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国手经典实战对局十步速胜(叱咤风云称雄于各地)

老一辈象棋国手历历在目,叱咤风云称雄于各地,棋艺高超无人能敌(象棋国手名家系列1)象棋国手名家系列1(象棋国手名家系列2)象棋国手名家系列2(象棋国手名家系列3)精品象棋视频,可参考以下专栏。11、 四大天王之首:黄松轩

黄松轩(1888一1938) 中国象棋手。名永高,又名永谦,以字行。广东南海人。满族。先走善用中炮盘头马布局,攻杀凶悍。1923年击败香港棋王郭乃明。1931年在广东全省象棋大比赛中以最高积分获冠军。与卢辉、 冯敬如 、 李庆全 合称“广东四大天王”。曾与周德裕对弈二十局,功力悉敌。1935年获华南、华东、华中棋赛冠军。抗日战争初期迁居澳门。病故于澳门,终年五十余岁。

黄投入广州棋坛的第一战役是横扫光孝寺棋坛,其时,黄约32岁。一天,黄信步来到光孝寺的棋圈,观察广州棋界水平,伺机下场博弈。后来黄下场试艺,一经对局,击败了棋摊上的众多好手。他执先手惯用夹马炮进攻,这是一种出自《橘中秘》的开局法,辅以横直车,威力强大。如执后手,大都用屏风马抵挡当头炮,且有很强的反弹力,这又是《梅花谱》中的精粹。他在光孝寺杀败众多棋手后,名棋手“岭表棋王”李贵也被击落马下。进一步就向“棋王泽”冯敬如挑战,但冯为穷困折磨,只求弈棋糊口,对于棋国争雄则放在次位,为此,不愿接受黄的挑战。

12、粤东三凤:曾展鸿

曾展鸿,原名曾启图,广东省中山县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左右。曾家道殷实,以经营古董为业。秉性温厚,待人谦躬。“粤东三凤”中以他的年岁最大,曾展鸿得到“凤”的称号,和他是个商人,需常往来上海、平津等大城市及越南等国有关。所谓的“粤凤飞南北,棋国吹春风”——“粤东三凤”之一的曾展鸿在近、现代南方棋坛上,因谦恭慷慨、热心事业、棋艺高超而获得极高的声誉。曾展鸿由于常穿梭南北,传递信息,联络感情,促成了“华东、华南象棋大赛”和“华东、华北象棋比赛”,为旧中国时棋艺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既赢得了“粤东三风”之一的称号,又受到了棋界的普遍敬重。

自幼喜爱象棋的曾展鸿,棋艺除了得自实战外,和精研古棋谱的关系亦大。他自述:“象棋吾所爱也。幼年得《橘中秘》学之,壮岁得《梅花谱》学之。四十年来,足迹所至,南北各省,中外各属,遍访高手,从而研究之。从这里可以看出,曾是位书房棋手,和另一“凤”冯敬如的棋路不同。

在二十年代前后,广州棋坛较早成名的有冯敬如、钟珍两人。1919年之后,旗人黄松轩冒了出来,黄的棋艺较冯更为锋利,但和钟珍却各有特色。比较脱超的曾展鸿,对黄和钟的棋艺是比较倾服的,认为他俩均有自己的长处。为此,在二十年代前后的二三年间,要说广州有棋界“三凤”,则应是黄、冯、钟“三凤”,或黄、曾、钟“三凤”。此时“三凤”,之名亦尚未传播。但在广州的众多棋手中,给曾有鲜明印象且棋艺不俗的有黄、钟两人。曾是个商人,常要往来于京、津、沪等地,且常利用商务之便,以棋会友。在天津,他和张长石、唐瑞人等名手对弈,均以压倒之势得胜。在北平,他也以压倒之势击败了名棋手李伯猷等。在上海,他和“象棋总司令”谢侠逊等交流了棋艺,虽然是平手,但可看出曾的棋艺在上海棋人中的地位。更因曾和谢都有文化,比较说得来,在谈起广州的棋界时,曾提出“黄、钟两人不可轻敌的说法”,作为谢来说,有了南方有曾、黄、钟三位好手的印象。1929年2月2日,“象棋总司令部”一周 年纪念,谢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提到“三凤粤东”-----广州黄松轩、钟珍与香港曾展鸿。这是“粤东三凤”在报上公开出现,是正式形成之标志。

1931年,广东举行棋赛,知名度较高的黄松轩和曾展鸿对比赛抱超然态度,钟珍在安南未回。后来黄松轩被棋友们说服并参赛,最后获得省赛第一名,而跻身“四大天王”之列。所以从1931年起,华南棋界成了“三凤”和“四王”并存时段,除黄拥有两个冠名外,而曾和钟则始终以“三凤”中的“两凤”而知名。

“东南棋赛”和“东北棋赛”,已具有全国棋赛的初级形式,并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棋艺的繁荣,我们不能不看到促成这些大赛的主要人物曾展鸿,他到过华北的平、津,东南的沪、宁,这些一流名手的荟萃之地,并交流过棋艺,促使了相互了解,形成了互访的共识。他的棋艺、文化水平都较高,更有经济实力作后盾,比之于稍后的万启有访问北平,较早的王浩然、邵次明访问北平,作用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和棋界上层人士谈得来,容易达成共识,换言之,具有一种南方代表的性质。可以这样说,王、万、邵等人的弈访,个人行为多些,而曾的弈访则有地方代表的色彩。

在曾展鸿的促动下,“东南棋赛”开始了。作为棋手,曾完全有实力参赛,但他退让给冯敬如和李庆全,自己还甘当陪练,处于全心全意为棋赛服务的角色。由于“东南大赛”的成功,也推动了“东北棋赛”的举办,于是,象棋事业以空前的繁荣出现于三十年代。旧中国众多象棋名棋手的冠名,如“常胜将军 ” “五虎将” “四大天王” “哼哈二将”等,和围棋界译名较少且较雅有些不同。其原因是象棋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有的乃至目不识了。“粤东三凤”算是较雅的一个,因为这个诨名出自谢侠逊之口。“三凤”之中,实际上只曾以“凤”为名,其他两人,都还有传得更广的诨名,如对于黄,人人都称之为“天王”,对于钟,人人都称之为“棋仙”。只有曾,唯一拥有“粤凤”之称,既高雅也很得体。曾谦恭而有儒者风度,可以称为“儒凤”对黄松轩很尊重黄;在对钟珍、冯泽这几个蹲在街头摆棋摊的棋友,他也毫不心存鄙视,相反,总是乐于和之交往,在谈棋后也请他们吃饭。

曾还以宽厚著称,在棋坛十分受人敬重。例如钟珍因试艺戏弄过黄松轩,曾表示了宽厚容忍之心,认为黄的棋名较钟大,引起钟的试艺可以理解。再如曾既看到钟的棋艺才能的一面,又感到他缺乏棋谱方面系统了解,而甘愿将自己珍藏的《橘中秘》《梅花谱》等借给钟。同样道理,钟对曾也十分尊敬,除有借有还等起码条件外,在对局和往来方面,对曾十分友善。

曾的雅度还反映在不计名利上。1931年,广东举行大赛,许多人都希望黄、曾都参赛。曾因谈于名利不想参赛,但同时说服黄参赛,还向棋友宣称:虽不参赛但全力介入。在赛前甘当试剑石,他主动约黄、冯、李等弈战,或在自己家,或去郭腾鲛府宅,弈得十分认真,使众多名手“熬了棋骨”。从曾甘当陪弈的的对局看,水平绝不亚于大赛中获名者,黄、曾所弈的一局,曾有攻势,却提议作和,充分体现了曾受棋人尊重的长者风度。

曾慷慨助人。1920年左右,黄松轩夺战香港棋王郭乃明,彩金额巨,但郭输了,郭又气又急,因为这笔彩金太大了。曾立即拔刀相助,代付了彩金,使郭虽输了棋但在经济上透了一口气。曾的助人还反映在带钟珍弈游安南这一举措上。钟珍听说安南“市场很大”,心有所动,但光有棋艺能去闯荡吗?而曾由于经商,也可去安南,在曾的带领下,钟于1928年出国,在那里既谋生又传播棋艺,对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起了应有的作用。

曾展鸿于1960年去世,其子曾益谦也是棋界和商界的名流,在中国现代象棋史上,曾益谦除了在棋事的功迹方面略逊乃父外,其他方面还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世人所称颂。

象棋国手经典实战对局十步速胜(叱咤风云称雄于各地)(1)

13、四大天王:冯敬如

冯敬如,原名冯能,原籍广东新会,世居广州河南龙导尾,故冯是番禺人。据董文渊与冯泽交往时的回忆,冯大董32岁,故冯出生应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冯身材矮小,肤色微黑,出身底层社会,青少年时以补鞋为业,早年曾到香港谋生,故诨名“补鞋能”。

青少年时的冯敬如,很喜欢象棋,初于补鞋之余弈棋,在棋艺日益精进的情况下,又研究江湖残局,并有了一定的造诣。当时一般江湖棋客的满盘棋艺,大都抵不上冯,这就引发了冯以棋为生的红尘梦幻,于是他放弃了补鞋行业,回到广州河南老家。初在坦竿巷光华庙摆残局棋档,主要为“七星聚会”和“十三太保”两局;由于冯的对局水平高,所以也弈整盘棋。因为他的棋路酷似旧广州的名棋手棋王泽,而被人呼为阿泽,或称冯泽。由于人人这样呼冯,久而久之,冯能这一本名反而不被人所知,他也索性以冯泽为名。

旧时,江湖棋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摆棋档常在街头,且晚间没有路灯,只好点上一盏煤油灯蹲在棋盘旁。由于冯脸色微黑,像个吸鸦片者,为此人们也呼他为“烟屎泽”。这个浑名直到十多年后,冯代表华南象棋会参加“华东、华南象棋比赛”,更名为冯敬如,才彻底摆脱。当时冯泽的社会地位低下,冯的棋艺却是顶刮刮的。冯的棋风以灵动、精巧为特色,残局功力十分深厚。对局时,只要有多一卒之微小优势,往往能藉此而得胜。冯在对局时还善以单提马对付当头炮,这也许和他害怕输棋的有关,因为单提马子子都有根,险境较少。

在历史上,广州曾是一个“多事之地”。鸦片战争时期,曾有过英军的入侵;辛亥革命时,有黄花岗起义的烈火。辛亥革命成功后,广州相对安定了下来,也为棋艺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当翩翩茶室、添男茶室等相继开业后,为繁荣棋艺提供了阵地,而且使一些江湖棋人进入棋楼谋生,冯即其中之一。冯泽进翩翩茶室以棋为生,一是可免却风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干扰而影响开市;二是由于茶室比较有档次,一些有身份的人也愿在此下棋,而扩大了棋客的人数,而且价码也有升高;三是形象有了改善,不像蹲在街头摆棋摊,逢人矮了一截。当然,进入茶室弈棋,要付一份茶资,但总的是收入增加,形象改善。

二十年代初,广州出了个名叫黄永高的棋手,此人出手不凡,当头炮最具威力。一天,聚集在“添男”的棋人发生了一 场“单提马”能否抵挡当头炮”的争论。这是为迎战外来棋手而引起的。座中擅用当头炮的黄永高(当时尚未改名黄松轩)认为 炮必然有利,而擅单提马的玛泽却坚持炮方未必能占上风。于是双方开展辩论,且各有一大批支持者,形成两派。但口说是空,于是在座的曾展鸿出主意:不妨由炮旅首领人物黄和马派好手冯实践一下。此言一出,立即得到全场的认同,彩金由双方的支持者出。但是问题也来了,因为要比试单提马抵当头炮,势必盘盘由炮方先行,马方显然吃亏,为此,马方代表冯泽提出“二搏一 ”的方案,即炮方输一局出二局的彩金。黄永高认为言之有理,同意“二搏一”的办法。比试结果,还是因黄的功力深厚及单提马中路显得单薄而黄胜冯负。虽然马派心有未甘,要求再比试,但终因为这种比试不解决吃饭问题而不再继续。

1930年,华南象棋会以会长曾展鸿和会董李善卿的名义, 致函上海万国象棋会的谢侠逊,邀请华东派队来华南交流。由于华南象棋会的住踟及曾展鸿、李善卿等人的产业均在香港,为此,拟定的交流地亦在香港,而队员的遴选为华南地区,且主要在广州。谢侠逊接获函件后十分欣喜,看来华东、华南交流棋艺的 愿望能实现了。当时要组织大规模的选拔赛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众多名棋手中遴选。首先考虑的是周德格,他战绩突出,是众望所归者;另派声望较高的林弈仙同行。接谢侠逊的复函后,华南方面立即行动起来。当时选择队员,较少地域观念,考虑到香港、澳门以谢侠逊接获函件后十分欣喜,看来华东、华南交流棋艺的愿望能实现了。当时要组织大规模的选拔赛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众多名棋手中遴选。首先考虑的是周德裕,他战绩突出,是众望所归者;另派声望较高的林弈仙同行。

接侠谢的复函后,华南方面立即行动起来。当时选择队员,较少地域观念,考虑到香港、澳门以及广西等省的棋手,知名度不如广东的高,为此,挑选队员基本上放在广州,而有棋坛少林寺之称的翩翩茶室,自然成了选人的目标。其时,翩翩中的“三宝佛”和新进卢辉,以及“粤东三凤”中的曾展鸿、钟珍,是最惹人注意的选手。曾表示:不参赛,当陪练,负责组赛;钟珍远在安南,无法赶回,也不能考虑;黄永高声望最高,是理想人选,但因为母丧而无法参赛,实属一大遗憾。尚余冯、李、卢三人,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由冯、李二人出阵。然而,冯是个江湖棋人,代表华南参赛,不仅需要棋艺, 还要在礼仪、服饰、气度等方面跟得上。好在华南象棋会的上层人物不介意于身份,只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要求冯、李在比赛期间必须穿长衫、带把扇,还应讲话谦恭,注意风度。对于冯来说,有一个名字不雅的问题,经过商讨,有人以“敬如在,泽被生”的典故提议改冯泽为冯敬如,获得一致赞同。 所以从东南大战起,冯泽改名为冯敬如,且形象大大变了,真可谓是换了人间!冯敬如的名字从此载入象棋史册,他开创了穿长衫的历史,一度结束了蹲在地上摆棋摊的桔据生活。

在东南大战中,冯的比赛成绩虽不突出,但弈出了水平,弈出了名局。冯敬如先胜林弈仙的一局棋,冯以当头炮开局,林以顺炮应手,之后林有躁进之着,致为冯所乘。

象棋国手经典实战对局十步速胜(叱咤风云称雄于各地)(2)

14、淮扬三杰:周焕文

周焕文,字少莱,扬州人,出生于清光绪年间,是颇有名气的中医师。爱好并精通象棋,是晚清至民国早期江南的名棋手。在上世末的江都城,是继索万年、杨健庭之后的“扬州象棋第一高手 ”,和民国初期来扬州的王浩然及稍后崛起的张锦荣,并称“淮扬三杰”。

“淮扬三杰”,起初只有周焕文一人,这可从有些棋书的提法“清末民初”,周焕文为“扬州第一手”看出。由于周有医生身份,且为人热忱,在扬州棋坛很受人敬重。不久,镇江名棋手王浩然来扬州落户,在棋茶楼等处,击败了众多二三流棋手,自然会和周焕文较艺。虽然王多胜几局,但王为人比较谦和,从不自夸棋艺,有时乃至推崇周的棋艺。因此,民国早年,扬州棋坛一度双雄并峙,倒也相安无事。

当周焕文和王浩然棋名甚炽时,另一较年轻的棋手张锦荣在扬州棋坛冒了出来。据传,张因十分倾慕王浩然的神马功夫,曾认王为师,仅二年,棋艺已和周、王大致持平。

张锦荣出身于市井,很聪明,他除了在扬州,也常去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地弈棋。在谈及扬州名手时,人们总是称赞周焕文,张对此十分不服气,自忖棋艺已成熟,绝对可和周换文角逐。但因乃师王浩然比较谦和,张不便向周公开挑战。

据载,周换文和张锦荣较艺共有两次,一次在王去上海向林弈仙挑战时,时间大约在1916年左右;也许是周自视甚高,也许是张的慢功夫和棋艺确实厉害,尽管周花了力气,还是小输一局。1919年在王去北平和孟文轩比赛期间,张、周比赛的结果是,周竟以二胜四负四和而负!这一输输得周焕文从此不想去茶楼和张宅,因为他怕那里的棋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经过这一战,张锦荣的名声一下子高涨起来,“淮扬三杰”的誉称也不胜而走了。于是周焕文于烟花三月之际离开了扬州,在上海广益善堂行医。 从本质上说,周焕文是一个棋人,这不仅因为周的棋名大于医名,更因为医生的职业,只是他作为棋人的生活基础。二十年代初,周焕文来到上海后,先在大东门的广益善堂坐堂应诊,站住脚跟。周又很快以四美轩茶室作为主战场,而且他根据医业的特点和棋界的规律,上午坐堂门诊,下午在茶楼以棋应客,晚上则以教子学棋为主。1921年仲夏,湖北名家罗天扬赴沪角逐,因慕名周焕文,某日午后专程去四美轩茶楼拜会。他俩相见,执手互道久仰之后,却见上海书画商唐伯龙正与一棋友对局,据云唐已连失两城,当收兵之际,即复盘分析变化,对唐伯龙说:“这第三局,你如果冲车进马,弃子攻杀,便告功成。”唐答:“我是按您老的教导临杀勿急,故而先补了士。”

周翁目光炯炯,面容严肃道:“兵贵神速,战机稍纵即逝,关键时刻你却走闲着,丧失良机!至于我所说勿急,并非勿杀,作为一个棋手如果没有杀劲,那就只有坐以待毙了。”

此一席话,四座叹服,罗天扬更为心折。他钦慕之余,便邀周焕文拨冗于枰上指教,于是便有了唐伯龙之作东,周罗挑灯夜战之余兴。据云那天周翁棋思敏捷,着法精妙入微,而罗天扬可能酒兴浓而棋力逊,结果拱手称臣。 作为书画商的唐伯龙亦善于丹青,他即兴绘制了一幅“周罗对弈”图,可惜在淞沪抗战期间,因举家避战火而丢失。

周焕文在上海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继续督促儿子德裕习弈,且颇为严格,要德裕继续熟悉各种棋谱,周还亲自对其面试。他要求德裕每天弈棋三局以上,如果达不到,要继续再弈。他还明确告诉德裕习艺有两个目的,近期目标是击败张锦荣,远期目标是称霸华东乃至全国。周焕文认为以自己的棋艺和认真督促,加上德格较高的天赋条件,达到近期目标,完全可以做到。据《周家父子兵》载:周德裕练到相当水平后,便跃跃欲试,拟公开向张锦荣挑战,但周焕文认为还不可,并对儿子德裕提出目标——父子对弈一百局,如德裕能净胜半数以上,才同意他向张锦荣挑战。当第一个一百局后,儿子德裕未能达到目标,于是公开向张锦荣挑战的事暂且退后。

为了提高儿子德裕的棋艺,周焕文鼓励德裕外出弈游,到杭州、上海等地磨炼。在杭州他曾向残局名家尚春如求教,在福州他逢上名手连学正,在上海他和湖北名手罗天杨、吴淞亭等对弈了一个多月。经过再次磨炼,自感技艺又有了提高,于是周德裕公开向张锦荣挑战!据载:第一次二十局在扬州举行,周德裕胜,第二次二十局在十二圩进行,也是周德裕胜,第三次三十局仍是周德裕胜,总共七十局棋,周德格净胜十四局。从这里可以看出周焕文课子习艺的严谨和苦心,也可看出他培养一个既有“七省棋王”头衔,又为华北、华东和华南比较一致公认的拔尖名棋手,为丰富棋艺宝库作出了贡献。

周在上海的第二件大事是:和谢侠逊结交。谢侠逊从1919年上海青年会棋赛夺得第一名起,知名度一下子提高。谢又是个有心人,苦心于棋艺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刊行,对棋界的贡献功德无量。当周焕文来沪落户后,两人在交流棋艺中谈得很投机,很有同感,周也常给谢以方便。1928年,当棋界人士以游戏性质在报上发表成立“象棋总司令部并”推举谢氏为“棋坛总司令”,这一创议得到东南各地棋手的拥护。谢氏在就任“棋坛总司令”时,原考虑委任周焕文为“陆、海、空三军前敌总指挥”,不料周焕文却先一步因病逝世,得不到这一荣誉。

象棋国手经典实战对局十步速胜(叱咤风云称雄于各地)(3)

15、冲天炮:罗天扬

罗天扬,原名福卿,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 出生。家贫失学,8岁到汉口跟随当白铁工人的父亲生活。14岁到杨千总巷(今人和三巷)罗义隆白铁店当学徒。3年后出师,自己挑担子营业。罗在少年时即爱好象棋,钻研不辍。17岁后挑担子走街串巷时,经常到戏子街(今人和街)坐茶馆,往往因与人对奕或看人下棋而忘记做生意。

人们只知道他原业白铁匠,为此呼为罗铁匠;又因他的年岁较另一湖北名手雷海山为长,为此呼罗为老湖北;罗又因性格明快豪爽, 落子飞快麻利,爱喝酒,而被呼为“冲天炮”、“老酒仙”。天扬之名系棋友周焕文所拟,取铁匠的谐音和“天下扬名”的含义。

少年时,罗在汉口学习白铁手艺,很快学会并爱上了象棋。据《黄鹤楼棋话》载:罗曾向一个绰号“混一天”的李姓好手学过棋。由于进步快,不久就在当地出了名。罗20岁左右时,茶馆举办了一次象棋赛,三镇内外的大多好手都参加了,罗一举夺魁,从此称雄武汉三镇。26岁时,他的棋艺已臻上乘之境,棋艺已臻成熟且颇有争雄愿望的罗,决计挟技去全国各地闯荡。30 岁前,罗来到上海,初以摆棋摊为生,既摆残局,也摆满盘,在自己一方拿去双马,表示可以让子弈棋。罗对上海的情况较熟了,就上茶馆弈棋,并以此为生。

约在1918年左右,罗和上海第一名手励志英作个局赛,有八局用炮,获得小胜,于是上海棋坛传开了“罗铁匠”的大名。在棋界,罗天扬又以供品、棋德高洁受人称颂。如他员以供灼生,但从不主动向人兜揽,对局时不论对手是高手或低手,总是面对棋盘,正襟危坐,不吭声,不敲子,不悔着,不指划棋盘,全神贯注地奕棋。罗对提携后生也十分热心,且不计功利,为此很受人尊敬。罗天扬的为人,爽朗明快,有点像炮。早期弹棋,喜欢用炮局,且因棋艺高超而显示其威力,受到棋界的称赞。于是有人戏称罗天扬:人是炮,棋亦是炮。

二十年代初,扬州名棋手周焕文,与慢国手张锦荣赛棋失利,一气离扬州,在上海老西门广益善堂悬壶行医,并常去畅国茶室弈棋。由于罗和周常在一地,就交上了朋友。周焕文感 到罗虽身在江湖,但江湖气不重。其时,周焕文正在督促儿子周德裕习弈,为了让他接触各种棋路,周焕文请罗住到自己家,和儿子周德裕弈一百局棋,罗欣然同意,这对周德裕今后压倒慢国手张锦荣,称雄全国,具有一定的作用。为了报答罗的侠气,周还荐罗去扬州“棋孟尝”张毓英宅攻擂,这正合罗的心意。当周撰写荐信时,对罗的称呼感到犯难:用诨名太不雅致,于是以铁匠的谐音,取“天扬”两字为名,从此“罗天扬”这名字开始载人象棋的史册。

当时扬州张宅的象棋擂台,由张锦荣担任台主,会战各地来访的象棋高手。罗到扬州张宅时,恰逢名手吴淞亭在攻擂。张锦荣果然了得,弈至傍晚,已取得胜势。吴淞亭要求明日续弈,张认为吴已在劫难逃,同意明早续弈。晚上,吴因乡情向罗讨教,罗慨然答应帮吴共同寻求解救之法,直到次日天明,才找到可和的办法,使吴十分感激。

罗天扬的侠气还反映在收徒方面。旧时,江湖上的收徒,规矩较多,如徒弟今后弈彩赢得钱,除生活必需外,须孝敬师傅,要付学费等,至于“徒不跟师斗”则是最起码的了。三十年代初,小扬州林荣兴来到上海,人生地不熟,且棋艺尚未成熟,为此由万介绍,初投罗天扬的门下,罗除悉心教授外,绝不向林勒索什么。以后林荣兴的棋艺,打遍上海无敌 手,有“小剃头”之称,收入一度可观,罗也不向林荣兴索要什么。对于另一同乡名手李义庭的培育和提携,罗更是不遗余力。李的棋艺初成于湖北武汉,为了磨练常去上海弈访,罗天扬又是陪弈指导,又是介绍对弈。1954年夏秋之际,李义庭再次往上海弈访,想攻杨官璘的擂台,但李还只17岁,经罗天扬千方百计恳请,终于由董文渊转求杨官璘加赛一场,时间为8月31日晚,地点在大新公司的棋坛,前后两局,李竟全胜,一时轰动了上海。在1958年,李义庭不负众望,获第三届全国象棋赛冠军。后来又获得“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的称号,成为一代国手。在棋界,人人都知道罗天扬虽是穷汉子,但颇有硬气。据《棋中高士罗天扬》载,罗有时手头拮据,别人要借钱给他时,他总是拒绝,以恩赐的口吻借给,他更为严拒,宁可挨饿。一次,有个有钱而要名的棋迷想送钱给他,但要他在公开场合输一盘给他,被他严拒,只有当确实感到对方有诚意时,才肯接受,而且以后有钱时必然归还。由于罗很有气节,因此,他虽是个文盲,仍被商务印书馆聘为象棋指导,享受一般棋手较难得到的光荣。

罗天扬后期离开武汉后,打出“黄冈罗天扬象棋访友”的旗帜,曾在江、浙、鲁、鄂、粤等省弈棋,鲜逢对手。三十年代初,在湖北黄鹤楼摆象棋擂台,历时半年多,充分显示了罗热爱棋艺的秉性和朴实可爱的性格。他走后引起棋人们的怀念,有人作了打油诗:天扬已随轮船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天扬一去不复返,将帅士相空悠悠。

在二十年代中期,罗天扬在沪落脚谋生,且战绩比较突出,基本上和“扬州三剑客”之首周德裕齐名,为此,邀请他作表演的较多。如 1928年 3月22日上海青年会举办名手表演赛,由周德裕和罗天扬对阵,罗以迅速飞快的落子及一胜一负较好的战绩,赢得了阵阵掌声。尤其是第二局,罗以极干脆的杀法取胜,为此,鄞县名手冯友笙撰文介绍了这两局棋的精彩着法,刊于《时 事新报》。罗胜周的一局中,本意是以杀求吃掉罗的七路车。岂料罗眼睛一眨,计上心来,不慌不忙地走了步马三进五去炮,这个解杀还杀大出周德裕的意料,于是周失一马而呈败势。

1932年,浙江宁波市邀请上海名手访甬,由当地名流李济民赞助,在宁波江北青年会举行“沪、甬象棋名手友谊赛”。 上海方面由罗天扬、窦国柱、朱剑秋三人组队成行,宁波方由浙江名手张观云、徐葆康及另一位宁波好手谢鸿元应找。由于上海方面的都是大名手,从四乡赶来看比赛的人山人海。结果罗胜了宁波谢鸿元。赛后,罗天扬无意中吐露了一句直心肠的话—一谢的棋可让单马,而被好事者传播。后由李济民悬彩,罗、谢让单马再弈,仍为谢负,使宁波棋界充分看到罗的不凡棋力。 1935年,罗天扬已 48岁,但爱棋之兴不减,风闻华南高手如林,棋风繁盛,就和另一湖北名手方绍钦(方为汉口冠军)联翩南下。在征战香港时,和曾展鸿、何鲁荫等名手交流过棋艺,互有胜负,但影响不小。在广州,他又和周德格、 方绍钦三人合成联军,和华南队作了交流,也取得好成绩。

解放后,罗天扬以60多岁的高龄,曾力战众多的新进名手,其中以1951年9月 27日在大新公司力战杨官璘成和的棋,最为脍炙人口。那次,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大礼堂灯火辉煌,数百位象棋爱好者观赏了湖北老将罗天扬对广州杨官璘的一场鏖兵。当时杨官璘已大显锋芒,战绩彪炳,压倒海上群雄。主裁判徐大庆深为罗老担扰,认为他已年逾花甲,恐怕力不从心。不料两盘棋的结果是各胜一局,秋色平份。第一盘罗执先,以中炮直横车进攻屏风马进七卒,由于罗老贪吃中卒,被杨斗炮反先制胜。次局,罗以牙还牙,用屏风马兑兵巧破杨官璘的五八炮。综观两盘棋的战斗过程十分精采,赢得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散场以后,棋友在伴送罗老返寓途中,沪青棋社的顾问贺肖杰说:“杨官璘的棋艺能攻善守,技术全面,惯于征战。如与已故七省棋王周德裕相比,确有相似之处,论及成绩,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罗先生表演出色,真是黄忠战赵云,宝刀不老啊!”罗天扬一面谦谢,回头望着青年会的十层高楼,感慨地道:“今天在这里下棋,使我想走了二十余年前与周德裕曾在此处交流表演的情景,可惜德裕早逝,委实令人伤怀,如果他还健在的话,该多好哪。”正是:宝刀未老说天扬,大战冷南一老杨,老将黄忠人不老,平分秋色两棋王。”

1955年春,罗天扬在武汉同李义庭一起,力战上海队的何顺安和屠景明,并于同年秋访问广州,力斗广东棋坛双雄杨官璘和陈松顺,可见他仍宝刀未老!雄风犹在。这时,罗天扬已70岁高龄。

以上国手棋艺如何,能否成为吾辈楷模。更多精品棋局关注《江湖象棋残局天地》精品之精品到(专栏)订阅收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