可也屹立不倒。如今,看着并不昏庸的刘协正处于内部战乱中,如果能力挺皇帝,熬过这段艰难岁月,属于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一定会到来的。董承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在几次与汉献帝一起遇到生命危险之后,君臣二人还真是产生了信赖感,董承真的成为了汉献帝最值得信赖的身边人。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暂且按下不表。此时,董承身拜掌管皇帝一部分禁军的卫将军。四年后,他就成为了名义上指挥全部禁军的车骑将军。

汉献帝宁死不从(孤家寡人终养成)(4)

曹操拦住出宫的董承

从史实上讲,车骑将军是位列三公之下的高官,深受信任皇帝才可以把身家性命交给他来统领。只可惜这个官职只是“名义”上的,个中原因不难揣测——刘协是曹操做所有事情的“号旗”。由于拥立汉献帝有功,他被封为了司空,总领朝政。如今,我们知道曹操与李傕、郭汜之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格局——曹操是三国时期最优秀的政治家,在程昱、荀彧的劝谏下,此时的曹操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令自身兵未出便占据了道义的最高点。如袁绍也曾听沮授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此时也只得悔青了肠子。可从曹操阵营看来,他们必须将刘协这个“号旗”牢牢监视起来,才能不被其他诸侯“偷走”。因此,曹操必然要在宫中安插足够的人手,这就使得董承这个“卫戍司令”只能是个头衔。

在曹营的日子里,董承依旧侍奉着汉献帝,来到许都一两年后,董承的女儿正式成为了刘协的嫔妃。董贵人能够入宫,在史料中主要记载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董承在汉献帝眼中不仅是值得信任的,在曹操耳目遍布的宫中更需要拉拢董承这样的高官;二是汉献帝来到许都后,愈发认识到他能行驶的权力与本身职业相当不符,虽然年纪不到二十,但他正在盘算手中筹码,企盼能够收回皇权。随着对这位身边忠心耿耿的大臣的了解,刘协还惊喜地发现了另一个“可取之处”:董承是抚养他长大的“黑太后”董太后的亲侄子。在东汉末年纷繁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董太后是幼时对他最好的那个老奶奶。好么,兜兜转转一圈下来,刘协确认:要办大事,还得靠身边人。

汉献帝宁死不从(孤家寡人终养成)(5)

三国战场

自从汉献帝到达了许都,曹操对他也并不是只是监视,皇帝的威仪当然要由他孟德去守护。可是以当时的局势,曹操经常要带兵出征,于是他留下了身边最信任的人辅佐皇帝,顺带监视。他选择的,就是当时的世家大族,也是劝谏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王佐之才”荀彧,封为汉侍中,位列三公。在出征时,荀彧坐镇许都,能够保后方安稳。后来吕布搞了偷袭,就是荀令君用计保住了曹操领土。

在史料中,还记载了曹操选择他的另一个原因:荀彧所在的世家大族,不仅对曹操这样的主公忠心耿耿,上面还有更重要的大义,简单讲就是“忠君爱国”。这个“君”,就是皇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已一扫赤壁之战阴霾,想晋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劝道:“(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让曹操非常不快。据推测,这与荀彧内心传统、守旧的忠君爱国思想有关。

史料记载,荀彧乃“忧虑而亡”,在曹氏集团如日中天之时,恐怕也只有曹操欲加封自己、甚至取汉献帝而代之这样的事能让他如此惨淡结束了人生。可在汉献帝刘协看来,处理国家大事尚可用之,但是收回、强化王权,荀彧恐怕不如身边亲信好使。

汉献帝宁死不从(孤家寡人终养成)(6)

荀彧

公元199年伊始,汉献帝刘协绝对不会想到,这一年他想做的这件事,居然是他在曹操活着的时候留在历史上唯一的印记。军队、朝廷乃至宫中的宦官都被曹操掌握,只有媳妇和他们的娘家人是绝对忠诚于自己的。收回皇权,也符合身边人最大的利益,那么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力拉拢朝中志同道合之士,才可一举成功。在董承的谋划下,他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团队:

首先找到了西凉太守马腾,他当时正被曹操软禁在许都。

然后找到了豫州牧刘备,玄德公刚刚经历了人生中又一个失败,被迫投了曹操,求口饭吃。

随后找到了太医吉平,他是皇帝的御医,这次政变计划也是因他失败的。

这个“梦幻”团队一看就知道,都是所谓的皇帝身边人:娘家人、皇亲国戚(刘备自己说的)和给自己看病的医生,确实都是值得依靠的人呀!他们组成了政变的核心团队。加上王子服、吴硕、种辑、王子兰等工作在许都的朝廷中下级官员,涵盖了军队、文官集团,除了人有点少,确实也没什么毛病。政变就像逐渐拉紧的弦,刘协相信期盼已久收回皇权的时刻,不在今年,就是明年。可他万万没想到,一腔热血,在政变小分队组成后不久,就实质上宣告失败了:发生了三件

非常令人无语的事,恰好发生在核心团队的三个人身上。

汉献帝宁死不从(孤家寡人终养成)(7)

董承

马腾确实对曹操不满,但公元199年下半年,马大帅刑满出狱了。核心团队一商量,干大事需要在地方有一支强力武装给予支持,于是马腾回走西凉,想在许都干的事也少了一个骨干。

刘备确实不是那种甘心在曹操手下做臣子的人,著名的“煮酒论英雄”后,愈发担心自身安危的玄德兄借征讨袁术的原由,也跑出了许都。自此,有政治眼光与带兵之实的人都跑了,许都的事岂不成了纸上谈兵了?

最可怕的是吉平。在史料中记载他最终坑了皇上,是因为自己家的奴才给自己戴了“绿帽子”。一顿痛打后,吉平囚禁了这个叫秦庆堂的家奴。秦庆堂逃跑后,向曹操告了密。像政变这样重大的事,居然被一个家奴知晓,无论是何缘由,都只能说这个核心团队的计划做得离天衣无缝差的太远点儿,却离每个人的死期,越来越近了。

于是,公元200年,连告密的秦庆堂在内,曹操将许都内所有能抓到的政变团伙成员一一逮捕、处死。董承也在其中,恐怕死前他也是默默无语,引颈就戮。这次处刑,足足杀了七百余人。随后,曹操亲自提刀前往后宫,在《三国演义》中,有了这样一段故事,日后成为了汉献帝刘协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换成普通百姓,早就深度抑郁了:

汉献帝宁死不从(孤家寡人终养成)(8)

汉献帝无奈

“当日帝在后宫,正与伏皇后私论董承之事,至今尚无音耗。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操曰:‘董承谋反,陛下知否?’帝曰:‘董卓已诛矣。’操大声曰:‘不是董卓,是董承。’帝战栗曰:‘朕实不知。’操曰:‘忘了破指修诏耶?’帝不能答。”

“操叱武士擒董妃至,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见怜。’操曰:‘若非天败,吾已被害,岂得复留此女,为吾后患!’伏后告曰:‘贬于冷宫,待分娩了,杀之未迟。’操曰:‘欲留此逆种,为母报仇乎?’董妃泣告曰:‘乞全尸而死,勿令彰露。’”

“操令取白绫至面前,帝泣谓妃曰:‘卿于九泉之下,勿怨朕躬。’言讫,泪如雨下,伏后亦大哭。操怒曰:‘犹作儿女态耶?’叱武士牵董妃出,勒死于宫门之外。”

史书通常不会像历史小说般记述事件如此生动、详细、充满有依据的想象,但我愿意通过《三国演义》的描述,还原那一个瞬间。在曹操手中刀面前,刘协不断地逃避。可以看出他与伏皇后、董妃的情谊都非常深厚,但对于事发后董妃的处置,皇帝没有给出具体的意见,反而是两个女人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冷静,能够与曹操较为正常地交流。曹操与刘协的交流则充满了嘶吼、愤怒——董承、马腾、刘备、吉平……你刘协才是整个事件的主谋!最可惜的是,曹孟德我还必须留着你,但其他人,绝对不能留!就当是对你愚蠢行为的惩罚吧!

汉献帝宁死不从(孤家寡人终养成)(9)

马腾

杀掉董承等七百余人,刘协在深宫中一点消息都没收到,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收回皇权的急迫之心,可当曹操说出董承被杀的事,他认识到了失败这一事实。可他对董妃说的话,让人觉得当年马前与董卓对话的少时勇气早已消失散去,浑身上下尽显成为亡国之君的迹象。如果保持冷静,如果真的雄才大略,他应该意识到这一年曹操是绝对不敢杀他的。在与吕布、袁绍等强劲势力决战之时,怎能失去天子这面号旗,这等同于自掘坟墓。刘协应硬生生咽下眼泪,用帝王该有的作为更好地处理这件事,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人欣赏他、更好地帮助他。只可惜,历史不能篡改,留给他的,确实只有阴影。这次政变,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大败笔。

十四年后,也许是心理阴影稍有平复,董妃之死仅剩的两个目击者:汉献帝与伏皇后开始了再一次的政变密谋。还是企图收回皇权,还是成立了核心团队。如果你看了,你会断定团队成立伊始,就注定了失败。他们的政变计划,是一句话就能说完:

派亲信穆顺携带密诏联络刘备、孙权,里应外合,大事可成。

汉献帝宁死不从(孤家寡人终养成)(10)

董妃

且不说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的联合确实是曹操大敌,但看到“密诏”二字,加之中央朝廷只能找到一个穆顺愿意干这个事,此人还是一个宦官,不觉得这个团队实力还不济上一次。就算成功地传递了消息、成功地起兵,但不免让人担心这个阴谋早晚还是会被曹操知道——又是这个皇帝主谋了这件事!这“配方”、这“感觉”,对于一个超一流政治家来说不免太熟悉了些。最后,曹操用了一个最折磨人的解决方法,让汉献帝彻底失去了挣扎的想法:伏皇后和穆顺两家满门二百余人,全部被杀。至此,以许都为中心的曹魏地盘上,再无一个皇帝自己人。刘协体会到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的滋味。

公元215年,也就真正成为孤家寡人的第二年,曹操被刘协封为魏王,为了稍微安抚汉献帝支离破碎的心,曹操将自己的女儿曹节嫁给了他,从此刘协有了曹皇后。

就在世人觉得汉献帝的帝王生活再也没有奔头的时候,历史往往会给你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